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為什麼有人總是快樂、有人總是不快樂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為什麼有人總是快樂、有人總是不快樂


在寫公眾號“微習慣養成”這段時間,我專注於行為習慣。覺得說了不做,做了做不久,堅持不下去是大多數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也以此來監督自己,是否真的可以做到一些微習慣的養成,讓人生受益和成長。

在這段時間,我養成了早起、運動、寫作、閱讀的一些微習慣,但有時仍覺得會到一個瓶頸期。比如寫作,這段時間就特別沒有靈感,朋友小志說:我們不靠靈感,靠積累。這句話說到我心坎兒上去了。積累不夠,當然靈感沒有。

但今天讀《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讓我有了更多的認知。

【1】快樂這件事由什麼決定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為什麼有人總是快樂、有人總是不快樂


書中講到1978年,心理學家菲力普做了一個關於快樂的研究。實驗以兩個不同的群體為對象,觀察他們關於“快樂”情緒如何產生變化。其中第一組中了樂透,瞬間變成大富翁,第二組最近遭逢意外而癱瘓的人。不出所料,第一組中了樂透的人和中獎前相比,幸福感大幅增加;反之,另一組因意外而癱瘓的人,幸福感遠低於從前。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再次進行調查時,出現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隨著時間過去,樂透得主的幸福感已經降低到原本中獎前的水平,而遭逢意外的人,其幸福感幾乎回升到意外發生前的水平。

這個實驗似乎在說明時間可以證明一切。只要時間過得夠久,一切都會回到原來所處的情緒狀態。

【2】是什麼決定了我們原來的情緒狀態?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為什麼有人總是快樂、有人總是不快樂


讓我們回到原來所處的情緒狀態是誰?—大腦。因為大腦更喜歡熟悉的事物。

很多朋友都經歷過減肥,在有限的時間內,減肥是成功的,可以降低到原來的水平,但把時間拉得足夠長,大多數人的體重都會回到減肥前的狀態,這就是“溜溜球”現象。因為我們的大腦不一定選擇對自己有益的事物,而是下意識的奮力維持平時所處的熟悉狀態。

大腦更喜歡熟悉的事物這種傾向,就是習慣。習慣一旦深根蒂固,就無法輕易改變。這可不可以解釋一個人三歲看老呢?一個孩子三歲前已決定了他這一生的基本命數。是內向還是外向?是愛動還是愛靜?是思考型還是行動派?

說得蒙臺梭利在《童年的秘密》中說,我們希望孩子是什麼樣子的呢?有尊嚴,守紀律,舉止得體,熱愛學習!有良好的控制行為和情感能力,自信,善於思考。他們沒有恐懼,不一味順從,沒有過多幻想,不迷戀玩具,不說謊......看到這些,是不是幻想?不是,這是一個“正常”兒童的模樣!我們的孩子也可以成為這樣的天使,只要我們用對了方法。

大腦喜歡回到熟悉的情緒習慣中去,與其一個人要到成年時,有意識的去糾正的自己的習慣,不如在小的時候,養成一些好的情緒習慣和行為習慣,讓大腦留下更根深蒂固的印象。當然,孩子是無法自己養成一些習慣的,父母需要根據孩子先天的性格養成其相關的習慣。

【3】一個人習慣性的焦慮可能是原生家庭帶來的

“我這麼悠哉真的好嗎?”

“我覺得擔心反而比較好,如果什麼事都沒有,感覺可能會發生更糟糕的事情。”

有些朋友因為習慣性勞心費神,一旦沒有事情需要擔心,就會渾身感到不舒服,他們似乎更渴望焦慮和憂鬱。

有人經常會說,今年是我見過的最糟糕的一年,其實這句話他可能已經說了10年,年年都說當年是最糟糕的一年。他會陷入各種糟糕的事件中去,看什麼事情都比較負面,因為他的底層能量就很低,比較悲觀。

我們不用去譴責這類朋友,這不是他們的錯,是原生家庭在他大腦裡形成了牢固的慣性思維和習慣。所以,你永遠也無法解釋,為什麼有些人天生陽光,有些人天生就不愛說話。可能,在他們生活的原生家庭,有些家庭特別愛熱鬧,有些家庭則過得比較沉悶。

大腦雖然喜歡回到熟悉的事物,但情緒習慣也是可以戒斷的情況。

這一次,我準備精讀這本《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分別以我現在的狀態來解釋這本書。歡迎大家多提不同的意見。

情緒習慣決定你的一生——為什麼有人總是快樂、有人總是不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