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海洋事業的34個全國之“最”

廣東是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海洋是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要地,廣東海洋事業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因海而興的歷史發展特徵十分明顯。記者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瞭解到,改革開放以來,廣東海洋事業蓬勃發展,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5年保持全國首位,為廣東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為全國海洋事業提供了重要實踐和經驗示範。

1.在全國率先開發沿海

1979年,廣東提出在深圳、珠海、汕頭興辦出口加工區,得到中央同意並獲批成為首批沿海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3個經濟特區的成立,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創造了難得機遇,廣州、湛江等沿海城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創辦和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沿海農村的實施,為廣東海洋經濟發展奠定堅實的制度基礎。

2.在全國率先吹響向海洋進軍號角

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後,廣東在全國率先以省委、省政府名義召開海洋工作會議,研究制定海洋發展戰略,正式吹響向海洋進軍的號角。先後共召開七次全省海洋工作會議並以省委省政府的名義相繼出臺《關於加快發展海洋漁業的決定》《關於推進海洋綜合開發的意見》《關於加快發展海洋經濟的決定》《關於促進海洋經濟科學發展的決定》《關於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努力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的決定》,對海洋開發作出部署,為廣東海洋事業快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3.頒佈實施全國第一部海域使用管理政府規章

1996年5月,《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規定》以廣東省政府令頒佈實施,成為全國第一部海域使用管理政府規章,開創海域使用立法先河。

4.發放全國第一本海域使用證書

1998年,廣東率先批准海域使用費徵收標準,出臺了《廣東省海域使用費徵收標準》,制定了《廣東省海域使用管理規定實施意見》,設計並印製海域使用權證書,發放全國第一本海域使用證書,率先在全國建立海域使用證和海域有償使用制度,為全國海域使用管理立法提供了寶貴經驗。

5.印發全國首部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區劃

2001年12月,廣東省政府印發《廣東省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區劃》,成為全國首部大比例尺海洋功能區劃。

6.率先列入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地區

2010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在廣東、山東、浙江三省開展全國海洋經濟發展試點工作,積極拓展國民經濟發展空間,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探索建立適合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2011年7月,國務院批覆《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標誌著廣東海洋經濟上升為國家戰略。

7.較早公佈實施省級海島保護規劃

2011年,廣東印發《廣東省海島保護規劃(2011-2020年)》,是國內較早公佈實施的省級海島保護規劃之一,對廣東海島保護與開發利用起到了規劃引領和支撐管理的作用。

8.制定全國首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價值評估技術規範

廣東是全國較早開展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價值評估研究的沿海省,先後組織開展珠海市小蜘洲、二洲島,惠州市惠東三角洲的使用權出讓價款評估報告的編制工作,並在此基礎上總結形成全國首個《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價值評估技術規範》,2017年1月1日起在廣東全省範圍內實施。

9.編制全國首部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

2017年10月,廣東省政府、國家海洋局聯合編制《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成為全國首部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該規劃提出構建“一線管控、兩域對接,三生協調、生態優先,多規融合、灣區發展”的海岸帶保護與利用總體格局,逐步實現陸海統籌,為沿海省份編制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推進海岸帶區域陸海統籌協調發展等提供了借鑑。

10.廣東誕生全國首個公益性用島

2017年,為貫徹落實中央深改組關於無居民海島有償使用的改革意見,廣東開展三角島市場化出讓試點,三角島成為廣東第一個以市場化方式出讓的海島,同時也是全國首個以“公益+旅遊”模式開發的無居民海島。

11.率先在全國推進無居民海島市場化出讓工作

2019年5月10日,經廣東省政府同意,廣東省自然資源廳印發並實施《廣東省自然資源廳關於無居民海島使用權市場化出讓辦法(試行)》。標誌著廣東無居民海島的經營性開發利用打開一條市場化通道。

12.開展了我國首次遠洋科學調查

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廣東開始進行遠洋科學調查。繼從近海到南海的海洋調查之後,廣東對海洋資源認識的進程向遠洋邁進。1976年,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向陽紅5”遠洋調查船,首次駛往太平洋中部特定海域,為中國運載火箭試驗海區選劃工作進行綜合科學考察,是中國首次遠洋科學調查,揭開了中國大洋科學考察的序幕。

