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房租猛漲,這一屆年輕人已經沒資格哭窮了


文章來源: 愛折騰的壹休(ID:zhichang365)


01

“追不上房價的你,

能追上房租嗎?”

近日,一個關於“誰在推高一二線城市的房租?”的話題在網絡上引起了熱議。

據統計,過去一年裡,全國的一二線城市中就有13個城市房租漲幅超過20%。漲幅最高的是成都,以30.98%的漲幅位列榜首。緊隨其後的是深圳,漲幅高達29.68%,重慶、西安、天津、合肥等二線城市,漲幅全線超越北上廣,而北京和廣州的漲幅也均超過20%。

而在這些數據的背後,是一系列殘酷的現實:


僅僅一年時間,北漂的朋友小雅,就從三環兩房一廳的單間,搬到了五環一房一廳的單間,最近,還準備在六環找一位室友同住上下鋪。

經常出差的A哥,在某天凌晨拖著髒一個兮兮的行李箱和一副疲倦不已的身軀回到出租屋,卻怎麼也打不開客廳的燈,只好摸黑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找到房東,被告知下個月房租得多加500,不然無法續租。

......

生活的打擊,總是來得那麼猛烈,那麼無情,那麼讓人措手不及。

以前我們還能說“買不起房子,就租嘛”,可是當我們連房子都租不起時,我們的退路又在哪裡呢?

現在的年輕人,需要焦慮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

暴漲的房價,高昂的醫療費用,沉重的養老負擔......

種種現實彷彿都在說明一個道理:

  • 現在的年輕人,連哭窮的時間和精力都沒有了。


他們只能帶著焦慮,不斷前行。

02

比起焦慮現實,

你更應該的是焦慮的是...

焦慮,已經成了現代人的標配。


高三的學生,在焦慮高考;

畢業的學生,在焦慮工作;

適婚年齡的單身人士,在焦慮婚戀對象;

已婚已育的爸爸媽媽,在焦慮孩子的成長教育;

.......

不過,這未必是件壞事。

美劇《逍遙法外》裡有一句這樣的臺詞:

“焦慮使我們心力交瘁,也使我們功成名就。”

換句話來說,適當的焦慮,就是前進的動力。

但是,首先我們得明白自己到底在焦慮什麼。

細數之下,每個人焦慮的事情似乎有很多,然而當我們一一梳理,最終會發現我們所有焦慮的核心,都在於:

  • 自己的能力,配不上自己的野心。

拎不清這點的人們,只會陷入無意義的焦慮。

明明想要月薪過萬,卻連一份月薪5K的工作都做得錯漏百出,不是這份Excel數據有問題,就是那份方案趕不上截止日期。

明明想要辭職創業,腦袋裡面卻連一個稍微成型的想法都沒有,轉頭瞧了瞧支付寶,更是債臺高築。

於是,整天只懂得抱怨出身的階層,埋怨命運的不濟。

幸運的話,或許在親眼看見那些曾經和他們家境差不多,甚至更差的朋友們,打工的步步高昇,創業的財源滾滾,他們才會清醒過來:

世界上的大多數問題,都是能力問題。


北上廣房租猛漲,這一屆年輕人已經沒資格哭窮了

03

優秀的背後,

都需要持久而痛苦的自律

早些年,我還在當記者實習生的時候,去上海參加了一場發佈會。

那時的主辦方給我們包了3天的酒店,除了第二天會舉行發佈會,第一、三天都是自由活動。

為了坐飛機的時候舒服一點,我特意穿了一件寬鬆的T-shirt,一條起了點毛球但是很透氣的運動短褲。說得好聽一點,是休閒風格,說得難聽一點,是在邋遢的邊緣遊走。

當我推開酒店房門,看見同房的記者小白穿著白襯衫、西裝褲在邊敷著面膜,邊用手提電腦工作時,瞬間就感受到了我們兩人在著裝、精神上的差距。

而我們身上的差距,遠遠不止這一點。


北上廣房租猛漲,這一屆年輕人已經沒資格哭窮了


第一天,我幾乎整天都穿梭在酒店附近的大街小巷,嘗著當地的美食,逛著當地的景點,玩得不亦樂乎;小白卻選擇了留在酒店,查了一整天的資料,記了一整天的筆記,一心一意地為發佈會做著準備。

