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力製藥合併範圍存疑雲,第一大供應商或為“空殼”


三力製藥合併範圍存疑雲,第一大供應商或為“空殼”

出品|鈣媒體

作者|李 封

根據財務數據披露,貴州三力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營收和扣非後淨利潤增長在近年來表現平穩,2017年到今年上半年營收增速分別為24.04%、13.16%和16.17%,扣非後淨利潤同比增速則分別為27.22%、19.78%和34.63%。但是在看似波瀾不驚的財務數據背後,三力製藥多項經營信息卻暗藏疑點,非常值得關注。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貴州三力製藥有限責任公司始創於1991年,是集中成藥研製、開發、生產、銷售於一體的民營高科技企業。於1995年設立的貴州三力製藥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力製藥”),為了轉板,可謂“費勁心思”。截至2018年6月30日,三力製藥共有3家控股子公司,其中2家在2018年設立,均未開展經營業務。其法人代表張海,註冊資本12817.56 萬人民幣元,最大股東為貴陽工投生物醫藥產業創業投資有限公司持股86.74%。

神秘供應商背後隱現關聯關係

根據招股書披露,“亳州市盛龍藥業有限公司”始終都是三力製藥的第一大供應商,2017年採購佔比最高時一度達39.84%,2019年上半年的採購佔比仍然高達28.88%。

根據《全國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公示的企業年報信息,該公司在2016年時社保繳納人數為零,而當年該公司向三力製藥銷售金額就已達六千萬元;2017年和2018年末該公司的社保繳納人數均為1人,而對三力製藥銷售金額已超過七千萬元。一家員工人數僅為1人的小公司,竟然承擔起3年共兩億元的藥品採購、並穩居三力製藥的第一大供應商,這本身就是值得懷疑的。

不僅如此,根據公開信息顯示,“亳州市盛龍藥業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為翟繼龍,此人還是“亳州市昌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的法人代表,這家公司已經清算註銷;“亳州市昌祥藥業有限責任公司”持股40%的股東為趙洪玲,而趙洪玲是三力製藥的參股公司“安徽久奇藥業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及法人代表。此外,根據水滴信用公示的信息,“亳州市盛龍藥業有限公司”和“安徽久奇藥業有限公司”的聯繫電話完全一致,均為15956728585。

針對“亳州市盛龍藥業有限公司”,招股書並未披露該公司與三力製藥存在關聯關係。但是上述信息卻指向,這家第一大供應商與三力製藥之嫌的關係顯然“親密”很多,這就不得不令人懷疑,“亳州市盛龍藥業有限公司”與三力製藥之間是否存在關聯關係?甚至,“亳州市盛龍藥業有限公司”是否是由三力製藥實際控制人的殼公司?

再來看三力製藥的財務數據,根據招股書披露,該公司的固定資產在報告期內增加並不多,特別是直接相關於產品生產能力的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根據招股書第384頁披露,在2016年末的原值已有2580.31萬元,2017年和2018年僅增加了78.68萬元和38.83萬元,2018年還報廢了319.2萬元;從總體來看,2016年到2018年期間機器設備類固定資產還處於淨減少狀態。

但與此同時,根據招股書披露的產能數據顯示,在2016年到2018年期間該公司的噴霧劑(瓶)產能從2268萬瓶增加到3078萬瓶、增幅高達30%以上,膠囊劑(粒)產能從9450萬粒增加到12825萬粒、增幅也高達近40%。

由於三力製藥的主營業務生產流程仍然處於一半工業加工範疇,因此在正常的經營邏輯下,生產設備與產品產能之間是存在緊密聯繫的;而三力製藥的數據則體現出,在主要生產設備並未出現增加的背景下,產能卻大幅增長,這也令人懷疑其真實性。

涉嫌“偽高新” 合併範圍存疑雲

事實上,三力製藥涉嫌“偽高新”,反觀其身後,或存在虛假陳述之嫌。

2015年10月,三力製藥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證書。2018年8月,三力製藥再次獲高新技術企業證書。

但《金證研》滬深資本組調查發現,三力製藥似乎違反了《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其研發人員的比例,並不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

據國科發火〔2016〕32號文件,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條件之一,是要滿足企業從事研發和相關技術創新活動的科技人員佔企業當年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10%。

2017年年報顯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三力製藥的員工總數為284人,技術人員為22人,技術人員佔員工總數比例為7.75%。且三力製藥納入合併財務報表範圍內的公司只有一家,是貴州三力健康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三力健康”)。

且據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數據,三力製藥2017年度報告顯示公司從業人數為284人。三力健康2016年度報告披露公司從業人數為0人,2017年度報告顯示繳納社保人數為0人。

這意味著,三力製藥研發人員的比例,並不符合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準,涉嫌“偽高新”。

上市前“掏空”公司“圈錢”本質無疑

在研發上,公司堪稱“守財奴”。三力製藥的研發費用異常可憐。2016~2019年上半年,公司的研發費用分別為281.09萬元、270萬元、686.33萬元、183.62萬元,分別佔當期營收的0.55%、0.42%、0.99%、0.55%,均不到1%。

相比之下,2016~2019年上半年,公司市場推廣費分別是當年研發費用的77.91倍、100.74倍、45.17倍、75.70倍。而且,公司新藥研發主要依賴外部機構。在研發能力方面,三力製藥也自稱是短板。

“幾百萬,就像研發新藥,簡直是痴人說夢,也就做做中成藥罷了。”有業內人士對此評價稱。

如今,我國的醫藥產業正在向高端升級,鼓勵的對象應該是創新藥企業。這也是澤璟製藥,在沒有任何收入的情況下,也能上市的原因之一。而如三力製藥這種生產有“爭議”的兒童中成藥,對研發吝嗇之極的公司,對其上市需要慎重對待。

實際上,三力製藥借IPO之名,行“圈錢”之實的證據鑿鑿。上市前,公司股東先將公司“掏空”,然後從散戶手中募資來填補“窟窿”,可謂打得一手好牌。

招股書顯示,三力製藥分別以2016年~2017年三次分紅,分別派發現金6408.78萬元、4486.15萬元、7038.38萬元,合計為1.79億元。其中,2017年三力製藥實現的淨利潤為8762.82萬元,但當年分紅7038.38萬元,分紅金額佔當年淨利潤的80.32%。

2016年兩次分紅合計分掉1.09億元,而當年淨利潤只有7487.97萬元。從三次分紅金額看,每次分紅金額佔其未分配利潤的比例約為八成。一面在上市前,將大量利潤分掉,掏空公司;另一面借IPO之名,向散戶“伸手”要錢,來補“窟窿”。三力製藥可謂打了一手“好算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