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鳴三省——七星關區

雞鳴三省——七星關區

七星關區是畢節唯一的市轄區,畢節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雲貴川三省交界處,貴州省西北部。總面積3412平方千米,總人口118萬,因轄地內貴州名關——七星關而得名。

雞鳴三省——七星關區

圖一 七星關行政圖

傳說在堯舜時期為有鼻國,禹定九州,制九鼎,屬梁州,戰國時期屬夜郎國,秦時屬蜀郡漢陽縣,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立牂牁郡,屬牂牁平夷郡,始為縣治之所。三國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置平夷庲降都督府,成為南中地區一個重要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交通重鎮。西晉建興元年(313年),置平夷郡,為郡治所,後改平夷郡為平蠻郡。南朝至隋,建制無變化。唐代在西南地區實行羈縻制度,因轄區內倒天河(彝語"祿遮液")置祿州羈縻州,宋亦然。

元代置畢節驛(彝語"比躋"音譯而得名);明朝初年分設畢節、赤水二衛,轄地包括黔西北,滇東北鎮雄、威信及川南敘永、古藺等地。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裁撤畢節、赤水二衛,改置畢節縣,雍正七年,貴西道駐畢節,管轄安順、遵義、大定、南籠四府。民國時,仍為畢節縣。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12月,建立畢節專區,駐地畢節縣,1970年畢節專區改稱畢節地區。1993年,撤銷畢節縣,設立縣級畢節市。2011年,撤銷畢節地區和縣級畢節市,分別成立地級畢節市和七星關區,因轄區內的名關——七星關而得名。

雞鳴三省——七星關區

圖二 烏蒙閣

七星關區在歷史上長期是歷代郡、府、路、司、衛、道、署所在駐地。七星關、婁山關、勝境關並稱為貴州三大關,處於赫章和七星關區交界處。據說,蜀漢時期,諸葛亮南征孟獲在此地燃燈拜祭七星,乞求佑其早日平定南方,恢復漢室,統一中原,因而得名七星關。

雞鳴三省——七星關區

圖三 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

七星關紅色文化遺蹟很多,紅三館就是其中的最重要的景點,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上館:"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川滇黔省革命委員會舊址",這是貴州唯一的省級蘇維埃革命政權遺址。下館:"紅六軍團政治部舊址", 1936年2月,紅二、六軍團長征到達畢節市七星關區,創建了黔、大、畢革命根據地,開展了一系列革命實踐活動。第三館:"貴州抗日救國軍司令部舊址",在這裡,紅軍在長征途中建立了唯一的省級抗日武裝。

雞鳴三省——七星關區

圖四 雞鳴三省

雞鳴三省紅色旅遊景區,地處黔、滇、川三省交界處,1935年2月5日,中共中央在此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會議,史稱"雞鳴三省會議"。景點有"雞鳴三省"會議紀念碑、三聖宮、絕壁棧道、赤水古渡、古鹽道、螞蟻洞等。此地雞犬之聲相聞,而相互往來非常不便,雞鳴三省大橋已於2019年7月7日大橋主拱圈合龍,預計2020年通車。另外,成貴高鐵也將於今年底通車,結束畢節不通高鐵的歷史。

雞鳴三省——七星關區

圖五 今日七星關

七星關區也是一個文教興盛,人才輩出的地方。東漢人傅寶是畢節歷史上第一位有記載的人物,歷任尚書郎、長安令,終巴郡太守。與毋斂人(今獨山縣)尹珍齊名,後世對這兩個人有這樣的評價"南中有學,自二人始"。明英宗正統四年(1439年)這裡走出了貴州正式建省後的第一個進士張諫,開貴州科舉之先河,此後這裡在明清兩代走出了數十位進士,甚至出現了"一門五進士、叔侄三翰林"、"一門五進士,祖孫三翰林"的詩書禮樂之家,"五里七知縣、一總督"的文風盛行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