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新冠疫情,國外產生了哪些新的詞彙和詞義?

就像突然之間所有的人都戴上了口罩一樣,這場疫情的相關消息,可以說是時時刻刻、鋪天蓋地地向我們湧來。


在新冠肺炎席捲全球時,國外的社交和媒體生態中,也出現了大量關於新冠肺炎的內容。


因為新冠疫情,國外產生了哪些新的詞彙和詞義?


在他們的新聞節目中,經常蹦出“hot zones(熱點地區)”、“lockdowns(封鎖)”這些詞語;他們交談時,經常提到“quarantines(檢疫隔離)”、“isolation(隔離)”等字眼。


在新冠肺炎流行期間,國外產生了哪些新詞彙,又有哪些詞語的詞義發生了變化?


戰爭比喻

那些通常用在戰爭和戰場上的詞語被大量拿來討論疾病。


特朗普自詡為領導抗擊病毒的“a wartime president(戰時總統)”,紐約州州長將呼吸機比喻為戰鬥中的“missiles(導彈)

”。


因為新冠疫情,國外產生了哪些新的詞彙和詞義?


華盛頓大學的一位語言學家認為,醫生和政客們都想用能體現問題嚴重性的比喻來引起公眾注意,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定義改變

在武漢封城時,外媒報道都用“lockdown(封鎖)”一詞。


西方疫情蔓延之後,各位州長、市長又“自創”出“containment zone(封堵區域)”、“shelter

In place(就地防護)”等詞。

因為新冠疫情,國外產生了哪些新的詞彙和詞義?


“containment zone(封堵區域)”這個詞,讓人聯想到大規模隔離的畫面,但實施地區的實際情況卻是商家依然營業,人們自由進出。


這這種時刻,有權力發聲的人,卻往往出於拖延、推卸等目的,不停地使用一些新詞,或者給一些術語新的定義。


專業詞彙

科學家們經常發佈有“morbidity(發病率)”和“mortality(死亡率)”等詞彙的聲明;政府官員警告“asymptomatic(無症狀)”的人也很危險……


但是這些詞彙都屬於專業的技術用語,很多公眾都是無法理解的。

因為新冠疫情,國外產生了哪些新的詞彙和詞義?


公共衛生官員為了把這些技術用語翻譯成公眾可以聽得懂的詞語,決定用“not showing any symptoms(沒有症狀)”取代“asymptomatic(無症狀)”,用“spread(擴散)”等一些簡單動詞而不用“transmit(傳播)”,甚至還用“hand-washing(洗手)”代替“hygiene(衛生)”……


更多語言類、翻譯行業有趣話題和乾貨,關注我們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