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首發於微信號 腿毛仙子(ID:A-bandaid) 腿毛仙子微博@腿毛仙子的日常


​ 01


今天新學到一個詞,叫“媽味”。

可能有人不太懂“媽味”是什麼意思;

我先給大家簡單解釋下。

通俗點說。

媽味就是形容一個人總愛給別人當媽;

動不動就打著“為你好”的幌子教育人;

一開口就是“我的年紀可以當你媽了”這類說辭;

逮著誰都能操心一下。

而這個概念近期被人提及;

是因為伊能靜前幾天的一段採訪。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採訪是《乘風破浪的姐姐》的配套節目;

名字叫做《定義》。

節目初衷本來是通過對話30+的姐姐;

從而展現她們在情感、事業等方面的選擇和思考。

而伊能靜的採訪放出來,卻只能讓人一臉懵逼。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當時。

伊能靜在採訪中,聊起她們第一次公演。


按理說。

在公演後講自己的心路歷程完全沒問題;

但伊能靜卻總是提到隊友的負面表現。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看過節目的應該知道;

伊能靜兩位隊友分別是王麗坤和王智;

她們公演的歌是《推開世界的門》。


雖然成績不盡如人意;

但姐姐們的整體表現還是得到了認可。

尤其是王智的情感表達和王麗坤的舞蹈;

很好地實現了一剛一柔的視覺效果。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可到了伊能靜這;

隊友就沒什麼優秀可言;

甚至被她描述成了哪哪都不行的地步。


比如她跟主持人吐槽,說隊友王麗坤和王智唱歌跑調。

“她們兩個完全,就是,沒有音。”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在主持人表示疑惑後;

她為了演示兩位隊友走音多嚴重;

特地用很誇張的聲音唱了句歌。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這還不算完。

伊能靜說自己在練習中一直勞心勞力教;

可無論自己怎麼教;

兩位隊友唱的好像都不是同一首歌;

自己怎麼講都講不明白。

同時還不忘跟主持人倒苦水;

說自己的嗓子就是教隊友唱歌教啞的。

“我整整教了大概有十個小時吧,沒有停下來過。”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

伊能靜還說她們能力不夠,跟不上狀態;

說她們亂學專業的導唱,越唱越糟、沒有技巧。

“音都不準還在那滑音什麼的。”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甚至。

伊能靜甚至把節目中都沒播的;

王智崩潰的場景都抖了出來;

還繪聲繪色地還原了王智的抱怨。

“這個女孩,因為是整場三十個裡面的最後一名,就一直在哭。”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就在說了一通負面情況後;

本以為她要開始誇隊友的表現;

沒想到伊能靜卻話鋒一轉,開始自賣自誇。

她說自己把重心都放在幫隊友上;

親自肩負起帶隊友們唱歌的責任。

還表示她是把其他姐姐當成孩子在照顧:

“我這個小媽,我覺得她們都很像我的孩子。”

“雖然可能我也生不出那麼大的孩子。”

“我是三十個人裡一種小媽感的(存在)。”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這段採訪一放出來;

伊能靜的言行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

很多人都覺得;

雖然她確實是幫了兩個隊友不少;

但作為公眾人物,面對採訪時;

過於強調他人的不足,襯托自己的付出;

這隱隱給人一種拉踩隊友的感覺。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你看啊。

分析問題時,光拿歌難唱這種理由說事;

到自己身上,就刻畫熱心和犧牲的形象;

可對其他人,就只挑負面狀態評頭論足;

......

這不就是自以為是+愛說教的“媽味”標準套餐嗎?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的確。

我不否認伊能靜是專業的;

也不否認她花時間精力教唱歌很熱心。

但,專業就代表她可以居高臨下地去指責他人嗎?

熱心就代表她在教隊友時,可以倚老賣老、自恃了得嗎?

02

事實上。

不僅是這段採訪;

伊能靜從排練起就在指教和吐槽隊友;

還不忘樹立自己很操心的“媽媽”形象。

即使在表演前,她也不忘對導演說:


“我覺得她們都很像我的小孩。”

“我的企圖心是,當個媽來把她們教育好。”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仔細品品。

這像不像一些長輩對著小輩指點江山;

一邊居高臨下地打擊式教育;

一邊故作謙虛地說:沒辦法,只好我來教。

有網友評價她說:

“想當別人爸爸就會出現爹味,想當別人姐姐就會出現媽味。”

可做姐姐的也不止是伊能靜一個;

別的隊伍也會有人有“媽味”嗎?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我們看看《Beautiful love》組的相處。

一聽到馬上要考核後;

聲樂底子不好、不自信的海陸整個人就懵了。

在分詞的時候;

姐姐們感覺到海陸很沒有信心;

讓她優先選詞。

朱婧汐還把每個片段都演示了一遍;

讓大家一起挑出最好唱的部分給海陸。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在練習的時候;

海陸一直找不到調。

朱婧汐逐字逐句幫她摳;

為了給她信心,其他姐姐們也都一起陪她唱。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在合唱的時候;

海陸感受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差距;

結果越練越焦慮,忍不住哭起來。

一旁的金莎趕緊摟著她給她安慰;

萬茜看到後也走過來拍拍她的背鼓勵道:

