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這是仙人JUMP的第157篇原創


1


商業競爭這種事情,優勝劣汰並不奇怪。

但騷的時候,有的企業的競爭思維非常詭異。


打不過你,我就加入你的家族,蹭你的熱點。


比如阿迪王這麼名字,不知道的人一看就覺得是阿迪達斯中的王者。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雖然現在國產做的很好,但當年很多品牌,對國外大牌的態度一貫是你出什麼新款設計,下一秒就是我的了。


人均寫輪眼。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像361°,特步,匹克,安踏這樣的品牌,雖然當年的設計有點借鑑,但他們也還是要體面的,沒有說自己是jordan的海外產業。


所以他們這些年穩紮穩打下來,也有了屬於自己的商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價值。


飯一口口吃,路一步一步走,穩紮穩打彎道超車不丟人。


丟人是隻會蹭蹭永遠不進去的那些品牌,在起步階段固然省事,但也鎖死了發展空間,永遠不可能更進一步了。


而且隨著消費者越來越理智,法律對品牌的保障也越來越健全,山寨吃棗藥丸。


而且當一個品牌開始無視規矩,在商業競爭的時候使用騷操作開始,其實就已經默認了在正常的路徑上,永遠不可能戰勝競爭對手。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2


對於那些涉及侵權行為的騷操作,被侵權的品牌其實有非常多的反制措施,但前提是,被侵權方要主動去起訴,去搞事情,不然理論就永遠是理論。


維權成本搞,侵權成本低,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說一個暴露年齡的案例。


2011年,信息分類網站趕集網找姚晨搞了一次大型營銷策劃,他們在電視上循環播放“我有一隻小毛驢”,而且不光是電視,戶外廣告,報紙雜誌,到處都有,量鋪得很大。


反正我當時走到哪裡都逃不開這首歌,直接導致我在考試的時候顱內循環小毛驢,把卷子上的名字寫成了小毛驢。


後來我們班主任在班上問了三遍誰的名字叫小毛驢,我沒有吭聲。


因為那是我是一個純潔的男孩,不是小毛驢,沒有被騎過。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趕集網當時的整個營銷據說花了四個億以上,而且那是在2011年,互聯網企業在傳統媒體進行這麼大規模的營銷,在當時還是很罕見的。


問題是,這個廣告裡,觀眾印象最深的不是姚晨去趕集,而是姚晨在趕驢。


然後趕集網的競爭對手,分分鐘去註冊了一個域名,就叫“趕驢網”。


很多觀眾看了廣告以後去搜索的就是這個趕驢網,而這個域名會直接跳轉到百姓網。


我看了都笑了。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大額的廣告費換來的流量,反而給競爭對手導流了,這個操作真的硬核。


當然那個時候《反不正當競爭法》還沒有修訂,還是用的1993年的版本,裡面應該沒有對互聯網宣傳方面碰瓷的規定。


主要是,那個時候大家還都比較講究體面,也就是打打嘴炮的程度。


趕集網被擺了這麼一道以後,明面上也就是CEO在微博上發了幾句牢騷。


非常可憐幼小且無助。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但是現在再搞這種碰瓷,風險就很大了,一方面2017年《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了,另一方面是大家的法律意識也提高了。


現在再遇到侵權的,大家都不喜歡BB,幹就完事了。


法律給力噢,品牌就會奧力給。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最新的新聞,天眼查,把競爭對手企查查給告了。


事情經過大概是這樣的,就是天眼查在幾年前推出了一條廣告語,叫“三查”,“查公司、 查老闆 、查關係”。


之後天眼查也一直在用這條廣告語,並且通過大量的營銷投入,把這條廣告語和自身商譽完成了直接掛鉤,就好像你聽到“今年過節不收禮”就會想到腦白金一樣。


然後有個企業,和天眼查是競爭對手,叫企查查,現在也開始用這條廣告語做宣傳,而且還在電視劇裡口播,在微博上營銷。


說真的我第一次看到的時候,還以為企查查就是天眼查。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再然後,天眼查就把企查查給告了。


