“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小李同學是某學校籃球隊的隊員,一個月前扭傷了腳認為只是小問題便沒有去醫院檢查,休息不充分就恢復了訓練。前幾天比賽時腳又扭傷了,但這次腳踝卻嚴重水腫,疼痛非常。醫生檢查後稱需要手術治療。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運動醫學科宋斌副教授表示,崴腳若處置處理不當會發展為“習慣性崴腳”,慢性踝關節不穩就需要手術治療。因此千萬不能輕視崴腳。

“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習慣性崴腳”沒問題?

可能會進展為骨關節炎


宋斌副教授介紹,踝關節是人體距離地面最近、負重最多的大關節,踝關節扭傷非常常見,尤其當人們跳起落地、下樓踩空、穿高跟鞋時扭傷最為多見。據統計,踝關節扭傷佔所有運動損傷的40%以上,又以足底向內的內翻位扭傷為主,這樣容易損傷踝關節外側韌帶,約佔80%。通常的症狀有疼痛、活動受限,進而出現關節腫脹、皮下淤血。


大多數患者經過傷後冰敷、抬高、制動、加壓包紮等治療2~6周後可以好轉,疼痛、腫脹大多會自行消退。但很多患者崴腳後往往不重視,認為不痛了就是康復了。殊不知急性踝關節扭傷若處置處理不當,內傷沒有充分癒合,約有40%以上的病例會進展為慢性踝關節不穩。


“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什麼是慢性踝關節不穩呢?


宋斌副教授介紹,慢性踝關節不穩是由於踝關節及其周圍韌帶發生損傷,致使踝關節穩定性下降,並以反覆扭傷腳踝為臨床表現,就是俗稱的“習慣性崴腳”。患者往往陷入了“扭傷→不穩→運動→再扭傷”的惡性循環。“關節除了骨之外,主要結構還有韌帶,類似橡皮筋一樣有一定的彈性,同時能保持活動過程中骨的穩定。”


“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宋斌副教授提到,許多人覺得只要骨頭沒傷到就沒啥大問題,把崴腳不當回事。然而,由於韌帶損傷在X光片不能直接看到,在臨床上往往容易忽視。早期的處理不當,韌帶損傷得不到修復,韌帶就會出現鬆弛甚至完全斷裂。關節鬆動了就會出現反覆崴腳,出現慢性踝關節不穩,這時就需要手術治療了。

“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可能又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韌帶鬆了也沒什麼吧?反正崴腳了也會好。”宋斌副教授介紹,踝關節韌帶損傷後最大的危害是引起組成關節的各個骨的互相撞擊、碰撞,最終會引起關節內的軟骨損傷,而這些軟骨損傷是不可逆的,人體不能自行修復,最終會進展為骨關節炎。而關節炎的症狀比較重,治療效果也比較侷限,嚴重降低運動能力和生活水平,所以從長遠來說,重視崴腳的治療從根本上是為了保護關節軟骨,延長關節的使用壽命。

“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出現這幾種情況要及時治療

宋斌副教授介紹,醫生通過詢問患者的受傷經過及目前出現的症狀,結合進一步的查體情況,一般可以判斷韌帶是否斷裂。如果查體判斷韌帶出現了問題,醫生會要求進一步進行B超檢查或者核磁共振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受損的踝關節韌帶,同時對於合併存在的其他損傷也會比較清晰地展示,利於醫生判斷和給出治療方案。


“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修復關節的穩定性,是踝關節不穩症治療的最終目的,這時需要手術治療。關節鏡微創手術是目前踝關節手術的主流術式,通過關節鏡技術修復關節內的磨損、重建韌帶,使踝關節的穩定性得以恢復。這種手術方式傷口小,軟組織損傷少,手術預後良好,大大縮短恢復期。配合專業的康復訓練,術後康復情況非常樂觀。


宋斌副教授還提醒,當出現以下情況之一時,需要到醫院尋求醫生的幫助:

(1)踝關節扭傷3個月以上仍然存在疼痛、腫脹等不適症狀,或者走平路也會經常出現扭腳;

(2)長距離行走後出現踝關節疼痛、腫脹的症狀;

(3)在行走的過程中出現“閃”一下或者“打軟腿”的情形;

(4)下樓梯時需要小心翼翼,很怕扭腳,或者感覺很難控制腳踝;

(5)在運動中變向比較困難;

(6)女性無法穿高跟鞋。

“習慣性崴腳”是小事情?下一步可能就是:慢性踝關節不穩

“如果我們對慢性踝關節不穩早發現早治療,預後一般都不錯,絕大多數人可以痊癒。但也有一些患者由於對疾病的認識不足,治療不科學,病情經久不愈,給生活工作帶來極大不便。”


宋斌副教授表示,如果正經歷反覆崴腳,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專業的運動醫學科或足踝外科接受治療。


採寫:南都記者 曾文瓊

實習生:吳海茵

通訊員:張陽、劉文琴

編輯:曾文瓊 錢小莉 實習生 鄭銀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