“可以了寶貝,你已經學的很好了!”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後來海陸練到崩潰;

她淚流不止,停下了練習;

還自暴自棄地說自己在拖後腿。

儘管這樣;

姐姐們也絲毫沒有反感和不耐煩;

一直在給她打氣,幫她重建信心。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而且。

除了練習時給予最大的幫助;

在後臺的採訪中;

大家也都在肯定海陸的優點。

陳松伶說:

“我覺得她是非常認真在對待這個事情。”

萬茜不僅沒嫌棄海陸心態不好;

還笑著表示:

“她情緒不穩定的這一點其實還蠻可愛的。”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你看。

同樣是資深姐姐和不自信妹妹的隊伍;

海陸的隊友們不僅沒有端著架子瞧不起她;

反而一直耐著性子,貼心地指導和鼓勵她。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說真的。

一起乘風破浪的其餘29個姐姐;

有比伊能靜會唱歌的;

也有資歷同樣深厚在教別人的;

還有個性鮮明、說話非常耿直的;

更有孩子還比她多育兒經驗比她多的;

......

怎麼別的隊之間產生的都是姐妹情誼;

展示的是女性之間的團結友愛互幫互助;

到伊能靜那,就變成了長輩對晚輩的照顧?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當然。

我能感受到伊能靜是希望隊伍變得更好;

但這種不管不顧的言行實在是用力過猛;

而且更多時候;

她的幫助都是基於自己的經驗給別人提要求。

說到底。

愛給人當媽的心態和年齡無關;

愛說教也不是能力強、資歷深才有的習慣。

這根本上,還是源於一個人內心的強勢和傲慢。

03

發現沒有?

大部分愛說教的人除了強勢外;

都會隱隱給人一種過於自我的感覺。

所以。

他們往往不認同他人的差異性。

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裡;

自己的規矩和價值觀才是對的;

其他人最好都要順從自己的想法。

就像伊能靜在《定義》中談到幸福的定義時;

反問了主持人一句:

“你不覺得我很幸福嗎?”

她表示自己先得到了愛;

再完成了自我價值,這是很幸福的事情。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的確。

伊能靜家庭幸福,事業也愈發順遂;

稱得上一句幸福美滿。

可沒想到的是;

為了襯托出自己真的很幸福;

伊能靜拿梅豔芳做了個反面對比:

“如果你先完成自我價值,那很慘,因為你的事業已經到頂。就會像梅豔芳,因為她一輩子都在尋找愛。”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這就好像是在說;

即使梅豔芳實現了自我價值;

但沒有尋找到愛,這仍然是慘的。

???

梅豔芳的藝術成就不用多說;

可在伊能靜看來;

僅僅是因為沒尋找到愛就定義一個人“慘”;

是不是過於狹隘和自我了呢?


對於這段採訪;

伊能靜今天中午做出瞭解釋;

說自己對梅豔芳充滿敬意和感恩;

是自己詞不達意和剪輯問題才造成誤會。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我雖然也能相信;

伊能靜對梅豔芳沒有絲毫惡意。


但換個角度來看。

即使是面對尊敬的朋友和前輩;

她仍然以自己的定義否定對方的人生價值;

這難道不是更加說明,在她眼裡,自己才是真理嗎?

這種略顯狹隘和自以為是的評判標準;

難道不更令人窒息嗎?

04

有網友總結了“媽味”的一系列特徵;

我發現這很準確地刻畫出了,一個愛說教的人的形象。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相信在生活中;

一定有不少人;

也曾有遇到過這種一板一眼、居高臨下說教的人。

比如有些父母在和孩子爭論時,會倚老賣老地說:

“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

“我幾歲你幾歲?我經歷的多你經歷的多?”

比如一些職場前輩在面對分歧時,他們會說:

“你懂什麼,聽我的準沒錯。”

“我這種思路絕對是對的,按我的做。”

比如在和朋友相處時;

明明大家都是同齡,還有人會擺出一副高姿態:

“姐姐不想跟你解釋這麼多。”

“哎呀你這個小姑娘什麼都不懂,姐姐我來教你。”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這樣的對話,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吧?

在我看來。

這些人表面上,是在講道理、傳授經驗;

實際上,他們更多的還是為了獲得認同,樹立權威。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可有時候。

這些堅定維護自己的理念和經驗;

並且自恃了得、要求別人順從自己的人;

或許才是活的最累最擰巴的。

他們急於證明自己的成功或幸福;

下意識地去強調自己的的正確性;

恰恰說明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信心;

反而需要通過別人的認可找到自我認同感。

可要知道。

往往一個人越想證明什麼,說明他內心越缺少什麼。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而我想說的是:

世界上永遠沒有絕對的標準衡量幸福或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節奏。

所以。

不要覺得自己的年紀和資歷是高人一等;

不要靠貶低他人的方式突出自己的能力;

更別試圖從他人的肯定中驗證自我價值。

真正的成就感,不需要向外找尋。

希望所有人都能堅定的做自己,接納並享受自己的人生。


策劃/腿毛 編輯/魚魚

正文插圖來源於網絡,告侵刪

End


你可能還想看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想當個小媽把姐姐們教育好”:伊能靜的戲怎麼越來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