第二天,發佈會正式開始。原本作為實習生的我們,被安排的工作只是拍幾張現場的照片,錄幾段演講者的語音,再把主辦方派發的資料交給帶我們的老師,就算完成任務了。

沒想到小白卻在提問環節,一馬當先地拿到了麥克風,連續提問了主辦方好幾個問題。在主辦方耍太極的過程中,還穩穩地接住了話題,又把原來的問題拋給了他們,控場能力完全不輸於有幾年工作經驗的記者。

第三天,小白依然是8點準時起床,吃完早餐回來,又繼續坐在寫字檯上忙碌。而我,正在旁邊的大床上呼呼大睡。

等到我們一起打車去飛機場,我終於忍不住問小白,這幾天到底在忙些什麼。


“第一天是查一下主辦方的公司發展史,登錄官網看看他們最近推出的新產品,試著找出一些能夠提問的地方。第二天發佈會的時候,聽到他們剛好談論到新推出的xx,剛好就是我昨天找到的切入點。至於今天,我已經把錄音整理成文字,待會在飛機上面就可以寫初稿了!”

“你們老師給你們佈置那麼多任務的嗎?我們這邊都只是需要拍照跟錄音呢。”

“我們老師佈置的也是這樣,只是我自己想做多一點而已。畢竟都不知道能不能過實習期,當然要在最短的時間裡學習到更多的東西。”

聊著聊著,我才知道,原來小白四年前就開始堅持每天早上6點起床,並且還每天專門抽出1個小時健身,2個小時閱讀。

為了這次的實習,她還特意跑去買了很多OL風格的衣服,讓自己看起來更專業,還向閨蜜學習瞭如何化妝,每天都給自己化個淡妝,增加點精神。

平時,她還主動把自己的私人時間投入到工作裡面,放棄了很多跟朋友相聚的時光,甚至因此失去了一些朋友。

時隔半年,我們再一次相遇,小白的見識水平及專業程度明顯已經遠高於我,甚至可以說是我的數倍。

目前,小白已經拿到了國外公司的offer,即將搬去國外,開啟嶄新的生活。


越自律,認知能力和執行能力就越強。


人和人的差距,就是這樣逐漸拉開的。

04

努力未必是件“大事情”

但一定是場“持久戰”


以前,我一直以為那些在某個領域獲得了成功的人,一定是因為他們做了一些絕大多數人做不到的、分分鐘驚天動地的事情。

可是事實卻告訴我,成功未必要靠大事。

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颳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

這樣,他才在《大衛·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可見,能力也需要靠時間養成的。


北上廣房租猛漲,這一屆年輕人已經沒資格哭窮了


正如之前在網絡上看到的一句話:

“任何領域其實都沒有那麼多高手,每前進一步你都會甩下一大批人。”

比如在一個行業中,能做到60分的人很多,能做到70分的人則相對60分的人少了一點,去到80分的話,開始稍微突出,再加把勁,做到90分,那就已經是行業裡面獨當一面的人才了。

大多數的行業,入門很簡單,做到極致很艱難。

而我們在“簡單”與“極致”中處於什麼距離,就是我們的競爭力。

有些時候,不是我們能力不足,而是我們太急於求成,在一個行業混了1年沒什麼成績,就頭也不回地跳槽。

有些時候,不是我們方向不對,而是我們太容易放棄,才定了一個小目標,都沒跑幾步,就宣告了棄權。

我們總是嘴上說著“自律萬歲”,卻始終對自己下不了狠手。


說好要背單詞的,背了2個月還是停在abandon;

說好要去健身的,辦了一年的卡,卻連續4個月都沒去一次;

說好要學畫畫的,顏料買了一大堆,一有空就捧著手機追劇;

......

每分每秒,都有人被舒適感打敗。

而在這個停不下來的時代,停留在舒適區越久,只會越危險。

我們大部分人都沒有超群的智商,永遠的好運,關鍵時刻的貴人相助,所以我們只能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尋找機會。

拼個三、四月,和拼個三、四年,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拼不到這種程度的人,沒資格哭窮。

像那句話所說:


“25歲之後,越往後走你越會發現,年輕時特別在意的很多優勢,比如智商,口才,長相,學歷等,越來越讓位於一些更重要的東西,比如自律,耐心,持久的付出。”

努力這件事,一定要是永遠的“現在進行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