13.開展了我國首次遠洋漁業調查

1986-1993年,南海水產研究所進行“貝勞海域遠洋漁場探察與釣捕技術研究”,派出“南鋒701”“南鋒703”海洋漁業調查船對貝勞海域進行遠洋調查。這是中國首次赴南太平洋貝勞海域開展遠洋漁業調查和生產性試驗,填補了我國大陸遠洋漁業的空白,為我國在世界各大洋的遠洋漁業資源調查提供了寶貴經驗。

14.開展了我國天然氣水合物首次調查

1999年10月,為執行中國地質調查局的“西沙海槽天然氣水合物資源前期調查”項目,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奮鬥五號”調查船開啟了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的處女航,在西沙海槽開展高分辨率多道地震調查,由此揭開中國天然氣水合物調查的新篇章。

15.開展了最大規模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

2004-2011年,按照國家海洋局下達的工作任務,廣東開展了全省近海海洋綜合調查與評價,此次調查是廣東歷史上組織開展的最大規模的綜合調查,也是迄今為止中國內水、領海及附近海域調查項目最全、採用技術手段最先進、參與部門和單位最廣泛、獲得數據和成果最多的一項重大海洋基礎工程。

16.開展第一次全國海洋經濟調查

2016年6月11日,原國家海洋局等5部委聯合發文全面啟動海洋經濟調查工作,該項調查是國務院批准開展的一項重大國情國力調查。項目實施為全面、系統掌握廣東海洋經濟基本情況,完善廣東海洋經濟基礎信息,通過摸清廣東涉海單位基本信息,掌握廣東海洋經濟現狀,瞭解海島海洋經濟和臨海開發區經濟活動情況,完善海洋工程項目、圍填海規模、防災減災、節能減排、科技創新等基礎信息,為省委、省政府科學謀劃推進海洋強省建設提供決策依據。

17.岸線測量總長度居全國第一

2019年,廣東完成了全省14個沿海地級以上市海岸線外業測量和內業處理工作,累計完成海岸線測量總長度約5800公里,其中,大陸岸線測量長度約4300公里,有居民海島岸線測量長度約1500公里,測量總長度居全國第一。

18.我國首次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採成功

2017年5月,由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承擔的我國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首次試採成功。這是我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試採成功。這一成功取得了天然氣水合物試開採的歷史性突破,打破了我國在能源勘查開發領域長期跟跑的局面,取得了理論、技術、工程和裝備的完全自主創新,實現了在這一領域由“跟跑”到“領跑”的歷史性跨越。

19.成立全國首個省級海洋創新聯盟

2017年9月,廣東成立全國首個省級層面的創新聯盟——廣東海洋創新聯盟。聯盟多次召開全省海洋科技創新座談會、南澳科技行、海洋大數據圓桌峰會等,組織開展聯合科考,建立成員單位資源共享機制。

20. 建設全國首個海洋科技大數據平臺

2018年11月,由廣東湛數大數據有限公司開發的全國首個海洋科技大數據平臺“海上雲——國家海洋科技大數據綜合平臺”正式發佈,標誌著中國第一個專注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和海洋數據資產運營的大數據平臺正式誕生。

21.建設全球最大、亞洲首個無人船海上測試場

2018年2月,珠海萬山無人船海上測試場項目建設正式掛牌啟動。測試場陸續開展一系列的準備和試驗,先後保障全球最大規模無人艇集群試驗、全球首次無人移動地磁日變站系統試驗、全國首次空天地海島礁一體化測量試驗,取得一系列重大測試成果。當年11月,萬山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正式啟用,成為中國第一個經船級社認可的海上測試基地,也是全球最大、亞洲首個無人船海上測試場,標誌著無人船艇測試認證進入標準化規範化時代,可為國內外的科研機構、企事業單位開展第三方測試服務。

