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體驗不好是“等死”,太好是“生不如死”


體驗|體驗不好是“等死”,太好是“生不如死”


最初接觸體驗升級,完全是因為團隊暴露出的問題,已經嚴重影響到其他業務模塊了。當時公司是通過代理商來銷售產品的。所以售後維修,也同樣通過代理商處理。批量回收,寄回總部。雖然公司是輕鬆了,可客戶體驗卻並不理想。


1、代理商吃力。代理商也屬於我們客戶的範疇。要從小渠道累積維修件,然後出運費,返回總部維修,維修好後,還要再分好批次,返給終端消費者。出錢出力不說,還不一定有好的滿意度。


2、客戶望眼欲穿。維修週期太長。從門店到代理商,囤積一段時間,返回總部維修。再寄回,分批次,到門店,通知消費者取件。這過程可能長達1-2個月。


經常是維修好後,使用的季節也過去了。客戶心裡的苦,可想而知。


所以,渠道要打通,從轉接變成直達!


我的設計是:客戶直接寄回總部,跳過中間商環節。來回運費各出一半,維修週期縮短到一週。代理商高呼萬歲,客戶感覺很爽,我們客服雖然繁忙,但是把客戶資料和維修數據,牢牢的掌握到了自己的手裡。


總的來說是:一舉三得。


但是這個亮眼的成績,還沒維持一年,客戶的胃口刁了。不再滿足於人工報修,希望能自助,一鍵完成。所以我也在不斷升級的路上,沒有了回頭路。


回到主題,為什麼我認為:體驗不好是“等死”,太好是“生不如死”呢?

1、消費者在變。

從純理性,到理性+感性的過渡。


產品越來越多,琳琅滿目,甚至到眼花繚亂。同質化現象嚴重,可比拼的就那幾樣。眼見“海底撈”、“三隻松鼠”等體驗頭部的企業,賺得盆滿缽滿,也開始把重心壓到了服務上。


而客戶呢?見多識廣,要求自然也越來越高。從最早的純理性的購物,到現在更偏向理想與感性結合的購物。我不僅買東西,更要享受好的服務。所以誰的產品好+服務好,那我的粘性就大。

2、滿意度預期在提升。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與馬斯諾需求理論是吻合的。


六七十年代,大家都吃大鍋飯,穿清一色的衣服,彼此沒有什麼區別,都覺得還不錯。


可改革開放,讓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這就形成了你追我趕的趨勢。已經過上好日子的,想過的更好;過的普通的,則羨慕追趕那些優秀的。所以對過好日子的定義也水漲船高了。


淘寶剛出“親”文化的時候,很亮眼,甚至有點不能接受。可是現在滿大街的主人、仙女、大人……感覺普通到氾濫的地步。


為什麼會這樣呢?同樣的東西,昨天很美,今天就變糟粕了?


那是因為客戶習慣了,預期提升了,一山望著那山高。

3、不升級就是溫水煮青蛙。


不提升體驗就會被淘汰,但一提升又停不下來。

商家有壓力。水位不斷上漲,如果不跟著上升,就很容易被淹沒。現在還可以溫水煮青蛙,以後淘汰的速度會加快,甚至直接變成開水煮青蛙。


大潮流逼著你,不得不去改革,不得不去創新。體驗升級也變成了一件趕時髦的事情。不推陳出新,也許明年的春季時裝週,就再也看不到你們了。


所以一旦開啟,它就像炫邁口香糖一樣,根本停不下來!


那麼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有理想的客服負責人,你有提升體驗的管理習慣嗎?或者說你已經開始有意識的培養這種習慣了嗎?如果沒有,勸你儘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