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姓族根在沁陽

郗姓是以封邑為姓的姓氏,郗姓之源出於蘇姓,周武王時的大臣忿生,為王室宗室,因封於蘇(今河南省溫縣西南),故稱蘇忿生。蘇忿生曾任司寇之職,他決獄審案,明察秋毫,史稱“忿生決獄,如水如鏡”,為有史以來的著名司寇,後世尊為獄神。其子被封為郗,稱郗伯。其後人以國為姓,即郗姓,也作絺,為西周己姓國。其地在今河南省沁陽市柏香鎮賀村。

郗姓族根在沁陽


據《路史•國名記三》雲:“郗,已姓。《說文》周邑,野王西南。”《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王取鄔、劉、為、邗之田於鄭,而於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隕、懷。”魯隱公十一年,周桓王在鄭國取得了鄔(今河南偃師市西南)、劉(今河南偃師市南)、為(今河南孟津縣東北)、邗(今河南沁陽市邗邰村)四個邑的田地,而給了鄭國人原來屬於蘇忿生的田地——溫(今河南溫縣西南)、原(今河南省濟源市街村西)、絺(今河南省沁陽市柏香鎮賀村)、樊(一說在河南濟源古陽城,懷慶府志雲:在修武西南)、隰郕(今河南省武陟縣西南北郭鄉)、攢茅(今河南修武縣北)、向(一說在濟源,一說在沁陽,兩地皆有向城)、盟(今河南省孟州附近)、州(今河南溫縣武德鎮西張計村)、陘(今河南沁陽附近)、隤(今焦作市東北隤城寨)、懷(今河南省武陟縣張村)凡十二邑。關於郗城,史書及地方誌多有記載,且大多都指明瞭較為確切的位置。《路史·國名記五》:“絺,郗也。預雲:野王西南有郗城,今在懷州河內。”楊伯峻注:“絺,音痴,今河南省沁陽縣西稍南三十里有絺城。”《說文解字段注》雲:“郗,周邑也,在河內。”《左傳·隱公十一年》王與鄭人蘇忿生之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陘、隤、懷。杜曰:絺在野王西南。按郗者本字,絺者,古文假借字也。《前志》河內郡波縣。孟康雲:有絺城。《後志》亦云:河內波有郗城。段注說明、郗、絺同音,絺為假借字,指的同為一處。《水經注》雲:“濟水又東南,逕絺城北。……今考《左傳》蘇忿生之田,絺其一也。《後志》波縣有郗城,在今懷慶府西南二十三里。《說文》作絺,亦作郗。《郡國志》河內郡波縣有郗城。劉昭補註曰:《左傳》曰,王與鄭。杜預曰:在野王縣西南。胡渭曰:今河內縣西南有郗城。《漢書》地理志及《後漢書》郡國志均言,波縣有郗城。波縣,據府、縣誌記載,西漢置,晉廢,隸屬河內郡。其址一說在濟源東南(梨林鄉裴城村),一說在府城(今沁陽市)南。無論漢時的波縣在濟源東南,還是在府城南,其與郗城(今河南省沁陽市柏香鎮賀村之古城)距離都非常近,僅十餘里。

郗姓族根在沁陽


《懷慶府志》波縣條下雲:“按通志、河內縣舊志,俱有逯城,謂即絺城。”《河內縣誌•古蹟志》載:“付逯城在城西南三十二里,本名絺城。《左傳》王與鄭絺、晉語襄王賜文公以州、陘、隤之田即此也。”《懷慶府志•河內縣沿革》雲:“左傳隱公十一年,王與鄭絺。杜預注:在野王縣西南。後賜晉文公為晉南陽地。”《懷慶府志•沿革考》亦云:“魏王泰《括地誌》故絺城在懷州河內縣西南二十二里(應為三十二里)。”河內縣“今縣西南有絺城,又有波縣城,是當為河內,入濟源者非。”《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及《辭海》載:“絺,春秋周地。在今河南省沁陽縣西南。”綜述以上史料記載說明:一、古絺城在野王(河內)縣西南三十二里;二、絺城於公元前712年由周桓王給了鄭國,後周襄王又賜於晉文公,為晉之南陽地,漢歸波縣轄;三、絺為古方國,後改稱為付逯城。

