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創新的內涵與模式

理論創新的內涵與模式

金 榜 王 廉

(續2)2.理論的三個基本功能

理論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對研究對象做出系統解釋。通過科學研究找一條普適原理,然後用這條原理對你的研究對象作出的合乎規律的說明。科學研究的目的,就是找出這樣的普遍規律。解釋就是把這條普遍原理和你的研究對象聯繫起來。

理論研究的目的之二是為預測未來。提出一個新概念就給你一個觀察問題的新角度,提出一個新的理論更給觀察者提供了一種新的方法,可以幫助你看見平常看不見的東西。而且可以看的更遠、更深刻。這就是理論的預測功能。某種思想理論預測了社會義與共產主義的到來;某革命家思想家預測了日本必然被打得滾出中國;某領導預測了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某地質學家預測了大慶油田的誕生……理論還可以使人見微而知著。

理論的更重要的一個功能是指導實踐。某思想家曾說過:理論不僅僅是在於解釋世界,而更在於建設一個新世界。這就是指導實踐。理論不是用來空談的,而是用來指導實踐的。

3.理論構成的四個要素

布勞教授告訴我們理論的構成至少要具備以下四個要素:A、概念;B、概念構架或概念體系;C、命題;D、命題與命題之間的邏輯關係或叫命題體系。不具備這些要素就不是一個完整的理論。

A、概念:概念是理論構成的最基本要素。任何一個理論都有自己的獨特概念。如:某思想家的政治經濟學的生產力、生產關係、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達爾文的進化論中適者生存、優勝劣汰、用進廢退等概念。佛洛伊德心理學理論的性慾、昇華、釋夢等概念。概念是構成理論的基礎。

概念的定義是一個有通義的詞,它的內函由定義界定。

B、概念構架,任何一個理論都不是一個概念構成的而是由一組概念構成的,是由基本概念(大概念)中概念、小概念組成的概念體系。

C、命題。理論的概念間是有關係的,兩個概念之間的關係就叫命題。

如:某思想家理論中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決定上層建築就是命題。還有階級鬥爭導致無產階級革命。韋伯的“實行科層制的社會組織工作效率高”這都是命題。

D、命題的邏輯關係或命題體系。

一個理論往往由許多命題構成的,命題之間是有邏輯聯繫的。高層命題可以推演出低層命題,一個好的理論應該是一個演釋體系,這樣的理論就更具有說服力和影響力。

4.理論構造的五個模式

A、分類模式:某思想家的三個世界的理論,亦是分類概括,無命題。

B、組合模式:某思想家的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人們的經濟地位不同,對革命態度不一樣。是兩個不同概念的交互分配。

C、聯附模式:兩組概念交互分佈。

聯附模型是根據已知一個概念的一個類別出現後,聯附模型詳細說明了另外一個概念的一個類別出現的可能性。聯附模型雖詳細說明了兩個或更多概念的交叉分佈。但是聯附模型給出的預測不一定是完整的。這就是說,聯附模型對於兩個或更多概念所有類別,可能有部分共現現象,不能預測。(例如1 8 7 0年和1 9 74年,美國的職業流動P53)

D、相關模式:在座標中的直線相關關係。

從X軸上的任何一點可以預測Y軸上的對應點。

E、功能模式:在座標中的曲線的分佈。從X軸預測Y軸可以有兩個及兩個以上的分佈點。

前三種從分類模式、組和模式、到聯附模式,從嚴格意義上講都不能算完全的理論。只能叫前理論狀態或準理論狀態。只有從相關模式到功能模式才能稱之叫理論。要以這個標準看,許多報刊、雜誌上的論文都不是理論,大多隻能算是準理論狀態。

林南教授在他的《社會研究基礎》一書中指出理論研究一般分為四個層次:

A、探索型研究。

B、描述型研究。

C、因果型研究。

D、預測型研究。

5.理論發展進程與評價標準

理論在一個學科上有了飛躍發展,其它學科也會整體上一個臺階。不一定是在前人基礎上的發展。哥白尼、伽利略在提出日心學說之前,科學界是以托勒密的地心學說佔絕對統治地位。前者不是對後者的漸進的發展,而是對後者的理論的革命。如達爾文的進化論發表後,帶動了各個學科的革命甚至可以用社會生物學來解釋社會的問題。

(1)理論的概念是否界定清楚;(2)理論構成要素是否具備;(3)理論的闡釋是否合乎邏輯並可驗證;(4)理論研究處於哪種層次;(5)理論的結構是否簡單,可以說是越簡單越好。如(愛因斯坦)E=mc2 很簡單,卻是原子彈爆炸理論的基本公式;(6)解釋的範圍是否廣泛,越廣泛越好。如對立統一規律解釋的範圍非常廣泛;(7)理論的表達是否優美或完整,好的理論給人以美感。

科學在發展中總是以假設的方式首先表現自己,然後才是科學的檢驗和驗證。如大家都熟知波普學說,他認為一個好的理論不是靠證明,而是要靠證偽。

2019年8月16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