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樂於分享、慷慨大方。

但在現實生活當中,很多家長卻為孩子不懂分享而苦惱。

孩子不願分享時該怎麼辦?該怎樣更好的去培養孩子的分享意識?

學會分享的主體是孩子,但是家長在教孩子懂得分享的過程中,也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

閱讀今天的文章前,簡慧愛邀您思考:

● 您的孩子是否出現過拒絕分享的行為?

● 孩子為什麼會拒絕分享?

● 您一般怎樣引導孩子分享?這些行為有效嗎?


“跟孩子說了很多次玩具要大家一起玩都不管用,到底怎麼才能教會寶寶分享啊?” 前兩天在簡慧愛的家長群裡,一位家長向大家討教引導孩子分享的有效姿勢。

看過我們此前的科普文章的爸媽們都知道,2-3歲是孩子“物權意識”的發展階段。這個階段,孩子對物品的歸屬有了認知,十分在意自己的物品所有權。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美國有一首有趣的兒歌,叫做《幼兒所有權法則》——

如果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如果東西在我手中,那就是我的;如果能從你手中奪過來,那東西就是我的;那東西我剛拿過來,就是我的;如果東西是我的,不管怎樣它永遠不會是你的;如果我在搭積木,所有的積木都是我的;只要看來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如果是我先看到的,那就是我的;你的玩具放回原處時,它自動變成我的;如果東西損壞了,那就是你的。


這首兒歌裡體現的就是2-3歲孩子的“物權意識”。

如果父母在這個階段強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用品、食品等,通常都會遭到孩子的強烈對抗,就像很多家長說的“怎麼都不管用”。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有了物權意識後,為什麼孩子就不願分享了呢?

實際上,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物權意識越強,越願意分享。但前提是,孩子要有足夠的物權安全感。

所謂物權安全感,就是孩子知道自己的玩具借給他人後,不等於它就變成對方的,玩具最後還會回到自己的手上,玩具的物權還是自己的。

孩子對自己的玩具歸屬越有安全感,分享願意就越高。

當孩子已經知道哪些東西屬於自己,但如果他認為,自己的玩具借給別人後,它就變成了別人的,再也不會回到自己手上,他就不會願意分享。

所以,不是孩子不願分享,其實是家長在引導分享時的姿勢不對。

1


普通家長引導孩子分享的姿勢


如何有效引導孩子分享這個問題,不僅讓很多家長頭疼,其實連大明星俞灝明也搞不定。

在《超能幼稚園》中,俞灝明作為幼稚園的老師,發現班上的雲飛小朋友不懂得謙讓也不願意分享,於是不斷跟雲飛小朋友強調規則、不要自私,要學會分享等等,他是這麼操作的: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俞灝明老師在教導雲飛謙讓、分享時,使用了“威逼利誘”的招數。

但是這樣真的有效果嗎?

雲飛不僅沒按俞灝明的要求去做,反而鬧得越來越兇了。

沒過多久,俞灝明老師就從耐心說服到忍無可忍的發飆。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這一幕和生活中很多父母教育孩子分享的情景很像。

一些父母為了讓孩子學會分享,也會用說教甚至威脅的方式強行要求他“分享”、“謙讓”。

這些方式要麼進一步激發了孩子的反抗意識,達不到想要的結果;要麼是孩子最後妥協了,內心卻不能理解,把孩子指引到了一條陰奉陽違或自我否定的道路,給孩子的成長埋下更多隱患。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那麼問題來了:

什麼才是引導孩子分享的正確姿勢?家長們究竟該如何引導孩子分享呢?


2


智慧家長這樣引導孩子分享


希望孩子具備分享精神,家長的姿勢很重要。

增強孩子的物權安全感

家長想讓孩子有分享的意願,首先要先學會保護孩子對物品的安全感。

家長需要充分尊重並接納孩子表現出來的“物權意識”,可以給孩子準備一個儲物櫃存放自己的物品。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當自己或別人想要孩子的東西時,家長要先詢問孩子的意見,並且完全尊重孩子的意見,不強迫寶寶把玩具給予他人。

只有孩子知道,屬於自己的東西任何時候都是自己的,自己有物品的絕對支配權時,孩子才可能願意分享給別人。

如果家裡有小朋友要來做客,家長可以提前跟孩子商量,問問哪些玩具是他願意跟別的小朋友分享的,哪些玩具是他不願意分享的。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在此前的科普文章中,我們就分享過一位家長的煩惱:

