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新年可以是对新生活仪式感的培养,那么春节作为我们的传统节日,中国人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愉悦育儿课堂希望给各位父母分享一些关于春节应该如何提升孩子的民族自豪感。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侄女问妈妈:“妈妈,你小时候过年是什么样子的?”

“给你背一首歌谣吧,你就知道妈妈小时候是怎么过年的了: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听起来真的很有趣。现在过年好像跟平时差不多呢。”

“嗯。可能是爸爸妈妈做得不好,没有跟你好好讲讲以前的那些故事……”

所以,愉悦希望父母可以这样告诉你亲爱的宝贝:有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蕴含着一个民族连绵不绝的历史和文化,凝聚着无数人的情感寄托,寄寓着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这个节日就是春节。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春节的习俗小知识

春节是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也称为新年、大年、新岁,老百姓常常称之为“过年”。一般的节日大多数有个具体的日子,但是春节并不是单指哪一天,从农历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算“过节”。而在古代,传统意义的春节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四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比现在还要多些日子。

从腊月二十四就算进入过年的节奏了。民间有“扫尘”的习俗,“尘”与“陈”谐音,因此兼有除尘、除旧的意愿,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全家一起打扫房屋,清洗各种器具,擦洗锅碗,拆洗窗帘被褥,热热闹闹大扫除,弄得家里每个地方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腊月二十五要“接玉皇”。老百姓认为玉皇在这一天下界,察人间善恶,定来年祸福。这一天言语都要谨慎,博取玉皇欢心,盼着他降福来年。腊月二十六主要是筹备过年的肉食。

古代农耕社会,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所以被称为“割年肉”。腊月二十八张贴春联、年画之物。腊月二十九祭祖。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在此期间活动都围绕着除旧迎新,消灾祈福。

在正月初一,民间大部分地方是不能动扫帚的,传说扫帚可能会带来厄运。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女儿女婿要回到娘家,给岳父、岳母拜年。

南方的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写一些平安吉利的话,讨个好口彩。

正月初四是神灵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奉三牲、水果、酒茶等。民俗有“扔穷”的传统,把垃圾收集到一处。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北方要吃水饺,南方人在正月初五迎财神。人们希望得到财神保佑,发家致富。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大部分地方有吃面条的习俗,尤其是孩子,必须吃面条,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双腿,健康长寿。

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吃汤圆看花灯。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春节的起源

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有种说法是舜当了天子祭拜天地,从此人们把这一天当作岁首。还有的说“除夕”来源于先秦的“逐除”。到了汉朝,祭祖已经成为春节的重要习俗。魏晋南北朝时有个作家写了一本《风土记》,明确记载了除夕的晚上,大家相互赠送称“馈岁”,长幼聚欢称“分岁”,终岁不眠称“守岁”。

唐朝的春节仪式和活动多了起来,并且非常有仪式感。无论官方和民间都要举行“驱傩”宗教仪式,驱逐恶鬼,在窗户上挂青色的春幡,从桃树上摘下枝条插在门上(唐朝人认为,桃枝可以辟邪驱鬼),然后贴上春书,类似于现在的春联,晚上吃团圆饭守岁。

宋代人过年开始吃饺子,宋朝称饺子为“角子”,吃了饺子就要放爆竹。所以王安石的诗里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有意思的是,宋朝的春节假期非常长。《宋史·职官志》记载,自宋太宗即位以后,元日(春节)七天长,再后来宋朝的皇帝为了纪念自己重要的亲人,给官员各种加假,从腊月到正月,前前后后总计假期有二十八天。

明朝的时候和现代的过年已经很接近。接灶神,贴门神,除夕守岁,正月初一早晨,全家一起拜天地祖先,正月十五赏花灯,走百病,祈祷在新的一年里无灾无咎。

清朝非常重视过年,《红楼梦》里的昌明隆胜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的贾府详细地描写清朝过年的全景:除夕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阖家守岁,然后贾母等有品级的进宫朝贺,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主要是拜年、吃年酒。朋友亲戚,迎来送往,彼此互拜。

到了正月十五办家宴,击鼓传花,吃元宵,热热闹闹,到了十七日才算过完年。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春节:尊重和保持传统文化的记忆

从古到今,春节的历史差不多有4000多年。春节最初的含义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它是农耕社会聪明的古人按照一年四季的规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逐渐演化出来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中国人追求的“天人合一”的体现,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成一个民族的审美、思维甚至信仰。目前世界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能郑重地对待一个节日,把任何活动、工作都停下来用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庆祝这个节日,它承载着厚重的历史积淀,聚合着无数中国人的情感。

为什么现

在的孩子觉得春节过得没有意思呢?

