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2020生死大考:補貼“療傷”,消費者“救命”

“新能源車當月銷售12256輛,同比下降59.2%,1-3月的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2192輛,同比大降69.7%。”這份來自於比亞迪新能源車的最新銷售數據,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2020年的開局之貌。

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發佈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3月新能源汽車產銷(不含特斯拉)分別完成5.0萬輛和5.3萬輛,同比下降56.9%和53.3%;今年第一季度新能源汽車產銷分別完成10.5萬輛和11.4萬輛,同比下降60.2%和56.4%。

頭部車企艱難,其他造車新勢力們日子更不好過。力帆瀕臨破產、特斯拉裁員75%,造車新勢力瀕臨破產......整個汽車行業都面臨著巨大壓力。

2014年,蔚來汽車、奇點汽車、小鵬汽車、樂視汽車、遊俠汽車等成立,隨後新能源車企高達200家。發展7年來,如今面臨著生死大考。雖然,政策將新能源汽車購置補貼和免徵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但你會選擇買新能源汽車嗎?

黎明前夜,造車新勢力“至暗時刻”

受疫情影響,全球的車企都不好過,多數正處在破產倒閉邊緣掙扎試圖力挽狂瀾。

據未來汽車日報報道,南京知行電動汽車有限公司(拜騰汽車)部分員工今年3月的工資至今未發放。該公司此前承諾先發3月一半的工資,至今仍未兌現。目前公司員工3月工資“還在解決中”,公司核心管理層已經明確將降薪80%,並出資參與C輪融資。

拜騰並不是第一家降薪節流的造車新勢力。賽麟發佈了全員降薪令,員工工資按“最低工資”發放;威馬汽車取消全體員工年終獎,此外,勞動合同中明確規定的13薪也被延後到今年6月發放;力帆2月沒賣出一輛車,還瀕臨破產;就連比亞迪也申請停繳4-6月員工公積金,更別提特斯拉也關廠,裁員75%。

“2020年全球汽車行業將出現前所未有的需求停滯,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是汽車行業多年來面臨的最大單一風險因素。”近日調研機構IHS Markit預測表示。

由於工廠和經銷商因疫情暫停營業,今年歐洲汽車銷量或下滑高達20%,這意味著將損失幾百萬輛的汽車銷量。隨之而來的就是失業問題,由於目前歐洲處於疫情中心,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受此影響,超過110萬名歐洲汽車工人將失業。

德國的汽車行業也面臨著破產潮。德國汽車專家費迪南德•杜登霍夫分析認為,德國汽車銷量預計會縮水15%,造成德國超過10萬人的裁員,預計需要10年時間才能得以真正恢復。

好在國內疫情逐步得到了控制,雖然新能源汽車銷量低於去年同期,但也在不斷恢復。

特斯拉上海工廠作為上海首先復工的企業之一,目前產能已經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即使在疫情中的2月份,中國製造的特斯拉Model 3國內的上牌量達2132輛,是唯一上牌量超過2000輛的品牌,目前每週產能已經達到3000多輛。

此外,線下門店逐漸恢復經營,吉利、威馬、小鵬等車企也紛紛推出交千元定金抵扣2-3萬元等優惠購車政策。新芽還了解到,上海推出的“五五購物節”中,電商鋪貼首次覆蓋線下,如拼多多首批補貼的耐用品中包含55輛上汽集團新款凱迪拉克XT5、大眾途觀、大眾途昂等,每輛車最低直補超過10萬元。

毫無疑問,五一長假將至,政策和補貼優惠的刺激下將會迎來一波購車高潮。

特斯拉在前,國內市場競爭愈發激烈

雖然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從2018年起進入了一個冷靜期,但這一賽道並未失去資本市場的關注。尤其特斯拉開設天貓店後,更刺激了市場。

據新芽NewSeed(微信ID:pelink)數據庫不完全統計,2019年1月至今,新能源汽車相關領域共發生57起融資事件,其中不乏經緯中國、阿里巴巴、順為資本等頭部投資機構的身影。

新能源汽車2020生死大考:補貼“療傷”,消費者“救命”

去年10月,小鵬汽車創始人何小鵬曾在微博上表示,2019年的前9個月,在中國實際賣給真實消費者電動車大概只有十幾萬輛,與特斯拉在美國前9月銷量14萬輛相差不大。

新能源汽車2020生死大考:補貼“療傷”,消費者“救命”

