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年長的師傅叫安山,今年70歲,陝西三原當地人,是一位專做當地食品蓼花糖的手藝人。一技傍身,四十年都在做這一件事,如今他收了自己的第二個徒弟,88年的張文龍。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張文龍在家裡孫子輩裡排行老二,所以大家都叫他二龍。二龍一年前在三原當地開了一家蓼花糖食品加工廠。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蓼花糖好不好可全看坯料的選材和製作工藝,這些坯料在這通風的庫房裡,已經陰乾了半年時間,用足夠久的時間,等待它完成內部組織的變化。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坯料是蓼花糖製作工藝裡最為複雜,不可替代的環節,每年只有冬季和春季能製作這個,因為清明一過,氣候逐步變暖,做出來的坯子容易自發,雖然離清明節還有十來天時間,但陝西關中地區的氣溫卻攀升到了三十度,按照慣例,製坯環節都要停止,等到冬日再開工生產。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但安山師傅還是要冒著浪費糯米的風險,把製坯的工藝再給二龍教一次,何根據溫度、溼度、大米的吸水率,來判斷浸泡的時間長短,這些考量標準都裝在安師傅靠時間積累出來的經驗裡。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安師傅照例去了日常光顧的一家電磨房,這種光顧就像一種習慣,是靠時間檢驗出來的信任合作,打磨好的米粉正式進入製坯環節,門裡匆匆趕來一人,他就是安山的大徒弟,白磊。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白磊雖然已經做起了其它食品加工,但聽說師傅今天要教製坯的技術,頓覺技癢,也算再精進修煉一次。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米粉里加入開水,極少量的水,讓粉末狀的米粉變成大的顆粒狀,然後倒入一個大的籠屜裡,這個蒸的時候必須蒸夠一個小時。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蓼花糖既然用糯米制成,據說,也是南方年糕來到北方後,無意間被創造出來的食物,蒸熟的糯米粉,顏色發青,略微透亮,趁熱放進一個大鍋裡進行挑坯,挑坯是為了破壞糯米的黏性,使組織變得鬆散,形成蓼花糖蜂窩狀的組織。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而此時加入的黃豆漿也是同樣的作用,糯米糰變得柔順,溫度三十多度時就可以製作坯條。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雖然坯條只能在冬天到清明節前的時間進行製作,但後期的膨化加工卻可以常年進行,先用油浸泡坯條,再進入五十度左右的熱油裡慢慢膨脹,而旁邊另一口油鍋裡的油溫,卻要升到一百五十度,操作的老師傅都非常有經驗。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眼、手時刻留心,江米條膨脹的速度、大小,等江米條完全膨脹後,快速加入高油溫的鍋內定型上色,江米坯條到蓼花糖成品,是一個合作度很強的工序。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最後一步就是給蓼花糖穿上糖衣,滾上芝麻。

三原縣70歲老人做了一輩子的蓼花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