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綠色基站成為城市風景線 上海年內將建成超3萬個5G室外基站

外灘、豫園、東方明珠、南京路步行街以及上海展覽中心、國家會展中心,幾乎所有的上海標誌性景觀都已經覆蓋了5G 信號,上海正加速奔跑在高速信息公路上。無論是行 走在老馬路、老建築之間,漫步在公園、綠地,還是活動在醫院、圖書館、劇院等公共服務設施,在上海生活的你我,已深切體會到生活正變得越來越智能、便捷。

讓綠色基站成為城市風景線 上海年內將建成超3萬個5G室外基站

圖說:5G 基站 新民晚報記者 陳夢澤 攝(下同)

與過去不同的是,5G基站正變得更綠色、美觀,有的做成大樹造型,有的藏身老建築中完全“隱形”,還有的與路燈融為一體,變成城市的智能終端。

“以前的移動通信網絡靠一個室外基站就能實現0.5公里-1公里半徑區域的信號覆蓋,隨著用戶數增加和對網絡要求的提高,5G基站引入了多種建站模式,在基站外觀上考慮與城市景觀的融合,從用戶容量、覆蓋效果、外觀美化等多維度推進基站佈局建設。”上海移動工程建設部5G項目經理林琳親歷了上海通信設施從2G時代到5G時代的建設歷程,在他看來,5G通信設施的建設更注重規劃,更需要因地制宜。“2G、3G時代,天線多為2端口,到了4G時代,隨著多頻段天線的大量使用,我們看到,鐵塔上天線就像是長出了大鬍子。建設要求更高、更復雜。”

讓綠色基站成為城市風景線 上海年內將建成超3萬個5G室外基站

圖說:上海移動的基站巡檢人員正在對5G基站進行例行檢查

前不久,上海移動的網絡工程師在上海豫園景區搭建了一張5G精品網絡。利用新一代5G Easy Macro設備,在不破壞有400多年曆史的豫園古風古貌的情況下,靈活覆蓋實現5G網絡“無死角”。“這個基站是完全藏在建築內部的,考慮到仿古建築的外觀,設計人員充分利用樓宇柵欄、空調外機、美化外罩等美化方式,將5G天線很好地融入建築的外立面內,同時也不會阻擋天線方向,影響覆蓋的效果。”長假期間,現場實測5G下載速率可以達1.1Gbps,滿足了豫園景區客流高峰下的容量與覆蓋的需求,保障了疫情回暖下的旅遊景區遊客高峰網絡體驗,也為商家開啟線上轉型提供數字支撐。

在東海大橋上,施工人員運用多杆合一的技術手段,改造原橋面路燈預埋件基礎,創新研發防腐絕緣線纜固定掛鉤,解決施工中電纜線和光纜布放問題,讓5G基站藏在路燈中,實現大橋上的5G信號連續覆蓋。基於5G技術的“低時延控制、大帶寬監控、高可靠連接”優勢,幾輛重卡在自動駕駛的狀態下,列隊行駛,車速達到60-80公里/小時,隊列行駛間距縮小到15-18米,輕鬆完成集裝箱智能轉運任務。

讓綠色基站成為城市風景線 上海年內將建成超3萬個5G室外基站

圖說:例行檢查

多杆合一的探索,正在市區推廣。5G基站的密度是4G的數倍之多,選址難、擴容難等常見的移動網絡建設難題,在5G時代將進一步放大。對已有社會資源複用、共建共享,將成為快速建設 5G 基站的重要手段。

上海首根“通信綜合杆”去年已在虹橋商務區內落地,它既是三家運營商共建共享的5G基站,也可以變身路燈、交通指示牌、信號燈、監控杆等。今後,5G綜合杆能集成多媒體信息發佈屏、應急廣播、無線WIFI、物聯網、智能停車等多種設備,可以一杆多用,減少城市“杆體林立”現象。“在配合政府合杆整治工作中,我們積極參與架空線入地、杆站合併等建設,並出臺後續的維護保障方案,緊跟市政步伐。”林琳介紹說。

上海市經信委透露,正編制5G基站佈局規劃導則、綜合杆基站建設導則,聯合市住建委利用1.3萬個道路綜合杆部署5G小微站,組織浦東、虹口、黃浦、徐匯等區編制相關區域佈局規劃;制定年度需協調開放的站址清單及建設計劃,推進政府、國有企事業單位辦公場所,以及機場、地鐵、隧道、交通樞紐等公共場所全面開放站址資源。

今後,上海市民將在中心城區街道上越來越多地見到綜合通信杆,有關智慧城市的各種應用也將從想象變成現實。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

【相關鏈接】

據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透露,截至今年8月底,上海已累計建設5G室外基站超2.6萬個,室內小站超3.5萬個,5G用戶數達到617萬戶。目前,上海匯聚了主流5G核心產業企業研發人員23000餘人,佔全國比重超過52%。上海5G基站建設數量居全國第一,在全球也處於第一陣營。

今年5月,上海發佈上海版新基建“35條”(《上海市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行動方案(2020-2022年)》)。根據計劃,到今年底,上海將建成5G室外基站超3萬個、室內小站超 5 萬個。截至 8 月中旬,上海在智能製造、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十大領域推進了 301 項 5G 應用項目,從中心城區的生活場景,到港口碼頭的工業智能, 5G 已經滲透到這座城市的每個角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