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濟水之大致流向

史書中有關濟水源流的最早記載是《書•禹貢》:”導沇水,東流入濟,入於河,溢為滎,東出於陶丘北,又東至於菏,又東北會於汶,又東北入於海。"這段話概述了濟水流經地域及走向。

古濟水之大致流向

水之精神,貴在波瀾不驚

關於濟水的源頭,史書記載較多的是發源於王屋山,是王屋山上的雲氣化成的水,滴到天壇峰西崖下的太乙池裡。太乙池裡的水穴地洑流百里,到達平原後又湧出為泉。出自龍潭的是濟水西源,出自濟瀆池和珍珠泉的是濟水東源。

古濟水之大致流向

王屋山上銀杏樹,樹下皆是不老泉

濟水兩源分別流向東南方向,在今天的濟源市梨林鎮裴城村一帶匯合,繼續向東南流,在焦作溫縣城西流入黃河。如果濟水到此被黃河所吞併,那就不會有後來的濟瀆之說了。無論是"濟清河濁"說,還是"地下洑流"說,總之,濟水穿黃河而過, 在河南滎陽一帶廣積支流,蓄勢待發。繼而東向原陽,一分為二。南濟越開封而入山東,北濟穿新鄉而入山東,兩濟最終在山東鉅野澤又合二為一。合併之後,濟水又繞泰山而北上,直至濟南而東去,最終在東營與廣饒之間入海。

古濟水之大致流向

九曲十八彎,皆為尋找最終的歸宿

今濟水雖已不復存在,但流經地域相關地方誌書均有記載,沿途還有遺蹟存世。河南境內之滎陽、原陽都曾有濟瀆廟,至今河南濟源、山東菏澤尚有保存完好的濟瀆廟。

(因古來河道多變,或乾涸、或滿溢,或修整疏浚,故追尋考證可能有不到之處,望指正,不勝感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