“朋友帶著孩子來家裡做客,我把自家孩子的玩具汽車拿出來,給朋友的孩子玩。結果孩子跑上來一把把汽車從朋友孩子手中搶走了,把朋友家孩子嚇得哇哇大哭。我趕緊教育孩子要懂得分享,他不依不饒,又哭又叫,場面特別尷尬。”

這個案例中,如果家長提前諮詢過孩子,和孩子一起把玩具分好類,只把孩子同意、願意分享的玩具拿出來,充分尊重了孩子的個人意願,孩子就不會有牴觸情緒,也就不會出現這樣尷尬的場景了。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很多家長會說“一開始是商量好的,臨了,他又反悔。”

如果遇上孩子改變分享意願的情景,家長切記不要強迫孩子繼續分享,或者用“怎麼說話不算話”等詞彙貶低孩子,把物權意識上升到道德層面。

可以用示範的方式引導孩子去分享,比如說“快讓弟弟看看你的超級飛俠有多厲害!”“你的城堡堆得這麼漂亮,快給妹妹介紹一下,這個地方是用來幹什麼的?”……孩子就不會有“失去心愛寶貝”的牴觸心理,更願意和小夥伴一起玩。

培養孩子的物權邊界意識

物權意識和物權安全感建立好後,家長可以通過遊戲讓孩子明白什麼是“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大家的東西”,瞭解物權的邊界。

自己的東西:我有絕對的掌控權,可以選擇與小夥伴一起玩,也可以選擇不給他們玩,沒人可以強迫我。
別人的東西:同樣,別人也有捍衛自己的物品的權利,就算我想玩,別人也有權利不給我玩。大家的東西:公共場所的東西屬於大家的,我不能獨佔。可以遵循先來先得,輪流玩耍的規矩。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 “拿走”“送回”的訓練

在家時,可以和孩子多做一些類似“借玩具”的訓練:

一開始是爸爸媽媽之間的示範,比如:

爸爸向媽媽借圍巾披一披,之後再還給媽媽。媽媽向爸爸借帽子戴一戴,再還給爸爸。


然後,再把這種“拿走”與“送回”的訓練轉移到孩子身上,嘗試向孩子借東西,比如:

爸爸向孩子借積木玩一玩,在規定的時間內還給孩子。媽媽向孩子借公仔玩一玩,在規定的時間內還給孩子。讓寶寶借走自己的東西,在規定的時間內再要回來。


當然,在借東西的過程中,物品的所有者都有說“不”的權利。如果孩子說了“不”,也要尊重孩子的意願。

當寶寶意識到借出去的東西,不會消失還會回來時,才願意嘗試分享。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 “輪流玩耍”的訓練

可以用家裡新買來的玩具做“輪流玩耍”的訓練: 家長和孩子一起決定好先後順序,和每人的遊戲時間。定好鬧鈴,等到鬧鈴響起後,就要主動把手裡的玩具給下一個人玩。

對於大家可以同時玩的玩具,就要和孩子制定好遊戲規則。在進行遊戲時也要相互提醒,遵守規則,不搶不鬧。

3


讓孩子體驗到分享的快樂


家長在和孩子進行分享訓練的過程中要遵從孩子的意願,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有分享的動作,而是讓孩子體驗到人際之間互惠互利的樂趣和必要性明白分享是美好快樂的。

家長日常在和孩子分享物品的過程中,可以向孩子表達自己分享後的感受,引導孩子體會分享中的美好。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比如在家吃東西時,家長分給孩子一份,然後問孩子:“爸爸媽媽把東西分給你,你開心嗎?”當孩子用口頭語言或者點頭等肢體語言表達“肯定”的感受時,就接著告訴孩子:“跟你一起分享,也讓我們很高興。”

當孩子做出分享行為或者通過分享得到了更多快樂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認可和鼓勵,幫助孩子體會分享後給對方帶來的快樂,強化分享行為。

比如:

“看,你的積木讓媽媽搭了一個漂亮的城堡,謝謝你。”“你今天把玩具拿給小妹妹一起玩,小妹妹玩得很開心,我替小妹妹謝謝你。”




孩子不會“分享”怎麼辦?俞灝明的這招千萬別學



任何時候,最好的教育都是循循善誘,只有當孩子明白分享的意義,感受到分享的快樂,才會主動去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