雖然並沒有官方數據加以佐證,但國內新能源汽車個人消費者佔比較小的確是一個無法否認的事實。

中德諾浩汽車教育研究院院長孫勇曾表示,新能源汽車市場主要有兩個,一個是面向普通用戶的私人購車市場,限牌城市更明顯;另一個是面向企業的平臺市場,以出行服務為主。

在上游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情況,下游的分時租賃和共享汽車成為主要消化途徑。但時至今日,新能源車企要想擺脫盈利困境,已不能單單依靠B端的出行市場。針對個人消費者的一系列新能源汽車政策,在今年第一季度陸續出臺:

2月20日,商務部明確表示,鼓勵各地根據形勢變化,因地制宜出臺促進新能源汽車消費、增加傳統汽車限購指標和開展汽車以舊換新等舉措,促進汽車消費;

3月3日,廣州市出臺相關措施,表示個人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將給予每車10000元綜合性補貼;

3月17日,《關於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法規政策體系的意見》出臺,鼓勵公交、環衛、出租、通勤、城市郵政快遞作業、城市物流等領域新增和更新車輛採用新能源和清潔能源汽車。有業內人士表示,此舉意在讓更大範圍的民眾因體驗而接受新能源汽車,直接拉動私人消費;

4月22日,財政部等三部委發佈公告稱,自2021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對購置的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免徵車輛購置稅的新能源汽車是指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

不出意外,在政策的推動下,個人消費者將成為與出行市場同等重要的新能源汽車銷售渠道。

“新基建”風口吹來,“車多樁少”有望改善

實際上,長期困擾國內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因素,除去技術成熟度和銷售渠道單一之外,充電樁缺口較大也是一大問題。

根據中國充電聯盟的統計數據,截止到2020年1月,我國充電樁保有量達到124.3萬根,與新能源汽車380多萬輛的保有量相比,車樁比約為3.5∶1,遠低於規劃的1:1,仍然存在“車多樁少”的問題。

在過去,充電樁運營商花費了大量資源建設公共充電樁,但這些充電站大多分佈在公園門口、醫院以及政府辦公樓,在商場、住宅和辦公樓這種在人們生活場景中的建設卻並不完善。

與此同時,由於充電運營商多且分散,運營商與用戶之間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存量充電樁形成了一個個“孤島”,即便是在公共區域,車主也經常會遇到找到了樁卻用不了的問題,這種現狀導致不少充電樁自建成之日起就處於閒置狀態。

智充科技創始人丁銳在接受新芽NewSeed(ID:pelink)採訪時也表示:“目前充電運營場景缺失、不夠豐富,一些核心場景如商場、寫字樓、住宅小區等車輛密集區域內配備充電資源不足,大型運營商雖有部分投入,但沒有本地服務能力。在住宅小區方面,個人消費者已經很難利用現有小區內地和電的餘量安裝充電樁。”

但上述現象有望在今後得到改善。

在日前公佈的新型基礎設施7大領域中,新能源充電樁赫然在列。按照“新基建”的規劃,2020年將計劃新增集中式充換電站超過1.2萬座,分散式充電樁超過480萬個,到2025年建設超過3.6萬個充換電站,全國車樁比將達到1:1。

不僅如此,在4月14日,國家電網還對外透露,2020年計劃安排充電樁建設投資27億元,新增充電樁7.8萬個,新增規模約為去年的10倍,涵蓋公共、專用、物流、環衛、社區以及港口岸電等多種類型。其中,公共充電樁1.8萬個,居民區充電樁5.3萬個,專用充電樁0.7萬個,岸電設施150個,據測算可以帶動新能源汽車消費超過200億元。

有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充電樁等基礎設施建設如果能加快推進,將成為汽車消費的新熱點,也會給國內汽車市場帶來新機遇,幫助新能源汽車市場回暖。

“隨著各省市充電樁建設補貼的相繼落地,將進一步刺激中小運營商建設。而中小運營商大多是‘因地制宜’式的在不同停車場景內建設,因此也肯定會增強個人消費者購買動力。”丁銳說道。

廣汽新能源副總經理肖勇此前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疫情讓消費者更加關注健康出行,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專屬空間將成為普遍的心理訴求。疫情結束之後,私人購車需求有望迎來增長。”

到那時,人們或許真的會考慮購買一輛新能源汽車,畢竟都已經2020年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