这是因为有人觉得很多春节的仪式特别烦琐,浪费时间,甚至毫无意义,所以将各种仪式简化或者抛弃了。这种抛弃仪式的做法和买椟还珠类似。

春节各类仪式如送灶、除尘、祭祀祖先、天神地祇等,看似有些烦琐和讲究,其实这是以记忆的方式保存世世代代中国人的传统文化。

这些仪式大多是人和天地、人和神灵、人和祖先、人和人的沟通和联系,越热闹越代表明年日子的红红火火,越团圆越代表着家庭的和谐安定,所以,家长千万不要放弃传统的各种仪式,在春节期间和孩子一起参与各类春节民俗,尊重和保留传统文化,鼓励他们具体细致地体验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文化沉淀的魅力,让孩子对传统文化保留一定的尊重和敬畏。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小仪式

1.给孩子讲解特定节日的流程并鼓励孩子参与其中。

比如从“小年”开始,告诉他们什么是糖瓜粘、扫房日、煮大肉、宰只鸡、把面发、蒸馒头,剪窗花、放鞭炮、包饺子、守夜、团拜……每一天按照流程进行,让孩子知道,这些元素构成完整的过年,让孩子找到过年的感觉。

2.和孩子一起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到了春节,为增加喜庆气氛,家家户户都要贴一副大红春联。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挑选一副春联,讲解春联的来历、平仄、音韵和对偶等文化内涵。

3.了解春节的“食俗”。

民以食为天。对于孩子来说,玩耍和食物是最让他们感兴趣的,所以可以让孩子从他们感兴趣的美食入手,了解春节的饮食文化以及各地有趣的饮食习俗习惯,搜寻南方和北方春节饮食文化的区别。

春节:让家人团聚,体验情感聚合

春节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和家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中国人非常重视亲情,亲情源自血缘和养育,是天然的、不可替代的、维系生命的感情,所以大多数成年人生活和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物质需求及精神需求,让一家人过得幸福快乐。

辞旧迎新的春节就像一条纽带,通过家庭成员的团聚来分享成功,承担挫折,克服观念上的差异,构建共同的归属感。家庭成员情感上相互交融,心理上相互关怀,有利于个人情绪的疏导和宣泄,内心得到真正的安慰和认同,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相互支持,为了共同的愿望和追求一起努力。

所以,春节就像是每个家庭一年一次的心理调试,让人们围绕着亲缘重新寻求自我和他人的关系,经营彼此的生活。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小仪式

1.给长辈拜年。

正月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的时间一般为正月初一至初五,腊月初八走亲访友多被视为拜早年,正月初五以后、十五之前走亲访友为拜晚年。早年和晚年都属避免遗憾的应急或补救性质。

2.和家人在一起做一桌很有年味的饭菜。

每个人都可以展示自己的厨艺,孩子负责摆盘或制作冷盘,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美好的亲情。

3.一起翻看老照片。

在春节期间,一大家人围在一起,翻一翻过去的老照片,一同回忆过去有趣的事情,对长辈、父母、孩子来说都是值得纪念和非常幸福的时刻。

4.和孩子一起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尽量不睡觉、迎候新年的到来,彼此说一些吉祥话。守岁的习俗,既有对过去一年的珍惜留恋,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的美好希望。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春节:守护孩子的文化根基,传承民族文化

现在有一个现象,一些孩子喜欢过热热闹闹圣诞节、感恩节,反而把春节仅仅当成一个长假。现代文明让整个世界文化相互融合,接受外来的异域文化,并没有什么错。

不过,像日本及欧洲一些国家,在接受外国文化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守护和捍卫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把春节简单地看作一个假期。春节包含着中国人对岁月的理解、对四季的诠释、对生命的感悟,等等。

它甚至可以说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根脉、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

现代人忘却自己节日的记忆就相当于遗弃自己的文化和文明,所以我们有责任让孩子过好自己的传统节日,触发文化意义上的深层感念。

小仪式

1.参加一种或者几种民俗活动。

家长和孩子一起逛庙会,置办年货,参与祭祀活动和观看舞龙舞狮等表演,收获快乐,体会民俗活动中蕴含的文化深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2.和孩子一起包饺子。

饺子是中国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距今已经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是北方大多数地区每年春节必须吃的年节食品。整理和饺子有关的民间传说,和孩子一起体验传统民俗食物的制作。

给孩子讲春节习俗,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孩子民族自豪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