說真的這個案子本身就挺魔幻的。


目前的結果是,法院裁定禁止企查查繼續使用“三查”廣告語。


當然,其實裁定下來以後,企查查也並沒有馬上停止使用“三查”廣告語。


這種情況其實非常常見,如果企業侵權被告,那就一直拖嘛。


行業比爛就是這樣的。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像中國喬丹被美國喬丹起訴一樣,一直拖下去,拖個七八年,賺夠了再說。


雖然能拖,但這個案件裡,天眼查還申請了行為保全。


這種判決前的行為保全,其實就是為了應對現在商業環境裡的那些騷操作,也就是被告把一個官司拖上幾年甚至十幾年,只要一直不判決,就一直侵權。


但如果原告申請了行為保全以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根據新版《民事訴訟法》,在一些判決難以執行的案件裡,法院可以裁定對一方當事人的財產進行保全,禁止其做出某種行為。


也就是說,對裁定也可以進行強制執行。


來啊,快活啊。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3


在這些企業的侵權與被侵權,競爭與反競爭的過程中,大部分案件都是枯燥無聊的,但是也出現了大量魔幻且沙雕的案例,讓我深感商業世界的物種多樣性。


比如前面提到過的喬丹案。


喬丹體育的前身是20多年前的一家福建鞋廠,因為註冊“喬丹”商標而一炮而紅。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這裡的商標就和天眼查的廣告語一樣,都屬於品牌標記,和品牌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這就導致很多人都以為這是喬丹創的牌子,就和李寧的李寧一樣,屬於球星下海再就業。


直到2012年,喬丹起訴了喬丹,拉開了這場套娃官司的序幕。


堪稱我殺了我自己。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喬丹體育採用了拖字訣,使用各種方法拖延時間,比如有一次庭審的時候,喬丹體育的辯護律師說我們的商標圖案並不是喬丹打籃球,因為那個人拿的是乒乓球拍。


法官表示請你尊重我的智商。


騙我可以,但注意次數。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總之,這個案子從2012年開始,連續拖了8年,一審判了又上訴,然後又二審,直到2020年4月9號,喬丹體育才被終審宣判敗訴。


乍一看好像很賺,畢竟每拖一年,就多賺一年的錢。


更何況,並不是每個消費者都知道喬丹體育被起訴的事情,即使知道,也不是每個人都在乎。


問題是,因為深陷官司糾紛,喬丹體育錯過了2012年前後IPO的時間窗口,而且只要喬丹體育一天捨不得徹底放棄這個商標,就一天不可能走出國門。


同期的大量國產品牌都在搞原創,搞國際化,而喬丹,即使也花錢出了很多新款設計,甚至是做國潮品牌,但是始終擺脫不掉身上的原罪。


其實我感覺他們這次敗訴,也不是什麼壞事,如果能痛下決心,徹底和過去的喬丹割裂開來,憑藉龐大的線下銷售渠道和門店,再創一個新品牌,說不定還能有東山再起的機會。


而且說到籃球,他們為什麼不去簽約坤坤呢?


難道看不起坤坤的帶貨能力嗎?


反正如果出了坤坤同款球鞋,我第一個支持。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除了喬丹案,真功夫侵權李小龍這個案子也非常沙雕。


真功夫前後換了很多個商標圖案,用的都是類似李小龍形象的漫畫人物,當然,臉部是有模糊處理的。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前段時間李小龍的女兒再次起訴真功夫,真功夫就表示我們的商標只是長得和李小龍像而已,根本不是李小龍。


李小龍老師的棺材板都壓不住了。


事實上,早在2010年,李小龍的女兒就因為商標問題起訴過真功夫,而實際上在2016年真功夫也的確更換過品牌LOGO。


當然,還是用的李小龍招牌姿勢和黃黑緊身衣的搭配,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只不過,把臉部再次模糊化了一些。


這種把商標去掉臉部特徵的行為,是不是在暗示無臉見人的羞澀愧疚之情呢?