22.在全國率先成立地方海洋監測機構

1998年11月,廣東省機構編制委員會批覆同意以省水產資源增殖總站為基礎組建廣東省海洋與漁業環境監測中心,廣東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地方海洋環境監測機構。

23. 建立全國首個省級海洋環境專題預報室

2012年,廣東建立全國首個以海洋漁業為專題的省級海洋環境專題預報室,正式開啟地方海洋專題預報業務體系改革之路,不斷提升“精細化”海洋預警減災能力。據瞭解,該預報室可為海洋漁業、濱海旅遊、漁業養殖、海上搜救等專題提供海洋環境服務保障預報業務。

24. 在全國最早開展鹹潮在線監測

2013年4月,廣東省開啟鹹潮在線監測,是全國海洋系統中唯一開展鹹潮在線監測的省份;同年,在陽江閘坡實施海洋環境精細化預報試點,是全國首批海洋環境精細化預報試點地區。

25. 率先打造“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海洋觀測網

2018年,廣東率先在全國打造了“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海洋觀測網,累計建成各類地方海洋觀測站點27個,海洋衛星數據應用中心1個。

26.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

2019年,廣東建成全國首個省級海嘯監測預警全鏈條系統。標誌著廣東自主開發建設地方海洋觀測預報體系實現從無到有的跨越,將極大提升廣東海洋預警報基礎水平,為海洋防災減災提供科學、可靠的決策支撐。

27.率先啟動大規模人工魚礁建設

2001年,廣東省九屆人大常委會四次會議審議通過《關於建設人工魚礁保護海洋資源環境的決議》,由省、市、縣財政投入6.65億元用於人工魚礁建設。截至2017年底,建成生態型人工魚礁50座、礁區面積達300平方公里。

28. 率先建設美麗海灣

2012年,廣東在全國率先提出建設“十大美麗海灣”構想。2013年11月,省委召開的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座談會提出在每個沿海城市都要建設若干個“美麗海灣”。

29. 率先劃定領海基點保護範圍

2014年,廣東率先完成7個領海基點保護範圍選劃工作,並向社會公佈其保護範圍,提出禁止在領海基點保護範圍內進行工程建設以及其他可能改變該區域地形、地貌的活動等一系列要求。

30. 舉辦“中國海洋第一展”

2012年開始,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海博會)在廣東舉辦,截至2019年已成功舉辦7屆。該展會是中國唯一的國家級綜合性海洋博覽會、國際性經貿展會,被譽為“中國海洋第一展”。

31. 編印全國首部海洋經濟地圖

2012年廣東正式發佈《廣東海洋經濟地圖》。這是國內首部海洋經濟地圖。2019年發佈的《廣東海洋經濟地圖》(2019版),分為資源篇、成就篇、戰略篇、奮鬥篇和築夢篇五部分,地圖緊扣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突出展示了廣東重點發展海洋六大產業,打造廣東產業體系新支柱的發展思路。

32. 編印全國首部省級海洋發展報告

2015年9月,《廣東海洋發展報告》正式刊印。這是全國首部全面闡述廣東海洋事業發展歷程的綜合性報告,也是中國沿海地區第一部省級海洋發展報告。

33. 舉辦首屆中歐藍色產業合作論壇

2017年12月8日至9日,首屆中歐藍色產業合作論壇在深圳舉辦。作為2017“中國—歐盟藍色年”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合作論壇以“藍色夥伴•合作共贏”為主題,旨在深化中歐雙方海洋領域的產業、技術、投融資等系列交流與合作,倡議建立“國際藍色產業聯盟”,推動建設“中歐藍色產業合作園”,在中歐涉海企業、科研機構、金融機構、行業協會之間形成互利互信的藍色夥伴關係,引領全球藍色經濟可持續發展。

34.海洋生產總值連續25年居全國首位

據統計,2019年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在全國率先突破2萬億,達21059億元,同比增長9.0%,佔地區生產總值的19.6%,佔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的23.6%。廣東海洋生產總值已連續25年位居全國首位,成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的核心區之一。(中國日報社廣東記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