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要我栽”到“我要栽” 平昌縣“三位一體”推動花椒產業健康發展

記者彭敏

  小椒園

農戶自主建立1-2畝的“小椒園”9000餘個,流轉土地10餘萬畝,參與園區務工160餘萬人次

  大業主

累計創辦花椒產業專業合作社180餘個,撬動各類資金12億元

“花椒可以種,還挺賺錢的。”平昌縣駟馬鎮柿園村村民苟芙蓉算了一筆賬:家裡流轉了4畝土地,每年有1200元的土地流轉費;花椒採摘期和管護期在園區務工,一年在家門口能掙1萬多元。

如何走出一條適合山區農業發展的致富之路?平昌縣把目光聚集到了小小的青花椒上。將花椒產業納入“3+1”主導產業發展規劃,採取“政府搭臺、業主唱戲”發展模式,統籌使用財政涉農資金2億元,重點支持花椒產業發展。

 共享全產業鏈條紅利

  從“要我栽”變成“我要栽”

“一顆花椒樹,萬千致富夢。”看著眼前的花椒樹,駟馬鎮柿園村黨支部書記肖斌頗為感慨。

柿園村是駟馬鎮較偏遠的鄉鎮,屬於典型的旱山村。為了盤活撂荒土地,帶動老百姓增收致富,2017年6月,柿園村通過“支部+合作社+農戶”模式,成立平昌縣駟馬鎮中北種養殖合作社,流轉土地800餘畝,種植青花椒。

4月12日,走在平昌縣駟馬鎮柿園村,一排排青花椒長勢喜人。如今,青花椒產業已經覆蓋全村,過去的荒地種滿了花椒樹,把鄉村裝扮得生機勃勃。

經過兩年多的精心管護,去年,柿園村的青花椒初投產,產量13萬餘斤,收入50餘萬元。

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動員貧困戶和村民利用房前屋後的閒置土地,發展小椒園。貧困戶苟洪在自家房前屋後先後種植了幾十株花椒樹,對自己的“小椒園”頗為滿意,去年有一部分初次掛果,賣了1000多元。“除了賣花椒,我還在園區務工、有土地流轉費。”苟洪說。

通過土地流轉、園區務工、入股合作社、自主發展等多種方式,平昌建立完善農民土地入股、園區務工、反租倒包、代管代種等利益聯結模式,實現群眾共享花椒全產業鏈條紅利,充分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實現了從“要我栽”到“我要栽”。目前,平昌縣農戶自主建立1-2畝的“小椒園”9000餘個,流轉土地10餘萬畝,參與園區務工160餘萬人次。

  培育專業人才

  從“門外漢”變成“土專家”

如何讓花椒種植項目真正成為脫貧致富產業?平昌縣也做了規劃。由縣財政出資3億元,成立全縣農業產業發展擔保公司,縣財政每年預算2000萬元產業發展基金,著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出臺《回引創業扶持辦法》,落實財政扶持、稅收減免、土地保障、融資貸款、獎勵激勵等27條具體措施,成功回引220餘名企業、回鄉創業者領辦花椒產業園,累計創辦花椒產業專業合作社180餘個,撬動各類資金12億元。

不過,不少業主的農業生產經驗並不豐富。2015年,平昌縣江口鎮元寶村的業主胡勇成立奧立德花椒種植合作社,流轉了1500畝土地種植花椒,卻常常為缺乏種植技術犯愁。

為了提升全縣的花椒種植技術,平昌縣在每個鄉鎮選取1-2名貧困戶子女到農業大學進行花椒種植、加工及市場營銷的培訓。高正芬就是其中一員。學業期滿後,部分人員被聘請到各鄉鎮從事花椒栽培、管護、加工、營銷等工作。

“種苗有口訣,一按、二踩、三提苗,最後澆點定根水。”去年10月份,在元寶村花椒培訓會現場,高正芬向村民講解種植技術。“通過培訓,我不僅掌握了花椒種植技術,更看好花椒種植前景,今年家裡準備再種一些。”高正芬說。

此外,平昌縣從2017年開始,引進外地農業專家到平昌駐點指導青花椒豐產技術,同時在平昌的職業技術學校開辦青花椒栽培技術培訓班,大力培育專業人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