感覺是友軍。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4


競爭這件事情,對商業環境來說並不是壞事。


事實上,除了《反不正當競爭法》,同樣也有《反壟斷法》,兩部法律,加倍快樂。


這兩部法律,代表的其實就是商業的兩面——


《反壟斷法》保障商業存在競爭,不會變成一潭死水;


《反不正當競爭法》則保障了商業競爭維持在適度的範疇內,不會走向比爛的惡性循環。


在自然界同樣充滿了物種之間的競爭。這都很正常,資源和生存空間是有限的,但是對資源和生存空間的需求是無限的。


任何物種想要發展壯大,都必然要面臨和同生態位的其他物種的激烈競爭,除非你已經站在了食物鏈的頂端。


無論是物種還是企業,都可以在競爭中得到進化,最後適者生存。


甚至對一些新興行業來說,企業的競爭過程本身就是在為行業本身提高知名度,迅速打開市場。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5


回顧2012年,那是一個萬物萌芽的時間節點,線上支付還是一個尚未普及的概念,網約車這個名字更是聞所未聞。


就是在那段時間裡,網約車行業裡誕生了滴滴、快的、搖搖招車等上百個平臺,他們相愛相殺,磨刀霍霍,在各自背後資本力量的支持下,動用了天量資金進行補貼。


這些平臺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活下來,首先要有用戶,就不要錢一樣給新用戶發優惠券,為了吸引司機,不惜血本給司機提供補貼,有段時間打車甚至只要付一塊錢。


那是網約車發展的黃金時期,大量的熱錢湧入,負擔起了整個市場的存在成本,就為了把一種全新的消費習慣灌輸給用戶。


沒有任何一家資本能夠獨立承受得起這樣的輸血,但是所有人都覺得自己會是最後的贏家,這些投入最後都會成百上千倍回報回來。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這場由一系列的兼併、收購、破產構成的補貼大戰打到後期,也就是2014年左右的時候,除了滴滴和快的以外的所有玩家都出局了,而這場網約車之戰也變成了騰訊和阿里在移動支付領域的變相競爭。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2015年2月14日,燒錢燒得正如火如荼的滴滴和快的兩家宣佈合併,此時網約車戰場上已經別無敵手,與此同時,而在獻祭了上百家平臺、補貼了整整兩年後,一個新的行業也被培育成熟了。


瘋狂補貼這件事情不管是否理智,但這個事情本身是在規則內完成的。


即使同樣有優勝劣汰,但是最終的結局,是有利於整個市場的,也是有利於消費者的。


至於那些藉助惡性競爭取得暫時利益的公司,無論是早期的喬丹,還是後來的企查查,挑戰法律的結果,最後都只能是被法律制裁。


甚至這些案件的判罰本身,也在促進法律對商業環境的保護。


比如喬丹案明確了盜用外國名人的名字進行捆綁宣傳是違法的;


天眼查和企查查的案件,則明確了廣告語同樣是商業標識的一種,盜用廣告語也是侵權行為。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如是而已。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6


競爭本身沒有任何問題,只要不是比爛。


可以老老實實做產品,靠質量競爭,也可以砸錢補貼,比誰更能拉新,甚至還可以依靠優秀的營銷創意另闢蹊徑,比如杜蕾斯的奇妙文案。


如果一個企業,一個品牌,只需要比同行更沒有下限,就可以獲得優勢,那麼這其實就是在鼓勵大家都來不要臉。


而不要臉這種事,總是特別容易做到,特別輕鬆的。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從偷懶到抄襲,再到侵權,一步步比爛,最後損傷的,其實還是消費者的利益。


當一個企業在某一件事情上放棄了下限,其實就代表著這個企業發現了不要臉的快樂,下一步可能就是在其他地方加倍不要臉。


不怕他貪心不足,就怕他食髓知味。


動物園裡的老虎一旦咬傷了人,就不能再留,也是這個道理。


老虎一旦嘗過人血,就會激發出獸性。


永遠不要把鑰匙遞給籠中的猛獸。


因為你永遠不知道他們的下一個獵物,是不是你。


企業也有假裝富二代詐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