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變者,天道也,思必出位,所以窮天地之變 。

——康有為


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人們的生活和計劃。

原定的聚會取消,端午假期只能蝸居在家,沒想到卻開啟了一次美妙的旅行。

在家閱讀《建築的故事》,欣賞精美插圖,穿行在世界各地的著名建築物之間,再次體驗創作者們創新與變革的勇氣與力量。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從稻草屋到摩天大樓,從宮殿到藝術中心,《建築的故事》帶我們進行了橫穿世界大洲穿越數十世紀的建築之旅。英國建築師與歷史學家,曾獲得過普利策獎的帕特里克·狄龍,選擇了世界上16座最具代表性的建築,包括帕帕特農神廟,巴黎聖母院,泰姬陵,紫禁城,包豪斯學校,水晶宮,悉尼歌劇院和蓬皮杜中心等,並講述了每棟建築背後非凡的故事。

書中的插圖由英國知名手繪插畫家,剖面圖大師斯蒂芬·比斯蒂精心繪製,細緻微觀的剖面圖讓我們看到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建築結構,並欣賞建築的創作者的天才靈感。

世界上16座傳世建築的高光時刻……斯蒂芬·比斯蒂用彩鉛畫出了更細膩的線條,豐富的細節。如果願意的話,讀者甚至可以精確數出紫禁城太和殿的階梯數。每張剖面圖都有詳盡但絲毫不破壞構圖的圖例解釋……文本部分講述了建築營建過程中的故事,將讀者重新帶回了那些遙遠的時代。引人入勝的剖面圖和明晰的章節劃分讓讀者可以從任何一個喜歡的部分開始閱讀。圖書末尾還附有索引和建築大事記時間表。

——《號角雜誌》


01 思維創新,締造不朽金字塔


埃及第三王朝的法老左塞爾,擔心自己死後,家族消亡,國家被征服,自己被人們遺忘。

如何能夠成為征服時間的國王?

如何能夠被後人永世記住?

冥思苦想之際,在遠處連綿群山的啟發之下,找到了答案。

人生短暫,山石永矗。

建一座石頭陵墓!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一聲令下,大臣伊姆霍特普開始執行法老的決定。

泥瓦匠們先把石頭打磨光滑,石臺層層疊疊,建成白色巨大金字塔。

此外,還在金字塔周圍建造了神廟。外牆、連廊、庭院,依然採用石頭建造。

工匠和藝術家為神廟製作了精美的裝飾。


左塞爾去世後,被葬入金字塔中。

其他法老紛紛效法,建起了屬於自己的金字塔。

於是,在千年之後,金字塔被人類挖掘,被人們記住,被人們參觀。左塞爾的名字一次次被人們提起。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雖然法老左塞爾的想法和做法都有些自私,為了給自己建一座墳墓,一座永世存在的墳墓,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建造金字塔。

但是,他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成為了征服時間的國王。

金字塔雖然曾被風沙覆蓋,曾被人類遺忘。

但是,重見天日之後,被人永世銘記。

作為金字塔的鼻祖,

左塞爾金字塔不僅第一次創造了近60米高的建築奇蹟,

而且成功地建造了一組完整的軸對稱佈局的建築,

此墓的修建是埃及建築史上的一次創新與革命,

它首次用石頭代替磚作為建築材料,

成為世界上第一座大型的石造建築。

無論時代如何變遷,埃及金字塔都矗立在尼羅河畔,供後人參觀。

這是法老的幸運,也是人類的幸運。

如果不是左塞爾冥思苦想,挖空心思去思考,想出岩石建造金字塔陵墓方案;如果不是大臣伊姆霍特普設計的層疊階梯建造方案,

古代埃及的歷史將大為遜色,人類文明史的光輝也將暗淡無光。


02 改宗立派,成就聖索菲亞大教堂

作為古羅馬、拜占庭和奧斯曼三大帝國的首都,如今的伊斯坦布爾擁有一座獨一無二的偉大建築——聖索菲亞大教堂

330年,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大帝在君士坦丁修建了聖索菲亞大教堂。

532年,查士丁尼大帝重建並擴建了教堂。

奧斯曼帝國時期,聖索菲亞大教堂改建為清真寺,君士坦丁堡更名為伊斯坦布爾。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感謝穆罕默德二世的英明,沒有派人毀掉聖索菲亞大教堂,只是下令更改教派,在教堂內部做了改動,把基督教的飾物替換為伊斯蘭教的物品。

最終,把基督教堂更改為清真寺,周圍矗起四座高塔。

聖索菲亞大教堂在建成千年之後,依然成為當地人心中的聖地,成為伊斯蘭人心中的聖地,供遊客參觀遊覽。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的歷史本身已經讓人歎為觀止,但作為偉大建築,其革新之處讓後人念念不忘。

聖索非亞大教堂平面採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 在空間上創造了巨型的圓頂,室內沒有柱子支撐。

查士丁尼大帝重建教堂時,請來著名的科學家伊西多爾和安提繆斯,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築方式。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聖索菲亞大教堂創造了以帆拱上的穹頂為中心的複雜拱券結構平衡體系,解決支撐和側推力問題。

大圓頂離地55米高,在17世紀聖彼得大教堂完成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


03 園藝師設計的水晶宮,改變建築模式

為了展示大英帝國的富強和偉大,英國人決定在海德公園舉辦一次博覽會,對外公開徵集設計方案。

最終勝出者是一位園藝師,約瑟夫·帕克斯頓提出建造溫室的新方法:把所有的窗格設計為統一尺寸,把固定玻璃的鐵框架也設計為統一尺寸。

部件製作完成之後,以最快的方式搭建完成建築物。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1851年,第一屆世博會上,展覽館水晶宮採用組裝搭建方式,在幾個月內拔地而起,並在展覽會結束之後拆除,遷到倫敦南部重建,繼續被人們所用。

雖然在1936年的一場大火中被燒燬,但關於水晶宮的傳奇,已經創造了歷史。


水晶宮是第一座由金屬和玻璃打造的建築。

從此之後,人們改變了此前一成不變的建築方式,建築不一定要磚木石頭建造。

提前定製部件,組裝建築既快又好。

這一建築結構方式,我們沿用至今。

除了新穎的建築模式,帕克斯頓的勇氣也值得後人學習。

他只是一位園藝師,但是,有誰規定,建築就一定是建築師設計建造?

從這座建築中,我看到了引發起新的、時代的審美觀念最初的心理原因,這個時代裡存在著一種新的精神。水晶宮是一個大變革時代的標誌。

——林徽因

唯有勇敢嘗試,跨出創新與變革的步伐,才能創造出水晶宮這樣的傑作,在人類建築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被後人紀念。

不破不立,創新與變革,讓建築的故事更精彩

創新與變革,讓人類從穴居走向房屋建造,從金字塔走向摩天大樓。

創新與變革,讓偉大建築及建築背後的故事更精彩。

以上,只是攫取了書中讓我印象深刻的幾個建築故事。

更多的精彩內容,請翻閱《建築的故事》。

注: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擦亮星星,努力向孩子一樣,用充滿好奇的雙眼看世界。

讀書,旅行,做個終身學習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