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一哥”中信證券的併購史

2019年營收431億,淨利潤122億,在亮眼的成績護航下,中信證券繼續穩坐“券商一哥”位置,而縱觀其25年發展史,便是通過併購一步一步做大做強。而在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當下,國內券商即將面臨外資券商的競爭。在此情況下,有市場傳言中信證券將和中信建投合並形成“航母級”券商。


“券商一哥”中信證券的併購史


4月14日下午,有市場傳言稱,“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以及兩家公司主要股東中信集團和中央匯金等,正就兩家證券公司合併的可能性進行研究”。或受此消息影響,中信建投股價一度觸及漲停,中信證券盤中漲逾6%。截止當日收盤,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漲4.22%和8.88%。中信證券成交額45億,是前一日2.38倍,中信建投23億成交額是前一日2.87倍。

當日晚間,中信證券、中信建投雙方均回應:公司未獲悉有關兩公司合併傳聞的相關信息。

雖然雙方已經回應了合併為謠言,但市場已經形成贊同派和反對派兩派。贊同派認為在取消證券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的當下,合併有利於做大做強;反對派則認為雙方業務重疊性高,況且中信證券此前剛發佈清倉式減持中信建投的公告。

而為何會傳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並的傳言,主要在於兩者淵源頗深,且中信證券又擅長併購,再加之監管似有打造航母級券商之意。

縱觀中信證券25年發展史,其今日“券商一哥”之路便是一部“宏大”併購史。2004年控股萬通證券;2005年,聯手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成立中信建投證券公司;2006年,收購金通證券;2013年,收購里昂證券;2019年收購廣州證券。

//合併能達到1+1>2的效果嗎?//

在監管層打造航母級券商的大背景下,券商合併將是大勢所趨,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證券淵源深厚,被傳合併或許並不是空穴來風。

事實上,在已經取消外資證券公司股比限制的當下,本土券商如何與國際投行競爭一直是業內的關注點。有分析人士認為:“通過併購打造大型券商應對外資券商的競爭是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針對合併傳言,市場上也出現了兩種聲音。支持者認為合併有利於做大做強,形成“超級券商”,對抗外資券商;反對者認為這只是一個謠言,主要是因為中信證券此前發佈“清倉式”減持計劃。

支持者認為,從股權結構來看,中信建投證券的第一大股東為北京金控集團,實為北京國資委;中信證券的第一大股東為中信有限,實體為央企中信集團,持股比例15.47%。都是國資控股,實施起來較為順暢。

在業務上,中信證券、中信建投共同的優勢業務在於投行,在股權承銷、債券承銷、併購重組等業務上均排名行業前三,若成功合併,減少相互競爭產生的內耗,進一步強化龍頭地位。 

反對者認為,在中信建投證券港股和A股上市之後,中信證券所持中信建投股比為5.58%,所持股份在去年6月20日限售期滿。限售期滿五天後,中信證券就發佈公告,要清倉減持所持有的中信建投證券股權。

不過至今年初減持期滿,中信證券僅減持中信建投證券總股本的0.5774%,持有中信建投比例為5.01%,仍為中信建投第四大股東。

相對於兩方觀點,市場更關心的是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合並能夠產生1+1>2的效果嗎?中信證券對標的競爭對手一直是高盛,並被稱為“麥子店高盛”,但目前中信證券的淨資產僅為1616億,而高盛則超過6000億,兩者相距甚遠。倘若兩家合併,淨資產將達到2182億元,佔行業比例超過10%,將縮小與高盛的差距。

//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的往事//


實際上,中信證券與中信建投之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5年前。

2005年,中信證券與建銀投資聯手出資46億元,收購華夏證券。同年11月,中信建投成立。在中信證券成為中信建投第一大股東的第五年,2010年7月,為落實“一參一控”監管要求,中信證券減持中信建投股份,當年7月和8月,分別將所持45%及8%股權轉讓給北京國管中心以及世紀金源。2011年起,中信證券所持中信建投股份為4.27億股,佔比為7%。

2016年12月,中信建投在港上市,中信股份更是通過全資公司鏡湖控股出資3億美元成為中信建投H股IPO時最大基石投資者。

2018年首次公開發行A股,中信證券所持中信建投股比為5.58%,所持股份在2019年6月20日限售期滿。限售期滿五天後,中信證券就發佈公告,要清倉減持所持有的中信建投證券股權。

不過至今年初減持期滿,中信證券僅減持中信建投證券總股本的0.5774%,持有中信建投比例為5.01%,為其第四大股東;中信有限全資孫公司鏡湖投資持有公司4.6%股權,也就是說,中信系合計持有中信建投證券9.61%的股權。

而中信建投實控人為北京國資管理中心,持股35.11%,為最大股東;中央匯金持股31.21%,為第二大股東;香港中央結算代持10.71%,持股8.19億股;在與北京國管中心“牽手”十年後,今年1月,中信建投第一大股東變更為北京金融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

中信證券併購史//

中信證券被稱為“券商一哥”,而“一哥”的地位離不開其多輪併購。

1995年10月25日,中信證券成立於北京。早在1999年中信證券便制定了“融資業務堅持高端路線”的大項目戰略。

2003年,長江電力公開發行上市,中信證券股票融資額排名市場第一;2004年,武鋼股份增發;2005年,中信參與股改項目總市值份額28%;2006年儲備的大型投行項目有中鋁、中行、國航、廣深等。大項目戰略可謂全面開花結果。

隨著國家全力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構建,2004年底,中信證券控股萬通證券;2005年,中信證券聯手建銀投資重組華夏證券,成立中信建投證券公司;2006年,中信證券通過收購金通證券形成的全資子公司中信金通證券正式成立。此後,中信證券一舉奠定行業龍頭地位,營業部數量由2004年的45家增加到2006年的165家,總資產從2003年底的118.1億增加到2007年底的1897億。

同年,中信證券啟動大平臺戰略,收購華夏基金,並新設若干條與買方業務相關的業務線。2006年7月至2007年9月,中信證券歷時一年,耗資9.3億元完成華夏基金100%股權的收購,並讓華夏基金兼併了旗下的中信基金,使其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基金公司。

不過,由於我國基金業彼時的相關法律規定,基金管理公司主要股東最高出資比例不得超過全部出資的49%。因此,中信證券必須出售部分華夏基金股權方可達標。2011年12月,中信證券轉讓了華夏基金51%的股權。隨著監管要求的調整,2013年,中信證券又以16億元回購華夏基金10%的股權。

此外,由於中信證券擁有中信金通100%股權、控股中信萬通證券91.4%的股權、控股中信建投證券60%股權,不符合“一參一控”監管要求。2010年11月,中信證券出讓53%中信建投股權,僅保留7%,符合監管要求。


由於“一參一控”的監管要求,中信證券直接將收購標的變為子公司。2013年8月,中信證券發佈公告稱,法國里昂證券已成為中信證券國際的全資子公司。這也意味著財富里昂的外資股東法國里昂證券搖身變為中信證券。2019年10月,中信證券134億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獲證監會核准。


通過一系列併購,中信證券在主營業務收入、淨利潤、總資產以及淨資產方面,都有明顯增加,2006年中信證券淨利潤上升至行業首位,並維持至今。另外,按區域劃分的收入結構區域均衡。比如,併購萬通證券,進一步拓展了山東省的營銷網絡;併購華夏證券後,將經紀業務融入中信建投;併購金通證券,加強了浙江地區的經紀業務實力;收購廣州證券100%股權,進一步提升中信證券在華南地區的競爭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