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農民做主,往往吃力不討好


幫農民致富、帶農民發展,肯定那是對的,但有些地方一些人,看農村發展慢、農民致富難,很急躁,產生了一種“替農民做主”的思維。他們覺得,農民需要“被做主”,才能過上好日子。如果真能如所說,農民“被做主”後,真的過上了好日子,雖然主體地位有了“被”的折扣,但好歹生活水平有提高,也還差強人意。但事情往往沒有那麼簡單,農民付出“被”的代價,並沒有獲得“被”後的回報,甚至利益也被“被”了。

“被”的背面是“替”。為什麼要“替”呢?無非是認為農民水平低。農民文化水平總體上肯定是比城裡人低,比替他們做主的人更低,農民的知識、視野,特別是關於市場經濟的素養,確實是不高,但這與需不需要“替”沒有多大關係,不說農民自有其主體地位和權利,就說市場原則吧,農民請求你“替”了嗎?你主動要求“替”,起碼要問一下農民是否願意吧?

好吧,你認為問農民,農民也回答不出一個所以然,你就代表農民同意由你來“替”,但你是懂市場經濟的,你認為你具備農民不具備的市場素養,所以,雖然農民沒提要求,你得保證你的“替”是對農民有好處的,起碼不能讓農民受損失,這是不言自明的吧。可是,有的地方“替”了之後,不但沒有兌現“替”時許下的目標,反而讓農民利益受損,這就明顯違反了市場法則,顯然不是比農民市場經濟素養高一大截的人所應該做的。

還有一種說法是,之所以要“替”農民做主,是因為農民愛算小賬、算眼前賬。而我們是有長遠目標、是算大賬的。問題是,你的“替”沒有同自身利益掛鉤,那你的“替”自然不會算自身小賬,也就是說,你 “替”的好壞,對自己的利益不會構成損失。當然,你的“替”對你自己的官聲政績是有影響的,但斷不至於減你的工資、要你賠償。但農民就不同了,他不算賬不行啊,你所說的小賬、眼前賬,對他來說是大賬、是生存賬,一次決策失誤,很可能全部家當都賠進去了。農民交不起你說的“學費”,交一次“學費”就意味著“退市”,很難再有翻盤機會。這還是自己決策,自己決策自己承擔沒問題。

但如果你非要“替”他決策呢?農民的小賬、眼前賬,你又不放在眼裡,你手指縫裡隨便漏一點,很可能就把農民一年的收入漏掉了,你交一次“學費”,可能真的就是學費,但農民也要陪你一起交“學費”,他們這“學費”交得可真冤,“被”決策、“被”做主,卻要莫須有的“被”交“學費”。“學費”交得冤,心裡自然怨,農民今後能不離你遠嗎?

當然,你會說,我的“替”,是為農民好。肯定得為農民好,如果你本意不是為農民好,你怎麼可能在這個位置呢?但不是初心是好的、動機是善的,就一定能把事情辦好、對農民有利。

不管怎麼說,“替”肯定不好,即使“替”後成功了,幫農民增加了一些福祉,也是一種偶然性,反而可能因為你一次兩次“替”成功了,助長你的驕氣,為你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的滋長增加助力,以為自己無所不能,以為自己真的比農民高明一萬倍。如果真的這樣,這一次兩次的成功,也就埋下了今後出大紕漏的思想根源。

一切與農民商量,讓農民自己決策,你可以幫、可以助,可以導、可以引。但就是不要“替”、不要“被”。


替農民做主,往往吃力不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