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方法都不懂,還在埋怨自己笨?

長期以來我都有一個困惑,關於學習,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屬於腦子不太靈光的那種,甚至一度覺得自己智商低,腦子缺根筋。

也跟朋友倒過苦水,“我付出的心力並不比別人少,也不是那種感動於自以為很努力的類型,為什麼學的費勁還收效甚微”,對方聽了只是安慰我:“你可能只是還沒有找到好的方法吧”。

往後幾年我也一直在思索,好的學習方法到底是什麼呢?

學習方法都不懂,還在埋怨自己笨?

不管是自己還是別人,思維盲區都是存在的,即“你以為你知道,其實你不知道”,“他以為他知道,其實他不知道”。

人對自己都是比較寬容的,一般來說,如果沒有主動向外探索和自我懷疑的精神,你可能永遠都不會發現自己的思維盲區,只有在你真正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隱隱約約的覺得不對勁。這時候,你才發覺原來自己不知道。

我說一個自己的例子吧。

之前,我關注了一堆的公眾號,感覺自己每天看更新的文章,學到了很多新的東西和技能,自我感覺很充實。

但是這種碎片化的淺層閱讀,對於思考和實戰是沒有多大益處的。都是淺嘗輒止,通篇賣弄專業術語故作高深的甚至讓人記不住基本概念。更別提標題黨盛行,題文不符,白白浪費時間不說還把自己搞的雲裡霧裡的,無端的加重大腦負擔。

上課時,老師站在講臺上,下面圍坐著一群學生,讓我們有種錯覺:老師才是主角。其實,“學習”這件事,我們自己才是主角。我們應該站上講臺,去講述我們接收到的知識,去討論、演練和應用。這就是費曼學習法。

學習方法都不懂,還在埋怨自己笨?

我把費曼學習法簡化成兩步:輸出和簡化。

輸出

我的輸出方式是寫作,因為寫作就是這樣的一個過程,為了寫出高質量且言之有物的文章,你必須輸入大量的有用信息,反覆咀嚼提煉,再加入自己的觀點和經驗,用自己的理解(語言),最後成文。

  • 把思考落到文字

我們可能每天都有很多新奇的想法,但是真正寫成文字的卻不多,於是,想法就僅僅只是想法,而不是思考。

寫作的過程,也是整理思路,邏輯思考的過程。因為當你真正開始構思時,你可能才會發現自己思維混亂,論點不清晰,理解的很淺顯,這樣反而會倒逼著你主動的學習大量的資料。

倒逼中的“逼”這個字很形象,不是別人逼你,而是你自己在逼自己。

因為首先你需要保證你所描述的內容是正確的,然後就像寫800字議論文一樣,確定論點之後,你需要從多個角度進行解釋,此時你會調動自己腦中全部的知識儲備,搜尋相關聯的知識點,如果以現在的知識積累無法解釋清楚,則需要輸入新的知識後,再次解釋,已達到完全瞭解。

把思考落到文字,它更類似消化的過程。為了寫一篇文章,我可能翻閱了很多資料,看了好幾本書,總結了自己很多失敗或成功的經驗,然後用我自己的理解寫出來,讓它真正變成我的東西,而不是“某某人曾說”。

每當我們學完一個東西后,我們始終要留有一個警惕,我們是真正瞭解了,還是以為自己知道了,其實可能只是摸到了事物的皮毛,並沒有摸到整個脈絡和骨骼。

另外,閱讀後評論也是一種輸出,我們看評論時,寫的那短短几十個字,就代表著我們從一長篇內容中看到的重點,同樣也是吸收內容,然後內化成自己的語言,將其進行表達和分享。


  • 邏輯圖畫起來

大家可能知道達芬奇是個畫家,有《蒙娜麗莎的微笑》這種傳世作品,可能很多不知道的是,他同時還是發明家、解剖學家、數學家、天文學家、雕刻師、建築師、軍事工程師...

他每天都在做筆記,留給後人大批手稿,展示了他非凡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愛因斯坦認為:達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當時就發表的話,科技至少可以提前50年。

我們先來看看大師的手稿。

學習方法都不懂,還在埋怨自己笨?

我們不但看到了想象、創造、視覺性等這些屬於右腦所掌握的內容。同時也看到了語言、順序、分析、數據等屬於左腦所負責的內容,達芬奇屬於全腦思考者。

學習方法都不懂,還在埋怨自己笨?

從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出,語言(說)和文字(寫)可以輔助邏輯推理和數學分析,而圖畫可以加深記憶和激發創造。

運用圖畫,我們可以加深記憶和理解,讓創造性思考的效率提高十倍,增強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習慣用文字+圖像化的方式學習和做筆記,可以充分調動左右腦,提高學習效率。

簡化

愛因斯坦曾說:如果你不能直白地解釋它,那就意味著你還不那麼理解它。

麥肯錫的專業主義裡也提到:模糊的思想,令人困惑的行話,都會阻礙價值的增加,而結構化的思維,清晰的語言,這都會讓一個人發揮其最大的潛力。

有些人會嘗試使用複雜的專業術語和晦澀難懂的行話來掩蓋連他們自己都不明白的東西,比如很多不合格的教育培訓機構講師,履歷包裝的很好,但是卻無法將一個最基本的概念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表述出來,不禁讓我們懷疑他是在忽悠學員還是在糊弄自己。

類比生活中的例子,簡單化語言,讓新手也能完全理解。一步步的強迫自己進入更深層次的理解,儘量簡化觀點之間的關係,如果發現自己仍在某處糾纏不清,那可能就是你的短板,補上它,再來一遍。

一兩句話道出事物的本質並不那麼簡單

,需要在完全理解的基礎上觸到核心。你要思考的是:別人在閱讀你的文章或聽你說話的時候,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明白你說的是什麼,核心是什麼。

同一時期,不同空間裡,費曼的學習法與華羅庚的“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的學習理念不謀而合,但無疑的是,他們在各自領域裡所取得的成就當真璀璨無比。

點擊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