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根據歷史的規律,一個王朝建立以後,第一代統治者往往會勵精圖治,而大臣們也基本上是兢兢業業地工作,來保住這來之不易的江山。隨著時間的流失,後來的繼位者們,以及新的大臣、官員們,則會慢慢地貪汙腐化,為王朝的滅亡積累下前因。此時,若是有改革者出現並開展成功的創新、改革,那麼王朝就得以延續。若是改革失敗或是沒有改革者出現,則王朝的下坡路就開始了。

縱觀24史,漢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唐代的開元中興、宋代范仲淹的慶曆新政、明代的成憲之治的確是家喻戶曉的改革成功的例子,中興了王朝;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歷史上最後的清朝,也有一個同光中興!即為同治皇帝、光緒皇帝的中興。雖然,這個中興顯得很牽強附會,但是仍然說明了洋務運動的影響力是巨大的。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慈禧讓後世很多負面評價的原因,就是她為了維護滿清的統治,在列強戰爭中,不斷出賣民族利益。作為滿清後期的實際統治者,和列強簽定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使得中國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國家。很多記載中,都是說慈禧為了建造頤和園,挪用軍費,甲午海戰或因此戰敗。究竟這件事是不是真的呢?

1895年3月,甲午戰爭的尚未完全告一段落,清政府便派一個71歲的老人,中國北洋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前往日本並且與日本政府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馬關條約》。從此,有著5000年文明古國之稱的泱泱大國開始了任人宰割的局面。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你可能會問了,當時的清政府在幹嗎?一國統治者在做什麼?給你一個搞笑的回答,當時大家都在忙著給我們的慈禧老佛爺過60大壽。清朝末年中國處於封建制度的沒落期,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便是皇權獨尊,一切以維繫其搖搖欲墜的王朝為基。1894年適逢慈禧太后60誕辰,為老佛爺操辦一次規模盛大的花甲壽慶國之不覆,還有人能靜下心來準備過壽的事宜,可是搞笑!如此落後腐朽,也難怪西方國家瞅準了集體下手。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甲午期間,當時清朝的核心人物有5人。慈禧太后是老大,她想給自己好好的舉辦個60大壽,為此還特地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當時有心繫國家的大臣曾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意思就是誰讓我今天心裡不爽了,我就要讓他一輩子不爽。

有些人認為,慈禧建造頤和園,並沒有挪用軍費。只不過,是因為修建頤和園,單獨列出名聲不好,所以掛在海軍軍費的名頭去收。並且這些錢,等於是各省督撫給的份子錢。說慈禧挪用軍費是汙衊罷了。

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了。且不講裝備,兵員素質因素,因為當從威海衛5000清朝陸軍抗擊30000日本陸軍的戰鬥來看,清軍的戰鬥是勇猛的,為了防止日軍佔領炮臺打擊港灣內北洋艦隊,最後丁汝昌命令所有陸地炮臺全部炸燬,炸燬之後雖然丁汝昌海戰不精通依然帶領北洋艦隊堅持對抗聯合艦隊10多天。

帝后黨爭以及兵力部署是失敗的原因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考慮到當時日軍佔領朝鮮,威脅東北奉天,所以清軍抽調全國10萬大軍屯守東北,數倍於日軍的部隊數量,確保龍興之地不被佔領,帝王陵寢得以安寧。恰如李鴻章所說:“海軍嚴防渤海以固京畿,陸軍力保奉天以安陵寢”。所以日軍從榮成登陸時,整個山東只有約兩萬兵力,5000在李鴻章手裡保衛威海,其他1萬多兵歸巡撫李秉衡統轄,問題就出在這裡,李鴻章那是慈禧倚仗的重臣,而山東巡撫是光緒的帝黨人物,他不會去幫李鴻章,在處於劣勢的情況下他更不會出兵去和日軍戰鬥保衛北洋艦隊。反倒上摺子追究丁汝昌之前海戰失利的責任。所以威海被佔領,北洋艦隊面臨陸上和出海口的聯合艦隊夾擊失敗投降就難免了。

李鴻章的“避戰保船”是失敗的原因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李鴻章早就知道日本可能在陸上進攻,當日軍開始從榮成運兵登陸時候,光緒帝讓李鴻章出艦隊阻止日軍登陸可是李鴻章認為港灣才是艦隊最安全的地方,就是不出戰。後來陸海被人圍起來打也就難逃失敗了。不過不可否認的是,面對日本修復陸地速射炮和聯合艦隊炮灰攻擊下的北洋艦隊依然船堅炮利,堅持戰鬥10日以上。直到彈盡糧絕,當然南洋艦隊或者陸軍任何一方的援軍都是永遠不可能來解救他們的。

