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雙雙進大山

夫妻雙雙進大山

▲酉陽的山山水水,牽動著東營對口扶貧幹部張新林、董鳳玲夫婦的心,他們將最真摯的情感奉獻給了這片熱土。


古話說:父母在,不遠遊。


3年前,得知被組織選派到重慶市酉陽縣掛職扶貧的消息後,張新林當晚輾轉反側,糾結了整整一夜。


一邊是組織的信任和重託,一邊是家庭,怎麼辦?


其中最讓他放心不下的還是高齡的父母,那時他的母親已經查出患了食道癌,正在接受治療。


向他們說起時,父親低著頭,一聲不吭。母親哭了,只是在嘆氣,良久說出一句話:“你是組織的人,去吧,俺們不能拖你後腿。”


說服了家人,張新林獨自踏上了西行的路,來到了地處武陵山深處的酉陽縣。


白天忙著下鄉,只有到了晚上,回到宿舍,才能和遠方的親人打個電話。


3個月後,母親走了。第二年,父親也離世。期間,妻子董鳳玲替他完成了孝敬老人養老送終的義務。


當時正值山東省選派優秀教師赴重慶開展教育扶貧支教工作,酉陽縣地處偏遠山區,當地教育條件和師資力量十分匱乏,急需山東支教老師。張新林萌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動員身為教師的妻子也來酉陽支教?


接到遠方撥來的電話,董鳳玲雖感意外,但在與丈夫推心置腹的溝通後,最終她還是理解了張新林的想法。


“記得當時他對我說,咱們不能光顧自己的‘小家’。而且身為一名教師,我也深感自己有責任向偏遠山區傳播更先進的教學理念。”董鳳玲回憶道。


就這樣,經過組織同意後,董鳳玲也來到了酉陽,開始了夫妻二人雙雙扶貧的歷程。


來到酉陽後,張新林掛職任縣政府的黨組成員,下鄉更變成了家常便飯。


當時村裡的山路崎嶇不平,泥濘不堪,第一次下鄉時,在山東從不暈車的他,一路上吐了3次。


不過最讓他難受的還是村民的艱苦生活:記得剛來時,山上的老百姓吃水不方便,要到10裡外的水塘去拉水;不少留守兒童因生活窘迫而輟學……


為了迅速找到扶貧協作的切入點,順利開展工作,張新林拜當地的幹部群眾為師,儘快熟悉情況,還和當地人交朋友,同吃同住同勞動,增進感情。


他負責聯繫的酉陽縣雙泉鄉菁口村有兩個扶貧戶,張新林每隔兩個月都去看他們。


3年的時間,在山東資金項目幫扶下,村裡修了路,搞起了榨菜種植基地,小山村發生了巨大變化,父老鄉親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夫妻雙雙進大山

▲下鄉聽取最接地氣的心聲,是張新林(正中)到任後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三年來他一直在堅持的事。


每次去村裡,鄧仲相老人都拉著張新林的手,面對這個從山東來的扶貧幹部,除了說不完的感激話,臨走還要給他帶上自家種的枇杷果。


功夫不負有心人。“紮根酉陽3年來,在山東各級領導的支持下,在當地黨委政府的支持下,我們實施了154個近兩個億的項目。”今年2月份,酉陽縣經上級驗收,順利實現了脫貧摘帽。


張新林說,想到這其中有山東人民的一份貢獻,3年來吃的苦、受的累,就都值了。


而另一邊,董鳳玲也不甘落後,兢兢業業、勤勤懇懇地奮鬥在工作崗位上。


董鳳玲原在東營市海河小學任教數學,並擔任教科室副主任、教研組長,2018年9月,她追隨丈夫來到酉陽縣民族小學支教,繼續任教數學,並掛職教科室副主任。


剛來時,全校還只有董鳳玲一位支教老師,今天,包括她在內,已經有5名來自東營的支教老師了。


夫妻雙雙進大山

▲由點到面,由分散到集中,山東組團式支教發揮最大效應, 把最新的教學方式、教育理念送進大山,送進課堂。


“最開始那陣,因為只有我一個人,力量很有限,只能組織本校的老師們開展講座,向他們傳授教學理念。但現在我們人多了,隊伍壯大了,5個人的團隊裡既有數學老師,也有語文和英語老師。這樣一來,我們既可以為青年教師提供指導課,教授他們有關教材、教法等先進的經驗,還可以主動向其他有需求的學校提出申請,舉辦送課下鄉活動。”她說。


至今,董鳳玲所在的支教團已經組織了5次送課下鄉活動,共去了酉陽縣下屬的4個鄉鎮5所學校。


夫妻雙雙進大山

▲董鳳玲在一次次送課下鄉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讓山裡娃走出大山過上幸福的生活是她最大的願望。


其中,令董鳳玲印象最深的當屬在兩罾鄉中心小學的體驗了。


當時是2019年10月份,距離董鳳玲來支教剛滿一年。


她回憶,兩罾鄉中心小學距離她所在的民族小學一個半小時的車程,而且都是山路。


當時5位老師同去,其中4個人擠在後排。因為山路蜿蜒,到兩罾鄉中心小學後,老師們都暈車了。


“針對二到四年級的學生,我們共同設計了兩節公開課,一節數學,一節語文。”


董鳳玲回憶當時的場景時說,除了正在上課的老師外,學校其他的老師都來聽課,大概有40~50人。


“公開課結束後,我們還進行了評課,分析了教材以及課程設計的理念。在課後座談交流的時候,一位比我年紀略輕的當地教師說完‘真的太感謝你們了’,還給我們深深地鞠了一躬。”


直到今天,回想到這一幕,董鳳玲仍然很受觸動。


“這裡的教師長期在大山深處走不出去,難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我們來了之後能夠開展一些培訓工作,為這些教師提供一份實實在在的幫助,心裡很踏實也很高興。而且我也發自內心地認為,教師的培訓工作就應該到大山裡頭,到最貧窮、最基層的地方去。事實證明我們應該來,也來對了。”


其實在重慶,像張新林和董鳳玲這樣的山東人還有很多,他們選擇離開專屬自己的溫馨小家,走進遙遠陌生的西部山區,為改變當地父老鄉親的生活,一直在忙碌著,奉獻著。


來源:《金橋》

文字:敖霖

圖片:徐金利 唐中華 梅增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