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概論

中國作為一文明古國,在五千年的漫長曆史進程中歷經紛亂離合而巋然不倒,保持了其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實際上,古老的中國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不能不歸功於傳統文化堅固的維繫。羅素在20年代燕京大學講演中,曾敏銳地指出,“中國實則不是一個政治體,而是一個文化體。”傳統文化的堅固一方面維繫了中國的統一,一方面也造成了中國在近代的落後。無論如何,一種文化能夠在如此廣闊的空間和時間裡維繫一個民族的生存,自然在它的獨特魅力所在。

但是中國傳統文化又是一個如此龐大而複雜的體系,儒法釋固然是支柱,道家、墨家、兵家、名家、陰陽家、雜家等也同樣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他們在不同的歷史時間和不同的社會領域各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在這樣一種龐雜的文化體系中,必須找出其精髓部分,才能有效加以繼承和發揚,使之與今日中國的現實結合起來,以便在激變的世界保持自身的主體性和獨立性,並延續下去。

一、何謂中國傳統文化

“文化”是一個意義非常廣泛的詞。“文化”的定義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據不完全統計,迄今為止,對文化的定義已達幾百種。在中國,“文化”一詞最早出現在《易傳》中,“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簡言之,即是以人教化,以倫理教化。在兩漢時,“文化”成為一正式概念。“文化不改,然而加諸”“文化內輯,武功外憂”。在西方,“文化”一詞出自拉丁文“curtuyou”,引申出對人的性情品德進行陶冶、教養之意。如此種種,不一而足。通常我們提到中國傳統文化,固然包括文學、藝術、宗教、民族等方面。但論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則主要是如上文提到的以儒學為主體,同時包含法家、道家、佛教、兵家、名家、墨家、雜家、陰陽家等等的主體思想,這些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和靈魂。

一般而言,在討論傳統文化時,是從一種歷史學的角度,對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作抽象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研究的對象也主要是從這個民族的主題思想著手的。因為一個民族的主題思想是它的整個民族文化的高度結晶,是其它方方面面的共通點。

在這些思想流派中,儒、道則是真正的主體。其他各家,如法家、墨家,都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思想。法家主要是在歷次的統一過程和統一初期,以及社會大變革時期,如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及歷次國家經紛亂離後重新統一時期,統治者為排除異己力量,迅速安定統治秩序時暫時實行的。一旦統治秩序穩定下來,統治者總是會轉向較為溫和的儒家。否則社會就不可能保持長治久安,秦王朝二世而亡則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

道家思想雖然最終未能成為統治思想,但實際上是與儒家如影相隨。費正清曾說過,中國人白天奉儒學來為人處世,晚上用道家來修身養性,恰當的描述了儒、道在中國文化中的地位。佛教作為一種宗教,應當與其他思想流派區分開來,但佛教最終也未能從精神上統治中國人,相反,連它自身也被儒家文化所同化,變得似佛非佛了。至於其他的名家、兵家、雜家、陰陽家等只是在春秋戰國曇花一現,爾後要麼消亡,要麼衰落。

因此,實質上可以說,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主體就落在了儒家和道家,尤其是儒家身上。中國傳統文化其實是儒家文化的“家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