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蘋果套袋

蘋果套袋

散文:蘋果套袋

五一節前後,氣溫漸漸高了起來,綠樹成蔭。經過一個多月的忙碌,蘋果已經比核桃小不了多少。個個藏身在綠葉底下,嬌羞地貼著樹葉。微風拂來,蘋果打了一個寒戰,又很快隱沒了。三遍農藥噴過之後該給蘋果穿上衣服了,用袋子裹住它們嬌嫩的身軀。

散文:蘋果套袋

以前人們是給蘋果不套袋子的,也不知道是誰發明了這一項,起初都套塑料膜袋。最初的膜袋是山東生產的晨陽牌和惠陽牌。山東煙臺蘋果發展較早,品質在全國來說也是響噹噹的。蘋果生產技術成熟,按照膜袋的生產來看或許套袋是從山東傳過來的吧。

散文:蘋果套袋

膜袋分為兩類:帶耳朵的和不帶耳朵的。帶耳朵的膜袋就和我們日常生活中見到的塑料便利袋一樣,兩邊有提的地方,不過蘋果膜袋尺寸要小得多,長二十釐米寬十釐米左右。全部是白色的,有利於充分接受光照。質量好壞不是看薄厚,而是看韌性如何。質量好的到卸蘋果時都不會老化,依然對蘋果起保護作用。質量差的沒等卸蘋果就風化了,破破爛爛,一綹一綹地掛在樹上。不帶耳朵的蘋果膜袋開口一邊是封著的,只留有一邊開口將蘋果裝進去。

散文:蘋果套袋

蘋果套袋子要在半個月內完成,不然噴的藥沒有效果了,得重新噴藥後再套袋,所以人們都緊著緊著把袋子套完。天剛亮套袋大軍就出動了,一手提著膜袋,一個肩膀上扛著三角梯子。套袋和疏花疏果一樣,也是從樹頂開始幹起。樹頂要用梯子才能夠著,套完手前面的就得下來挪梯子,所以比較慢。人們套袋大都選擇沒有耳朵的膜袋,用香封口速度快。為了蘋果套袋子專門生產一種香,小拇指一樣粗,三十公分長,這種粗香耐燒,不浪費時間。套袋子前在樹底下先點根蠟燭,然後掰一根香,將香在蠟燭上引燃,用口吹旺就可以幹活了。人們腰裡拴一根布條,把膜袋架上,順手就能抽出袋子,極其方便。左手抽出袋子,右手把口搓開,將蘋果往袋子裡一裝,把膜袋口口折緊,用香火一點,塑料遇到火星立馬就粘在一起了,手離香點,不一會兒滿樹盡帶白玉袋。手快的人一晌能套兩三千個膜袋,其實都是用時間熬出來的。套完膜袋就只剩下按時打藥了,到時候卸蘋果就行了。

散文:蘋果套袋

隨著市場的變化,膜袋已經開始慢慢淘汰了,人們開始向紙袋轉變。紙袋蘋果的品質明顯高於膜袋,生產成本也大。紙袋是雙層子,分為內紅和內黑。袋子質量的好壞全在內袋上,幼果用紙袋套住的目的就是在生長過程中不能見光,內袋質量不好果面不是純粹的那種白,等上色之後底色不漂亮,所以選擇紙袋內袋最關鍵。紅色比黑色遮光性強,因此人們多選用價格較高的內紅袋子。紙袋套起來就沒有膜袋那麼快了。首先將紙袋取出來,在水裡將開口處蘸一下,取出來晾一會兒,必須保持潮潮的感覺。紙袋口一邊豎著的裡面夾有細扎絲,套的時候必須撐開袋子,放進蘋果後把口收緊拉過扎絲繞過蘋果蒂轉一圈捏緊就好了,千萬不能將蘋果蒂纏進去,纏進去後風一擺就落了。在採收前一個星期要將紙袋撕了,一個個煞白煞白的大蘋果掛滿枝頭,十分惹眼。套了近四五個月的蘋果終於看到了久違的太陽,個個貪婪地吮吸著陽光,沒有幾天便個個漲紅了臉,底色發白,粉撲嘟嘟十分養眼。比膜袋多一道手續,價格自然比膜袋蘋果要高,不過產量低於膜袋。

從膜袋到紙袋,現在又興起了紙袋加膜袋。從字面就可以知道是套完膜袋後,再套一層紙袋,這種方法生產出來的蘋果品質更高。人們為了追求更高品質,更大價值也真是辦法用盡。套袋成了我們禮泉蘋果生產中的重要工序。

散文:蘋果套袋

作家簡介:商策,1979年7月出生於陝西咸陽禮泉縣新時社區大張寨。1998年至今從事教育工作。詩歌公開發表一百六十多首,獲獎十八次。辭條入選《中國新生代詩人大辭典》,大型文學專集《禮泉文苑》一次收錄詩歌二十多首。2019年4月出版散文集《那年那月》。文章見於《榆林晚報》、《咸陽日報》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