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唱得更好?3個超簡單卻很少人做的學習重點!】

【想唱得更好?3個超簡單卻很少人做的學習重點!】

【想唱得更好?3個超簡單卻很少人做的學習重點!】


唱歌是一項門檻很低的藝術,這表示大家都會,只是做得好不好而已。那麼如何讓自己在別人的心目中能歸類在"會唱歌"的那個區塊,是唱歌愛好者心裡最基本的訴求。但如果愛唱歌的你,明明擁有一些技術,卻發現自己不屬於"會唱歌"的那個區塊,那麼下一步應該怎麼走呢?

我提供三個想法,方便你自己找出屬於你自己的答案。

【想唱得更好?3個超簡單卻很少人做的學習重點!】

1.設定明確的練習目標


設定目標這件事,看起來很簡單,但不能只是“我要變成林俊杰”這種一言以蔽之的超級大方向,卻沒有細節的想法。想要成為誰誰誰是很常見的自我許願,畢竟大部分的人都喜歡跟著流行走,所以流行才叫做流行。但是現在的娛樂媒體跟10年前的不一樣了,現在喜歡透過後制的方式再包裝歌手,導致很多人都會覺得這些歌手跟普通人已經不是同一個次元,有些人甚至會忽略這些歌手從前的努力,把他們的能力視為天賦,而非努力的成果,甚至最後有些歌手們會被神格化。

“我要變成林俊杰”,並不是不好的目標,只是中間有太多過程被忽略。說白了,很有可能你要的,只是他的高音的音色。是,這樣的目標很明確,但是太粗糙。因為從頭到尾這個目標就只是追著另一個人努力的結果跑。如果想要自己有進步的可能,就要觀察這些你喜歡的歌手的進化過程,去思考他們是怎麼一步一步走到現在你所崇拜的模樣,然後想想他們從以前到現在的聲音變化,才有辦法揣摩他們在這中間的過程中做了什麼樣的練習,這樣才是明確的目標。

【想唱得更好?3個超簡單卻很少人做的學習重點!】

2.看清練習的重點


其實“練習的重點”這個元素在最近的文章裡一直被重複拿出來說,因為至少對我來說,它是一個很重要的思考方法。

很多人沒有辦法進步就是因為他們很在意練習的聲音,而不是練習的過程。他們一味的追求聲音/音色結果,而再三的忽視我們在發聲練習時喉嚨裡面的各種動態。

我最常遇到學生的問題就是,開課10分鐘,在某個練習之後,有些人就會跟我說:“可是沒辦法用這樣的聲音唱歌啊?”。這個問題很明顯就是沒有看到練習的重點。在VBS裡(我相信甚至在其他有組織的歌唱系統裡也是),每個練習都有一個明確的動作要你去完成,而聲音只是讓你去檢視剛剛的發聲練習中喉嚨的動作是否精準的檢查工具。往往那些練習時的聲音都只是一個過程,不是最終結果。所以不是要規定你去卡在某個特定的音色,只是要你去觀察一些特定的感受,去幫助你在實際演唱時可以依靠著那些感受,讓演唱偏向效率一點。

【想唱得更好?3個超簡單卻很少人做的學習重點!】

3.玩


沒錯。就是玩。

雖然練習這件事情很嚴謹,但是我個人認為演唱就可以不用這樣。畢竟演唱可以歸類成藝術,所以對與錯,就沒有這麼客觀了,往往都是喜好問題。

但是在我看來很多學過唱歌的同學都會”被技術綁架"。意思是說,他們很在乎什麼是最對的,什麼是最錯的。這思維並沒有錯,從物理來看,與發聲效率相關的問題,答案就是會有明確的對與錯。可是前面說了,演唱是藝術,藝術的評判很主觀,如果現在的流行是某種聽起來沒效率的聲音呢?所以該怎麼讓自己在有技術的情況下,做出一些看似很沒效率的聲音呢?對不起,我這裡沒有答案,你必須自己玩,而且你的心態必須足夠開放才可以玩得動。簡單來說,就是你必須用你所學到的技術基礎來幫那些看似很沒效率的表演合理化。比如說你聽到一個人明明就是擠卡,可是卡來卡去,就是可以把1個小時的表演跑完,那你就要可以開始思考,這種擠卡一定跟我所認識的擠卡不一樣,然後用你的技術做各種關於擠卡的嘗試,最後你很有可能會玩出一個結果,那個結果就會變成你的武器之一。這種開放式的心態是絕對必要的,不能一味的否定技術的缺失,而忽略了表演本來就是多變的這件事。

另外,很多被技術綁架的同學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就是他們都會覺得只有幾個音色是有效率的,其他的音色都是錯誤的,這樣的思維反而會讓演唱被侷限,因為這種”這也不能那也不對”的想法會讓你的路變窄,演唱聽起來大多都是綁手綁腳的。

成為技術控並沒有不好,我反而覺得這是進步的開始。但是如果因此忘記了藝術的玩性的話,那你的演唱就不是演唱了,只是發出一堆貌似好聽的聲音,那豈不本末倒置了嗎?

(贊是一種鼓勵 | 分享是最好的支持,感謝您的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