翁同龢曾擔任朝廷內很多要職,不僅管外事,還掌管內政,在歷史上此人的評價頗高。

甲午失敗以後,翁同龢把所有責任全都歸在了李鴻章的頭上,認為是因為他指揮不力致使北洋艦隊沒有援兵支援,其實正是因為翁同龢所下的命令,不給北洋艦隊軍費,並把軍費挪用,導致北洋艦隊沒有裝備更新支持,最後全軍覆滅,致使甲午戰敗,而這一切都是翁同龢找的藉口而已。

翁同龢雖然是光緒帝的老師,但是最後卻是光緒罷免了翁同龢,因為當時翁同龢為了爭寵不斷的向光緒進言,給光緒留下了不好的印象,還有就是翁同龢認為自己是光緒帝的老師,經常對光緒帝言語不敬,非常的傲慢,最後導致被光緒罷免也是不可避免的。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單純的將失敗原因,歸咎於某一個方面,顯然不合理,甲午戰爭的失敗,具有多方面原因綜合促成。其他暫且不談,本文重點談及李鴻章一人鬥一國局面的前因。當左宗棠血戰西域之時,李鴻章卻在拖後腿,這讓清朝內部勢力出現分化,以至於當李鴻章面對日本時,其他人也不來幫忙了。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這猶如是一個“因果輪迴”的現世報!不同的是,左宗棠血戰西域成功了,李鴻章獨戰日本卻失敗了。最終,兩個人在歷史上的名聲,也大相徑庭。左宗棠硬氣英雄,是自己掙來的;李鴻章悲情之人,是自找的!

面對西域不利局面,左宗棠有三件事很耀眼:(1)戰略眼光,看到了西域對中國的重要性,(2)抬棺上陣,(3)自己借錢為國收復西域!至於最終克服惡劣環境,敵人的炮火等兇險,血戰到底收復西域,就不多說了,大家可想象。

這三點,李鴻章不僅一點都做不到,反而還拖左宗棠的後腿。李鴻章怎麼做的呢?可以看這三件事:(1)西域大戰在即,李鴻章的策劃下,數萬精銳紛紛從西部紛紛東撤,做逆向運動;(2)李鴻章手下的劉銘傳部隊,一直停在停在甘陝地區,就是不去西域;(3)收復西域,左宗棠報銷2600萬兩,停在甘陝的劉銘傳報銷三次,共計1390多萬兩。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也就是說,在收復西域的過程中,清廷給予的支持並不多,左宗棠相當於“一人收西域”。由於左宗棠的性格和能力,堅韌不拔,所以最終取得了成功。但李鴻章在這個過程中的行為,卻做了表率!

因此,當甲午戰爭來臨,他也遲到了這一枚苦果,“一人鬥一國”,但他沒有左宗棠的眼光和性格,最終釀成了一場大敗!如果他提前對日本下狠手,戰鬥之心更堅決,日常治軍更嚴格,挑選人才沒有地域歧視等,甲午戰爭或不會如此慘!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在悠悠歷史長河裡,翁同龢這樣的人物還有很多,可是最後像李鴻章那樣一心為國家辦實事的人卻總是被潑髒水,但是清者自清,歷史總會給他們一個交代。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李鴻章因為甲午戰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因而被罵為賣國。但也有人認為他冤,說當時無論誰與日本人談判,都將被迫割地賠款,因此說李鴻章賣國是不對的,說李鴻章是賣國賊是對他的天大冤枉。但無論如何評說,其功也不能抵過。

1901年,李鴻章逝世。第二年,他昔日的幕僚吳汝綸去日本考察教育。來到馬關,據說當他看到李鴻章當年談判坐的凳子比日本人的都要矮半截,不禁悲從中來。

正如李鴻章終身信奉的外交理念,列強之間打交道,論勢不論理。

甲午戰敗後,清廷內部掀起了一系列變法運動。

甲午戰爭失敗歸咎於慈禧太后嗎? 不, 內幕並不簡單

李鴻章曾稱自己為“裱糊匠”,而當時的大清正是一間四面漏風,遍體裂痕的體制之屋。但不斷修補終究補救不了頹敗的局勢。

要想繼續修飾遮掩這間屋子的缺陷,還是得徹底推翻,重新來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