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曾批评余秀华:农村出来的诗人却不提农民生活之苦,有无道理

文·段宏刚

两年前,朦胧派诗人代表食指在一场新书发布会上,面对近些年红得发紫的女诗人余秀华,说了一句义正言辞的话:一个农村出来的诗人却提都不提农民生活的痛苦。

食指此话一出,如同平地起惊雷,瞬间调动起支持者和反对者的情绪,让两方激烈论战,好不热闹。

时过两年,当所有人冷静下来,再回头审视这件事时,就多了一份理智和包容。

作为同行,同吃诗歌这碗饭,食指为什么要这样数落余秀华,依我之见:在食指眼里,余秀华是横空出世的民间诗人,迅速抢占了正统诗人的资源,他批评余秀华,在本质上体现了两个诗人阵营,两种诗歌立场,两种诗歌生态环境的对立。


食指曾批评余秀华:农村出来的诗人却不提农民生活之苦,有无道理


食指成名很早,毫无疑问是诗歌界的老前辈,“朦胧派”在上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食指借助这个东风,跟朦胧诗派其他诗人,如北岛、顾城、杨炼、舒婷等人,在国内诗坛迅速走红,名利双收。若排资论辈,他们这些诗人完全有资本以正统诗人自居。

80年代的文学生态环境很好,民间有一种夸张的说法:从楼上扔下去一个苹果就能砸中半个诗人或作家。作家和读者都很多,做文学梦的人也很多,文学作品是大部分人的精神食粮,茶余饭后探讨文学,谈论诗歌,是一大景观。因此,那时的诗人和作家,要多么风光就有多么风光,被普通大众当作偶像看待,社会地位很高,所受的礼遇跟今天的歌星、影星没有多大区别。


食指曾批评余秀华:农村出来的诗人却不提农民生活之苦,有无道理


然而,随着近30年人们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文学不再是唯一的文娱产品,不可避免地走向边缘化,作家和诗人的生存环境受到挤压,身上的光环逐渐褪去,失去了昔日那种万人瞩目的荣光,只能躲在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大起大落后,诗人们的失落感可想而知。

互联网时代来临后,不但推出了许多网红,还造就了不少诗人。拥有写诗技能的人,如果能抓住机遇,依托互联网传播自己作品,大概率可以成为名人。余秀华恰恰是互联网造就出来的著名诗人。

余秀华成名后,发表诗歌、出书、演讲、讲课的机会越来越多,很快也名利双收。


食指曾批评余秀华:农村出来的诗人却不提农民生活之苦,有无道理


老诗人食指看到一名新生诗人可以如此红火,可以享受到他们几十年前享受到的所有荣耀,似乎有点坐不住了,醋意大发,就以“卫道士”的姿态,向余秀华开起了火。

食指出生于1948年,从他出生到现在,尤其在他前半辈子,他经历了许多苦难,对那个时代有非常清醒的认识。

时代因素对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命运等方方面面的影响非常大。那个时代的艺术家,不论是诗人、作家,还是画家、音乐家,大多喜欢表现宏观元素,对苦难题材情有独钟。在具体创作上,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较深,有意识地把宏观元素放在了表达首位,个性化的私人表达则退隐在背后。因此,那个年代许多诗歌未必是诗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是个人命运向时代命运妥协的产物。


食指曾批评余秀华:农村出来的诗人却不提农民生活之苦,有无道理


在当代,诗歌立场和诗歌生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诗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关注个体命运和个人内心世界。关心自身当下生活,漠视时代变化,表达个人诉求,成为文艺工作者乐此不疲的做法。这种做法的最大弊端就是,使诗歌丧失了几千年来的“诗言志”的优良传统,而且大部分诗歌非常口语化,丢失了传统诗歌的含蓄、凝练和内涵丰富的审美价值,弱化了诗歌的艺术功能和教化功能。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有什么样的诗歌。如果站在上一辈诗人的观念和立场来看,食指如此批评余秀华,也有些道理。

余秀华以及当代许多诗人的诗歌,基本上都是延续当代个体化、私人化的写作模式。


食指曾批评余秀华:农村出来的诗人却不提农民生活之苦,有无道理


诗歌究竟要写什么?如何表达?表达什么?几千年来,似乎是莫衷一是,婆说婆有理。

从历史看,唐代是古代诗歌的巅峰时期,写作方式不拘一格,以杜甫、白居易为首的诗人,关心国家命运和百姓疾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现实主义诗歌。同样,以李白、李贺、李商隐为首的诗人,喜欢表达自我感受,同样留下许多不朽诗歌。

宋朝的辛弃疾、陆游等人,擅长写爱国诗,柳永、苏轼、李清照等人擅长用诗词挖掘个体生命体验,两种风格同样能分庭抗礼,创造了高峰,不能说谁的好谁的不好。

由此可见,百花齐放是促进诗歌蓬勃发展的良方。况且,每个诗人都有写作自由和表达自由,他人无权干涉,诗人写作时,只要能抓住诗歌本质,能在诗歌中凝注真情实感,这样写出来的诗就是好诗。


食指曾批评余秀华:农村出来的诗人却不提农民生活之苦,有无道理


食指从90年代后,很少再看到他的诗歌新作,他用自己迂腐的诗歌观念批评余秀华,似乎有点牵强附会。而余秀华近些年写了大量诗歌,创作颇丰,仅从这一点,他没有比余秀华做得更好,他批评余秀华的声音不足为凭。

不过,余秀华并非完人,她的大部分诗歌语言直白,散文化趋向比较明显,整体意境和格调都不够深远,如果长期这样写作下去,不但自废武功,还会误导大众对诗歌的认知。

作为从农村出身,依靠写作让自己摆脱贫困并过上好日子,余秀华的人生经历相当励志,给许多青少年做了好榜样,这一点非常值得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