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繼進入臺灣政治大學校園封存國民黨託管的檔案引發爭議後,“促轉會”近日劍指“司法院”,要求交出九份“大法官”解釋的全部檔案。司法官提交給“促轉會”的數據,隱去了所有人名,理由是“大法官釋憲”的評議過程依法應保密,這是“維護獨立審判的核心價值”。“促轉會”顯然不滿意這個解釋,特別召開研討會公開向“司法院”施壓,要求這些數據必須交出由臺檔案局“典藏”。


“司法院”遭“促轉會”如此施壓炮轟,為的又是當年“大法官”解釋檔案,不知道今日“司法院”的“大法官”們看了,作何感想?會不會有“來日自己若被追查”的心寒顫慄?諷刺的是,“大法官”上月底剛就“黨產條例”和“黨產會”之爭議作出跌破大家眼鏡的“全部合憲”解釋,對於“黨產會”以一介行政機關卻兼擁“司法權”絲毫不以為意,甚至曲意苟同。而如今,“促轉會”以同樣兼擁“行政權”與“司法權”的姿態向“司法院”叫陣,“司法院”卻振振有詞地抗拒,這樣的態勢變化令人啞然失笑。


《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促轉會”和“黨產會”是民進黨當局創造的一對雙胞胎,它們最大的神似,是都以鬥爭國民黨為宗旨;而兩者最畸形的構造,則是身為行政機關卻兼具司法機關的裁判權。身為行政機關卻兼具司法裁判權,所以權力無限大,可為所欲為;正因如此,兩個機關皆極易濫用手中權力執行特殊政治目的,淪為“東廠”。“大法官”針對“黨產條例”“釋憲”時,原應為這兩隻“雙重權力”的怪獸套上韁繩,予以節制;誰料,“大法官”卻選擇向蔡英文屈膝,幫怪獸裝上翅膀,寧可扭曲法治精神也不願指摘“黨產條例”“立法”失當。


《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大法官”的輕率放縱,事隔一個月,報應立刻反射到自己身上。


《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促轉會”向“司法院”索討的九份“大法官”解釋檔案,事關當年“萬年國會”的形成及“軍事審判”體制的建立,外界皆亟欲瞭解其間來龍去脈。因此,“司法院”以保護評議過程的“秘密性”是核心價值為由,隱去發言法官姓名,未必能說服所有大眾。但誠如“大法官”書記處長許辰舟所言,如何“回到過去那個時空”,去體會他們走過的路,也許是一個更好的理解方式。


不難想象,在1950年代的“威權體制”和島內外環境下,當年的“大法官”也許沒有太多自主意識便呼應了“威權”統治者的倡議,對“萬年國會”和“軍事審判”作出“同意”的解釋。但時過境遷,當大家開始反省那個艱困年代的不合理決定時,臺灣民眾有沒有意識到:即使在當今的所謂“民主自由體制”下,體制內那種對臺灣地區領導人唯命是從的心理,似乎依然不減。上月“大法官”對“黨產條例”和“黨產會”的“合憲”解釋,不就是對權力屈從的活生生例證?30年後,也許在另一種“轉型正義”氛圍下,這項“釋憲”和近年胡亂修改的一些惡“法”,難保不會成為被後人追查的對象。

《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大法官”上月“釋憲”最大的錯誤,是把“轉型正義”所追求的“道德目標”和“黨產會”的“機構職能”劃上等號,以為透過“黨產會”或“促轉會”之手,即能回覆“時代正義”。沒錯,“轉型正義”是一頂大帽子,戴起來冠冕堂皇。問題在,幫你戴帽子或扣帽子的人是誰,他們能否代表真正的公平正義?當“大法官”輕率認定“黨產會”和“促轉會”兼具“行政權”和“司法權”時,他們其實是造就了一批權力怪獸,這是“大法官”的愚昧和懦弱。


“促轉會”劍指“司法院”,讓“大法官”後悔了嗎?當年是哪些“大法官”在為“萬年國會”擦脂抹粉,是民眾渴望知道的真相;今天是哪些官員在幫主政者遮羞掩醜,人們一樣很想知道。


《聯合報》社論:“促轉會”劍指“司法院”,“大法官”後悔了


尤其,誰把蔡英文升等論文列為30年不能解封的密件,不需要打開封印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