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自殺的緣由與米勒的《拾穗者》,一種未名的連結


海明威自殺的緣由與米勒的《拾穗者》,一種未名的連結

米勒《拾穗者》1857年

海明威為什麼自殺?我大抵能猜出這背後的緣由。海明威是小說家是藝術家亦是探險家,他生活閱歷豐富,可以說幾乎沒有一個人能有他那樣豐富的經歷與經驗。

探險給予他各種硬漢所需的體驗,而他自己小說的藝術則又讓他體會了另外許多個主人公的人生。一個作家寫小說就是在寫自己,這裡這個自己是一個代詞而並非自我的指向。自己時而是自己,自己時而又是他人。

我們可以知道作家在寫作過程中他既是主人公又是作家,不管小說是用第一人稱、第二人稱還是第三人稱都改變不了這個命數,作家可以在寫作時隨時地轉換。他一會是老人,一會乞力馬紮羅的雪裡那個男人,一會他又是他自己。

我們說這麼多其實是想表達當一個人經歷所有他該經歷的東西之後,他就會變得茫然無措了。藝術家最大的特點就是他的想象力,是那種深層的想象力,那種想象力可以確保作家即便不在古埃及他也能在古埃及,他不是埃及女王他也能體會埃及女王與羅馬將軍總督安東尼的情深意切。

正如我們讀《沙丘》可以理解沙丘的故事及其環境,甚而有時我們會躍入其中不能自拔,讀者如此,作者更是如此。

海明威把人生所有該體驗經歷的都經歷過了,他的觸覺已經喪失了對於時間的追求,正因如此他才選擇了硬漢式的方式,喪鐘為自己而鳴。

死,每一個人都離不開,動物亦是如此。一篇小文,從見到它的第一天起就不再離開,有時就覺著自己就是那個小飛蛾,在初夏的窗臺裡掙扎著的平淡地看待死亡。

米勒的一幅畫是在寫字時自然浮出,那幅畫影響了後世很多的畫家,亦包括凡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