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爭議”的袁崇煥

所有的歷史人物在人們的心中都有個自己的形象,這個形象是我們通過自己對歷史的瞭解,書籍的閱讀,傳說的耳濡目染中所得來的。而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給我們的傳統思想上留下的一個烙印,就是歷史上的人物非忠即奸,這個人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個壞人。那麼問題來了,有些歷史人物自己本身在史料上就有矛盾的記載,那麼人們根據自己的理解,有的認為他是好人,有人認為他是壞人,這就引起了對這個人物的爭議。袁崇煥就是這麼一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

袁崇煥是明朝末年一個很有名的人物,有人說他是忠臣良將,明末脊樑;有人說他是漢奸,賣國賊。那麼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

有“爭議”的袁崇煥

忠臣,袁崇煥肯定是忠於大明王朝的。說他資敵賣國,幫助敵國殺本朝大將,與清廷議和這些罪狀是不能成立的。作為薊遼督師,邊境最高負責人,市米和議和可能是他作為保證邊境安穩的一種做法,要知道當時國內農民起義的烽火可是熊熊燃燒的,兩線作戰對大明王朝可不是什麼好事。 良將,袁崇煥的能力到底如何呢?前期他在牛人孫承宗的賞識下鎮守寧遠,取得了寧遠,寧錦兩次大捷。後來當了薊遼督師,總管軍政。主張修城牆以防清軍入關。能力肯定是有的。

那麼為什麼到後來對他有所爭議呢?袁崇煥在沒有被孫承宗賞識之前,曾經上書朝廷給魏忠賢修生祠。後來兩次大捷之後又因為得罪魏忠賢被罷官,直到崇禎登基又給予他重用。這個他到底是站在閹黨的對立面還是一個陣營的,不能給後人一個非黑即白的明確答案。擅殺毛文龍,毛文龍再怎麼說也是朝廷一品大員,他的部隊對清朝的後方還是有牽制作用的,這一下殺了他(沒有稟告皇帝),才有了後來的清兵沒有後顧之憂的長驅直入打到了北京城下。

袁崇煥最後是被凌遲處死的,罪名是通敵賣國。他的死是不是像岳飛那樣冤,忠君報國,最後落得個悲劇收場。其實這個如果站在現在的角度來看,確實是。因為在南明的時候,就為袁崇煥平反了,後來清朝也給他平反,證明他根本就沒有通敵賣國,而是一心向著大明的,這個他臨刑前的一首詩也能表明他的心境和抱負"

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後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可是我們站在當時的皇上崇禎的立場上,袁崇煥死的一點都不冤枉,封建王朝該有的忌諱他幾乎犯了個遍。五年平遼(欺君),崇禎給了他人力,物力,財力上最大的支持。全國最精銳的部隊關寧鐵騎也是他的。當時關內的部隊有的的飯都吃不上,但是他的糧餉充足有餘。結果兩三年時間,清軍居然直接打到了北京城下,這個落差皇上哪受的了。擅殺毛文龍(妄上),一個一品的軍區司令員,袁崇煥說殺就給殺了。殺了之後才跟皇上說,我殺了誰誰誰。就這兩條,在當時來說就足夠他死了。但是崇禎這個時候還在猶豫,這也正好證明了,袁崇煥還是有能力的。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是袁崇煥下獄之後,他的手下大將祖大壽帶兵出走,朝廷召不回來,結果他一封信就給召回來了。。。。。。皇上和大臣會怎麼想,不用我說了,國家的精銳軍隊,皇上指揮不動,袁崇煥一封信就搞定(觸動皇權),這就決定了他必死無疑。事實也證明,袁崇煥一死,祖大壽就投清了。

有人說崇禎殺袁崇煥是自毀長城,我們來想想袁崇煥不死的話,吳三桂應該不會降清,清軍不會入關,明軍陷入腹背受敵兩線作戰,要知道攻陷北京的是李自成的大順軍。可見,明朝的滅亡是歷史的必然,只是時間上多延遲一點吧。

有“爭議”的袁崇煥

袁崇煥是一個忠臣,也是個有軍事上有能力的人,同時他也是個政治上欠缺考慮的人。不管怎麼說,他在明末的時候抵禦外來侵略的成績是要肯定的。

以上純屬個人的觀點,如果有不同觀點的朋友們,歡迎多多指點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