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非昔比的種地算細賬,科學管理土地越種越好

“種子1560元、地膜4352元,合計費用……”4月20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三十四團十一連職工李清拿著自己的賬本,同往年種地的數據逐項進行仔細的對比。過去,職工稀裡糊塗種地,馬馬虎虎算帳。

近幾年,團場職工種地算細賬越來越精明,不但從開春的春耕到年底的收穫自己記帳,還與往年的生產費用成本進行比較,科學地管理土地,因此,現在種地也越種越好了。

今非昔比的種地算細賬,科學管理土地越種越好

節水農業保生態


兵團自成立以來,到目前來說,農業經濟的發展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十四團成立初期,主要以開墾荒地為主,1971年全團種植的水稻喜獲豐收,總產3334噸,實現了糧食自給有餘。

改革開放時期,改革的春風吹暖了三十四團,國家的優惠政策使團場經濟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1982年,在保證糧食自給的條件下,因地制宜,逐步擴大棉花的種植。引進新技術地膜植棉,棉花總產皮棉93.18萬公斤,單產50.16公斤。當年的產量相當於“文化大革命”十年產量的總和,實現利潤66.62萬元,結束了長期虧損的局面。

進入90年代後,三十四團地處風頭水尾,還由於自然災害頻發,給農業造成了嚴重的危害。到2000年,全團3.7萬畝棉花實現籽棉總產950萬公斤,皮棉單產95公斤。

今非昔比的種地算細賬,科學管理土地越種越好

自然災害


進入新世紀後,團場以“發展團場經濟,致富職工群眾”為宗旨,實行了土地長期固定、租賃承包等形式,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爭取小額貸款,鼓勵職工發展庭院經濟,使職工走上了致富的道路。2010年全團完成工農業生產總值1.98億元,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性收入2.3萬元,職工家庭人均純收入1.1萬元。

今非昔比的種地算細賬,科學管理土地越種越好

三十四團小城鎮


2014年,三十四團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穩定紅棗6.5萬畝、棉花11.78萬畝、特色作物種植面積1.1萬畝。通過全團幹部職工的共同努力,在戰勝多次低溫、冰雹、大風等自然災害的情況下,農業生產力克諸多困難,取得較好成績。棉花籽棉總產5180萬公斤,紅棗總產3.46萬噸。全團完成生產總值6.22億元,職均純收入3.8萬元,人均純收入2.2萬元。

團場綜合配套改革實施後,取消了團場“五統一”,職工是憂喜參半。高興的是土地確權後職工種什麼賣給誰,都是自己說了算。愁的是以前種地都是團統一管理,自己落得清閒。比如,棉花的採摘都有團裡統一聯繫採棉機進行採收作業,自己不用操心就能把棉花拾回來,而現在需要自己提前聯繫。

現在三十四團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職工”的發展模式,為現代化農業注入了強勁的動力與充沛的活力。龍頭引領、合作社帶動、職工抱團,已是實現現代化農業的根本途徑。

2019年,合作社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為職工解決困難。三連職工王俊禮夫婦種植了84畝棉花,在棉花采收期時,三連天行健合作社工作人員主動上門服務,與他簽訂了彩棉服務合同,解決了他現在最發愁的事。棉花采摘完畢後,王俊禮高興地說:“我感覺今年棉花采的特別好,特別乾淨,開採棉機的駕駛員服務的也特別到位,在“兩委”的幫助下,合作社還答應我,等棉花賣了在付採花費,我特別感謝他們!”

今非昔比的種地算細賬,科學管理土地越種越好

今年的梨花格外美


今年,由於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春耕春播農忙季節,農資的運輸、僱工用人困難等等,確實讓職工們緊張著急了一把。但一年之計在於春,增加職工收入、提升職工群眾生活品質,提高職工群眾的滿意度和幸福指數是不能中斷的。

今非昔比的種地算細賬,科學管理土地越種越好

沙塵暴的威力


因此,棉種的選擇,肥料的使用,以及農資的價格等,這些都至關重要,為更好的帶領職工增收致富,連隊“兩委”盡心盡力做好後勤工作,職工不辭辛苦為自己的幸福生活努力奮鬥。“過去推廣新品種、新措施難度大,現在有了新品種、新措施,職工爭著搶著採用。各個環節的活根本不用操心,職工比我們還著急,算起賬來比我們還細。”十一連連長龍進深有體會地說。

“原來種地心裡沒有底,從未細算過賬。現在不一樣了,政策好了,種地能掙錢了。去年我承包了38畝棉花地掙了4萬多元。”李清說。

今非昔比的種地算細賬,科學管理土地越種越好

抗災自救保豐收


現在,三十四團農業現代化建設方面:結合實際,依託現有資源,發揮區域優勢,堅持以職工增收為核心,以市場為導向,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興辦專業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轉,加大科技應用推廣,集體經濟規模和效益不斷提升。引進先進的農機具,提高土地利用率。實現棉花精量播種、精確施肥、無人機打藥、機械化採收一條龍服務,讓職工依靠科學管理種地,實現利益最大化。

(以上數據來源《第二師三十四團簡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