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二次疫情暴發,口罩,還要囤貨

歐洲疫情反彈,國內不斷傳出境外輸入病例消息,口罩、酒精等防疫物資還需要囤貨嗎?全球疫情能否得到控制?


國內疫情最新情況


針對公眾關心的疫情反彈問題,在近日的“第二屆全球健康學術研討會”中,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表示,秋冬季疫情反彈高峰已經在路上,只不過這是全球範圍內的反彈,不代表是在中國。


他認為,即便世界疫情出現第二波高峰,甚至進一步蔓延,但是就中國而言,其防控策略始終沒有變過,即始終將中國本地疫情基本控制在零病例狀態,即使有少量輸入病例,也會在極短時間內被控制住。


“疫情的第二波確實在展開,但不是在中國,只要我們做好有效應對,就能把疫情阻擋在國門之外,讓我們靜靜等待科技的創新,讓全球能夠徹底控制疫情,最終重啟世界。

”張文宏說。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數據,10月7日0—24時,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報告新增確診病例11例,均為境外輸入病例(上海5例,四川3例,浙江1例,福建1例,陝西1例);無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1例,為境外輸入病例(在上海)。


口罩,需要提前囤貨嗎?


由於此前疫情的影響,公眾比較關心的就是假如疫情出現反彈,相關物資的供應是否充足,尤其是口罩。


此前,由於各種原因,口罩在疫情暴發初期曾一度短缺,甚至價格奇高。那麼,目前的形勢需要囤口罩嗎?


對此,藥店經理人聯繫到賬號特約撰稿人、執業中藥師李思博瞭解相關情況,對方表示:目前所工作的藥店口罩貨源供應充足。


除此外,筆者走訪本地多家藥店瞭解相關情況,多位一線藥店人表示:目前沒有出現斷貨的情況,貨源很充足,價格也比較穩定。


有業內觀點認為:口罩,原則上來說不需要再囤貨了,我們預判基本不會再出現此前供應不足的現象,當然這種推斷主要得益於國內疫情控制、口罩產能恢復等多方面原因。


除了保障國內供應外,國內口罩生產企業甚至很多都走上了“全球售”模式,出口海外訂單倍增。


有分析人士稱,這可能得益於中國率先控制了疫情,從而換來了巨大的時間窗口,從而讓中國醫療物資的生產都走向正軌,經濟也逐漸復甦。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7月,中國貨物進出口同比增長6.5%,並且,出口連續4個月正增長。


而從個人層面來說,確保安全的前提是什麼呢?


1、堅持在外佩戴口罩,回家洗手的習慣。


2、去農貿市場一定要做好防護,全程佩戴口罩。減少接觸生魚生肉,回家及時清潔消毒雙手。做生食和熟食的菜板和刀具要分開使用。


3、一旦出現發熱、乾咳、乏力等症狀,及時向社區報告,並自我隔離。


國內抗疫,嚴防死守


儘管存在境外輸入病例,但在早發現、早隔離原則下,目前國內疫情在源頭都得到了控制,而這也是不需要再囤口罩的主要原因。


由於國外部分地區疫情出現反彈,在外防輸入方面,此前,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交通運輸部運輸服務司副司長李華強在接受媒體記者提問時表示:


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嚴格公路口岸運輸管理,對外防輸入工作至關重要。為此,交通運輸部門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落實國際運輸“貨開客關”舉措。按照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工作部署,暫停公路口岸國際道路旅客運輸,並指導相關地方交通運輸主管部門定期對國際道路貨運駕駛員進行核酸檢測,實施全流程的閉環管理。


二是保障國際物流供應鏈的穩定。通過甩掛運輸、接駁運輸、中轉換箱等多種方式,有序開展國際道路貨運業務,全力保障“進口貨物進得來、出口貨物出得去”。截至目前,我國已經有35個公路口岸恢復了國際道路貨運業務,每天入境的貨運車輛已經達1.5萬輛。


三是做好入境人員“點對點”接運。按照高風險地區疫情防控的要求,在嚴格落實客運車輛消毒、通風、人員防護等措施的基礎上,組織客運企業將公路口岸入境人員“點對點”接運至隔離點,截至目前,共接運入境人員約4.1萬人。


四是加強冷鏈物流的疫情防控。密切與海關、市場監管等部門的協同協作,督促冷鏈物流企業、港口企業等單位如實登記進口冷鏈物流相關信息,不得運輸、裝卸不明來源的冷鏈物流貨物。


特別是針對近期青島有兩名進口冷藏貨物裝卸工定期主動排查過程中核酸檢測異常的情況,交通運輸部印發了警示通報,要求繼續堅持“人物同防”,強化到港的船舶、船員、進口冷鏈食品作業防控,堅持重點崗位的作業人員相對固定,定期開展核酸檢測這樣一些有效做法,全力做好交通運輸行業的外防輸入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