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文化的民間記憶——冰燈

  近年來,欣賞冰燈、雪雕成為人們冬季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不管在各大公園裡,還是在鬧市街頭,一座座妙趣橫生的冰雪雕塑展示著東北特有的文化傳承。在江城吉林市,歷來有“冬懸冰燈”的習俗。在電燈尚未出現的歲月裡,每年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店鋪、作坊人家便開始熱火朝天地拉瓦盆、做冰燈。每當人們看到黑夜裡亮起的一盞盞晶瑩剔透的冰燈,一種幸福感便油然而生。他們知道,年來了……

  冰燈,是東北民間獨特的鄉土手藝之一。翻開《吉林通志》《盛京通志》《吉林鄉土志》都能找到相關記載,船廠人家有“冬懸冰燈”的習俗,尤以一些買賣衚衕和河南街商鋪作坊最為突出,家家爭相懸掛冰燈。

東北文化的民間記憶——冰燈

  據吉林市文史專家皮福生先生介紹,他的父親皮志卿就是當年船廠製作冰燈的能手。

  當年,皮志卿在河南街大東門經營著“三合順”買賣,那是一個鞋莊,專門經營從北京、天津運來的鞋帽。“三合順”旁邊就是“天慶德”,專門經營黑白馬口鐵製品,還有對面的五金行“慶雲齋”。這些店鋪、作坊人家都有懸掛冰燈的傳統。

  在電燈、洋燈、汽燈還沒來到船廠的年月,冰燈是人們心底所愛。船廠人家之所以愛製作冰燈,一是大江產冰,二是嚴寒成冰。

  據日本攝影家拍攝的《清國寫真錄》載,一到冬季,店鋪使人江上鑿冰取冰,裝入網繩吊懸,放燭為冰燈。

  此外,還有一種常見的冰燈便是瓦盆冰燈。首先到瓦盆店買回瓦盆(泥盆),盛上水,一盆盆置於院裡窗下。夜裡,盆水結冰。第二天清早,人們摔了瓦盆,將裡面的冰塊掏出冰心,放入蠟燭,便做成了冰燈。也有的經過一夜冰漲,瓦盆早已被凍裂,正好成了冰燈……

東北文化的民間記憶——冰燈

  當年,瓦盆十分便宜,非常適合用來製作冰燈。但用量一大,也要考慮成本,於是河南街一些買賣人家就形成了一個習慣——集體出車,去東大門外的“瓦盆窯”拉瓦盆。這樣,只以成本價便可拉回冬季製作冰燈的瓦盆了。

  大約在100多年前,吉林人對冰燈的感情十分特殊。據皮福生介紹,當年每到臘月二十三小年之前,河南街上去東大門外“瓦盆窯”拉瓦盆的大車老闆,都要先到各買賣人家統計瓦盆數。皮福生說,他父親就出車幫各買賣人家拉瓦盆。

  年前的船廠河南街,那是瓦盆的天下,那是冰燈的天下,那是每一個吉林人絢麗而難忘的冰雪文化的童年!難怪山裡人一提起船廠,最難忘的就是冰燈。

  那時的冬季,從一入冬開始,特別是從臘月二十三小年開始,各衚衕人家,特別是河南街上的買賣店鋪,就陸續開始掛出冰燈。燈的明亮,加上冰的晶瑩,使冰燈更加鮮亮美麗。

  這時候你看吧,吉林市的大街小巷,盞盞冰燈,閃閃動人,整個街上一片透亮,行人們個個流連忘返。而最喜歡看冰燈的,卻是孩子們……

東北文化的民間記憶——冰燈

  皮福生清晰地記得,當年包括“三合順”在內,買賣人家不但喜歡在前院掛冰燈,而且後院也掛。他家後院的冰燈就引來一群群孩子觀看玩耍,因為平時一般人家的後院都不點燈,而一到年節,冰燈照亮了後院,就給人一種新奇感、幸福感。

  當年的船廠人家習慣用松花江的冰來製作各種各樣的生活設施,比如院牆、冰庫(存藏食品)之類,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冰燈。那時候,無論是城鎮還是村屯,家家都點油燈,油煙燻黑了屋子。可是,冰燈不沾油煙,於是一到過年,大人們就懷著高興的心情給孩子們做一盞盞冰燈,孩子們更是歡天喜地!

  做冰燈還可以用桶、筐,巧手之人還在冰燈上貼上剪紙,烘托節日氣氛。皮志卿、皮福生父子就曾在冰燈上貼過他們親手製作的書簡畫,十分秀氣。如今,冰燈製作手藝已經傳到了皮福生的手中。

東北文化的民間記憶——冰燈

  皮福生記得,當年河南街上的所有買賣店鋪過年如果不掛冰燈,就好像沒有心思過年一樣。父親做冰燈時,常請他的一些朋友,如直隸同鄉會的文史專家,到他家談古論今,品鑑冰燈,皮福生就在一旁邊看邊聽。後來,他便成了冰燈製作傳人,更成了船廠文史專家。他說,他的文史知識和冰燈文化一起,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記憶中。

  吉林市這種利用松花江的冰和北方寒冷氣候製作冰燈的習俗,一直延續到民國末年。由於吉林市來了許多洋人,他們帶來了各種汽燈、嘎斯燈、電動燈,電燈也漸漸普及,於是一些買賣人家趕時髦,掛洋燈,也就忽視了松花江的冰燈。可是在吉林民間,老百姓還是捨不得放棄這個習俗,在上世紀80年代,吉林市江南公園還舉行過冰燈展,那時就連哈爾濱、瀋陽、北京的人都到吉林市來看冰燈,長春的人就更不用說了。可是後來哈爾濱成了冰燈文化之城,其實冰燈文化最早的誕生地應當是吉林市。

  當年,船廠人家還在冬天把冰塊採出來,藏在地窖裡,放上一層一層稻殼,然後在夏天取出來,做成一塊塊糖球那麼大的冰塊。勤快的手藝人挎著“豬腰子筐”,在北山廟會和吉林市的大街小巷裡吆喝:“賣冰啦,大塊冰!涼快的大塊冰!”這種古老的習俗,是吉林冰文化生動鮮活的民間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