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古人如何說如何過

無可奈何春去也,

且將櫻筍餞春歸。

5月5日或6日立夏,是象徵夏季開始的節氣。“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


[立夏]古人如何說如何過


春,蠢也。萬物萌生、蠢動。夏,假也。假者,方呼萬物而養之。寬假萬物,使其繁盛。“養之長之假之仁也”,是說天與地聯手,在夏季寬厚地縱容萬物生長,是天地最為仁慈悲憫的季節。

《淮南子》曰:“夏為衡,衡以平物,使之均也。”

如果說春天是讓一部分地區先暖起來,那麼夏天便是“普惠制”,讓萬物均等地得到繁盛的機會。古人認為,春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和同,草木萌動;夏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始交,萬物並秀。地氣張而天氣盈。夏季是天之氣與地之氣互動關係最好的時候。

如果說春季是天之氣與地之氣的初戀,那麼夏季便是它們之間的熱戀。

氣象諺語說:“立夏斬風頭。”到了立夏,南方和北方的氣壓梯度減小了,風不再像春季那樣喧囂狂躁了。

古人說:“四月惟夏,運臻正陽。”因為夏至就開始生陰氣了,所以農曆四月是陽氣最盛的時候。

《淮南子》曰:“立夏,大風濟。”立夏之後,風力減弱。

仲春孟夏,和氣所在”,如果以“一團和氣”來形容立夏、小滿之氣象,或許是比較恰當的。

和氣穆而扇物,麥含露而飛芒”描述的是一個理想狀態。此時的風,只“動葉”不“鳴條”,更不“折枝”,像扇扇子一般柔和。

立夏之日,人家各烹新茶,配以諸色細果,饋送親戚比鄰,謂之七家茶。

立夏日俗尚啖李。時人語曰:“立夏得食李,能令顏色美。故是日婦女作李會,取李汁和酒飲之,謂之駐色酒。一曰是日啖李,令不疰夏。

在太湖流域,立夏的時令“三鮮”是蠶豆、竹筍、青梅。“俗於立夏日啖青梅,雲令人終歲神清不惛睡。

”當梅子由青泛黃之時,便是綿綿的梅雨時節。

[立夏]古人如何說如何過


立夏之後,是“祝融司令繼芳春”,天氣漸趨炎熱,體現著一個“火”字。此處的司令,不是領兵打仗的頭,而是管理時令。祝融乃火神,它開始掌管時令了。人們或樂於夏,或苦於夏,皆因這個“火”字。“不但春妍夏亦佳,隨緣花草是生涯”,無須畏懼,以隨緣之心體驗自然,春日是良辰,夏日亦是佳期。“春盡雜英歇,夏初芳草深”,自是各有其美。“晴日暖風生麥氣,綠蔭幽草勝花時。”

“天之道,春暖以生,夏暑以養……異氣而同功,皆天之所以成歲也。”所以,春日修“生”,夏日修“養”。

“無厭於日,使志無怒。”夏季,我們不厭惡陽光,修一個“養”字,多一些修養,過一個無怒之夏。

[立夏]古人如何說如何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