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中多名師生低燒發熱!多地復課開學,這6種春季傳染病要警惕!

據“梧州發佈”微信公號消息,記者從梧州市衛健委、教育局等相關部門瞭解到,4月9日至10日,梧州市人民醫院發熱門診接連收治了梧州某高中多名有低燒發熱症狀的師生。


一高中多名師生低燒發熱!多地復課開學,這6種春季傳染病要警惕!


據瞭解,接到醫院相關報告後,梧州市衛健委派出專家組對發熱師生開展診療、調查工作並進行核酸檢測,判斷就診師生為上呼吸道感染。截至4月11日,梧州市疾控中心已對該校校園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指導校方再次進行全面環境消殺。


梧州市人民醫院副院長、主任醫師劉俊介紹,春季是上呼吸道感染高發季節。這部分學生和個別老師因低熱,或伴有流涕、咳嗽等到醫院就診後,醫生經過化驗、影像等檢查,考慮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目前,經過處理,就診的學生和老師病情都得到了好轉,並相繼出院。



春季天氣多變,時寒時暖

流感、水痘等春季傳染病常出現


以下6種春季常見傳染病

各位師生家長一定要做好預防

注意個人衛生

在警惕之時,也切勿恐慌


1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簡稱“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流感病毒分為甲、乙、丙三型。


傳播途徑


傳播途徑以空氣飛沫為主,也可通過被病毒汙染的物品間接傳播,患兒發病後1~7天均具有傳染性,病初2~3天傳染性最強。


臨床表現


一般表現為急性發病,有高熱,體溫可達39~40℃,伴畏寒,一般持續2~3天。


■ 全身中毒症狀重,如乏力、頭痛、頭暈、全身痠痛。


■ 常有咽痛,而咳嗽、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狀輕。


■ 少數有噁心、嘔吐、食慾不振、腹瀉、腹痛等表現。


2


麻疹


麻疹屬於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全年均可發生,主要發生在冬春季節。


傳播途徑


人群普遍易感,凡是沒有接種過麻疹疫苗者,接觸後90%以上均會發病,1-5歲小兒發病率最高。


但近年來由於麻疹疫苗的廣泛接種,發病年齡有後移趨勢,病癒後有持久免疫力。


病人是唯一的傳染源,發病前2天到皮疹出現後5天都具傳染性,主要是通過飛沫或直接接觸患者的分泌物傳播,病人的眼結膜、鼻、口、咽等處的分泌物(如眼淚、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著麻疹病毒。


臨床表現


■ 開始時症狀像感冒,主要表現發熱、咳嗽、打噴嚏、流涕,眼皮發腫、流淚、怕光,口腔內出現白點(柯氏斑)。


■ 第4天起從耳朵後面開始出現玫瑰色的斑丘疹。


■ 通常2-3天內皮疹擴散到全身,維持4-7天。


■ 隨後皮疹開始消退,脫屑、留下褐色斑痕,其他症狀也逐漸消退。


3


水痘


水痘是一種急性傳染病,人群普遍易感,1-14歲為高發年齡。


水痘傳染性強,一次發病可終身獲得較高的免疫力。


傳播途徑


水痘主要通過飛沫經呼吸道傳染,接觸被病毒汙染的塵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傳染。


臨床表現


■ 水痘病毒感染人體後,經過大約2周的潛伏期,患者可出現頭痛、全身不適、發熱、食慾下降等前期症狀。


■ 繼而出現有特徵性的紅色斑疹,後變為丘疹,再發展為水皰,常伴有瘙癢。


■ 1~2天后開始乾枯結痂,持續一週左右痂皮脫落。


■ 皮疹軀幹部最多,頭面部次之,四肢較少,手掌、足底更少。


4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簡稱腮腺炎。是一種通過飛沫傳播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冬春季節容易發生,多發生於兒童。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飛沫傳播,冬春季容易發生。


多見於5到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後可獲終生免疫。


臨床表現


■ 本病大多數起病較急,有發熱、畏寒、頭痛、咽痛等全身不適症狀。


■ 患者一側或雙側耳下腮腺腫大、疼痛,咀嚼時更痛。


■ 通常一側腮腺腫脹後1~4天累及對側,腮腺腫脹3~5天到達高峰,7~10天逐漸消退,頜下腺或舌下腺也可被累及。


5


手足口病


是一種常見傳染病,多發生於5歲以下兒童。多數患兒一週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出現神經系統、呼吸系統嚴重合並症,病情進展快,甚至可能導致死亡。


傳播途徑


主要經消化道或呼吸道飛沫傳播,或接觸病人皮膚、粘膜皰疹液而感染。


臨床表現


■ 先出現發燒症狀,手心、腳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或潰瘍,疼痛明顯。


■ 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噁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


■ 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併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5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後一般不發病,但會將病毒傳播給孩子。


6


諾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瀉


諾如病毒是一種比較常見、會引起急性感染性腹瀉的病毒,全年均可發生感染,冬春季節高發。


傳播途徑


諾如病毒感染性強,以腸道傳播為主,可通過被諾如病毒汙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氣等傳播。容易被感染的地方有很多,特別是像學校食堂、餐館等人群聚集的公共用餐地,所以,在公用場所用餐最好使用自己的碗筷。


臨床表現


■ 腹瀉、腹痛、噁心、嘔吐,可伴有低熱、頭痛、乏力及食慾減退。


■ 糞便為黃色浠水便,患者經常無預兆劇烈嘔吐,嘔吐物有感染性,成人腹瀉較突出,兒童嘔吐較多。


■ 諾如病毒潛伏期為24~48小時,病程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復。


給家長的建議


1. 打疫苗:學校是人員密集的場所,容易造成傳染性疾病的傳播,如果有疫苗可預防的疾病,建議通過打疫苗增強自身的免疫力。


2. 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噴嚏後、就餐前或接觸汙染環境後。


3. 勤清潔:經常打掃居室,常清洗、消毒孩子使用的食具、玩具和其他物品。


4. 勤通風:少去或不去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又差的公共場所,家裡每天要開窗通風。


5. 勤觀察:孩子身體不適,出現高熱、嘔吐、腹瀉、皮疹等傳染病可疑症狀,應及時到正規醫院診治,不要帶病上課。


6. 吃熟食:食物必須煮熟煮透,特別是生蠔之類的海產品,即食蔬菜徹底洗乾淨。


7. 清積水:及時清理門前屋後的各種積水,翻盆倒罐,清除蚊蟲孳生地。


給學校的建議


1. 落實晨、午檢:每日落實學生晨、午檢及因病缺勤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如患傳染性疾病,需隔離期滿才能上學。


2. 嚴格管理病例:學校員工或學生出現出現發熱、咳嗽、皮疹、嘔吐、腹瀉等症狀時,應及早離崗離校居家休息,切勿帶病上班(課)。


3. 及時報告疫情:發現病例異常增多時,要立即向當地疾控機構及相關行政部門報告。


4. 加強開窗通風:加強教室、宿舍、午休室等場所的通風,保持空氣流通。


5. 搞好環境衛生:注意清潔打掃,定期做好玩具、教室、公用活動區等的清潔消毒工作。


6. 加強健康教育:教育孩子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意勤洗手,打噴嚏要遮掩口鼻等。


此外,

建議已經開學的各位學生家長

要儘量減少聚集性活動,

減少交叉感染的風險。


學校方面,

除了要做好公共場所的通風消毒工作,

各位老師要合理安排教學活動,

避免學生聚集性活動,

提醒學生做好個人防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