郗姓族根在沁陽


野王、河內為今河南省沁陽市的舊稱。沁陽周為野王邑,漢改為野王縣,隸屬河內郡。隋開皇十六年,改野王縣為河內縣,歸懷州管轄。明、清為懷慶府河內縣,為歷代郡、州、路、府治所。1913年,廢府存縣,改河內縣為沁陽縣,1989年撤縣建市,稱為沁陽市至今。史料記載的古絺城(付逯城)即在沁陽市境內之西南部。

郗姓族根在沁陽


經調查考證,沁陽西南的賀村古城就是古絺城。位於沁陽市區西南三十餘里的柏香鎮賀村有一古城址,稱為賀村古城,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60年的《沁陽縣誌》記載:“賀村古城在縣城西南賀村之西北,南北長498米,東西寬192米。南、北、西三面均有起伏不平的城牆,最高處5米,最寬處23米,在古城內發現有商代陶片據傳說此城為南北朝梁武帝肖衍所建。”另據1956年的沁陽縣文物普查登記表記:“賀村古城在沁陽縣肖寺鄉(肖寺村距賀村二里,當時為鄉,現歸柏香鎮轄)賀村西北,現有斷續不接的城牆半圓,有明顯的夯土痕。在城內過去有拾到的石斧、石錛、銅箭頭、繩紋陶片。”1958年記錄的文物檔案資料表載:“古城分為四部分:南古城,西古城,北古城,東古城(實為四面城牆,當地人現仍這樣稱謂)。南古城寬16米,長192米。西古城寬23米,長278米。北古城寬21米,長120米。東古城寬8米,長82米,面積93504平方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村人在西城牆上挖建磚瓦窯,加之村民建房等大量起土,使得東、南、西三面城牆被夷為平地,僅留西北部一百多米長的殘牆,但西、南、北三面仍可看到明顯的夯層。據地貌勘察,城區面積約十萬平方米,整個城區處在一較高的臺地上,城區內未遭大的破壞,地下遺物保存較好。村民過去在城牆周圍經常揀到東周時的銅箭頭及商周陶片。該村楊傳玉於2000年在城內耕地時曾發現一條完整的地下排水管道,該管道每節長100釐米,邊長約26釐米,壁厚3.5釐米。斷面基本上呈等邊三角形,內外角處為漫圓形,接口為子母榫扣。管道表面為繩紋,當為春秋遺物。我們在城內還發現有部分石刀、網紋陶片、甑底及大量繩紋陶片。同時在北城牆揀到兩件陶範,可能為車馬飾之範。應為西周至漢的遺物。

郗姓族根在沁陽


賀村古城即古絺城。其一,賀村古城的地望與《路史》、《說文》、《漢書》、府縣誌等史書、地方誌所載以及孟康、段玉裁、楊伯峻註疏完全一致。其二,賀村古城東北現存有一西北至東南流淌的古河道,距離該城約十多米,稱為豬龍河。《河內縣誌•水利志》載:濟河“二源水至程村合流,名豬龍河,乃濟水之幹河也。”《河內縣誌·濟河圖》中雲:濟水“分支東南流為豬龍河”。《沁陽市志》載“濟水至柏香村分為二支,一支東南流為豬龍河,是濟水主流。”豬龍河為濟水的一支。《水經注》所載“濟水又東南,逕絺城北”中的絺城,指的應為賀村古城。其三,賀村古城的城牆上部為漢代時修築城周出土的銅矢鏃、城內出土的陶管道都說明該城為戰國及前遺物,說明並非南朝梁武帝肖衍所建。進而說明該城年代的久遠,應為西周時所建,東周時仍為重要的城邑。其四,野王(河內)城西南三十里左右,唯有此城。往西約40裡即為濟源的古軹城,往南七八里即為孟州地界,北為柏香鎮,無論史料記載或地面考察其周圍除有記載中的波縣城外均未發現其它古城記載和遺存。

郗姓族根在沁陽


從以上史料可證,賀村古城為周初的絺城無疑,至戰國之後,絺城才漸趨衰落,郗氏後裔逐步外遷,絺城亦逐步廢圯。

本文作者李建興為沁陽市文物局原局長

資料書提供李秋娥 圖文編輯郗宗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