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隨著2015年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將STEM教育理念作為國策,舉國力推,STEM教育就成為一種面向未來的先進教育理念,從美國蔓延到全球。

STEM代表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數學(Mathematics)。STEM教育就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多學科融合的綜合教育。

如今,奧巴馬口中的“STEM”教育已經變成了“STEAM”教育,其中字母“A”就代表了藝術,它包含了音樂、美術、建築、設計等。我們最為熟悉的一個把藝術融入科技的例子就是喬布斯設計的蘋果系列產品。可見藝術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

那麼,在對孩子進行藝術教育的時候,我們到底在教育什麼呢?

哲學家柏拉圖曾為家長輔助孩子做人生規劃提出一個建議:“孩子在幼年時,應該側重美育,原則是‘單純’。這個時期,要使孩子明白‘正確的信念’,慢慢再探討知識……”

國內對藝術教育越來越重視,它不重技法,而是重孩子藝術修養的錘鍊——孩子如何使用藝術這一工具發現自我、表達自我。


藝術教育,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英國教育部有這樣一個說法:他們培養孩子的標準是,要有優異的學術成績,出色的體力技能,傑出的藝術修養,還有良好的公民意識。

這裡的“藝術修養”可不是學生畫得多好,這不是他們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運用美術這一工具發現自我、表達自我,這才是他們想要傳承給孩子的樂趣。藝術在這裡,不是一項獨立於孩子課業學習、日常生活的“技能訓練”,而是讓孩子更好地學習、更好地生活的工具。


藝術教育,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學通了藝術,就擁有了兩大武器

美國油畫老師Michael Jacks有一個訓練方法很有趣:他會給每個學生髮一粒葡萄乾,要求大家含在嘴裡,可是誰都不許嚥下去,一直含到下課。一節課大概有兩個小時,誰不小心嚥下去了,就要被請出教室,所以大家都非常小心地含著這粒葡萄乾。

學生們一開始都很納悶,但當他們含到了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二十分鐘的時候,他們就會發現,一粒小小的葡萄乾,味道的層次比最高級的紅酒或者茶更豐富,剛入口時甘甘的,然後有一點甜味,這點甜味再慢慢滲透出來,直到整個口腔甜如蜜……

如果把這種過程拿來觀察、體會、發現日常生活中別的小東西、小物件,觀察力便會大大提高,哪怕是一些別人熟視無睹的東西,也能從中窺見美好。

真正懂藝術的孩子,能和全世界交流。

以設計而言,它的詞彙就是點、線、面、色彩、灰階、肌理,它的語法就是和諧、對比、平衡、動感、重點、比例、簡化,當這些元素有機地、有邏輯地結合到一起,一條信息、一種情感便傳遞了出來。由此,哪怕一個美國學生也能感受到中國對聯精妙的對稱、對仗、相似、相反、平仄、押韻。孩子們的眼界,因為接觸藝術,大大拓寬。


藝術教育,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藝術教育的常見誤區與建議

幸運的是,藝術教育在中國正在慢慢成為主流,但是仍有一些常見的誤區,基於此,我們有一些小建議:

其一,不要誇孩子“你畫得真像”。

這種鼓勵會讓孩子壓力山大,下次再畫,為了得到大人的鼓勵,就會拼命往“像”上去靠,反而不能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思想。

不如以詢問代替誇獎,聆聽孩子藝術創造背後的故事,問他們,“為什麼要這樣畫?你在表達什麼?”並與他們分享你品讀之後的情緒和感受。

其二,不重孩子思想的培訓班,再好也不報。

不少老師衡量孩子的標準就是“畫得整齊”、“畫得像”,不是說這個不重要,但只強調技法層面,則與我們培養孩子藝術修養的初衷大相徑庭。

不如把“鼓勵孩子表達自我”作為考察的一個依據,我們要相信,當孩子被鼓勵去表達,他們就會更有表達的慾望,更有創作的興趣,技法自然會更加嫻熟。


藝術教育,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其三,為孩子創造表現自我的機會。

中國老師看重基本功,一些技藝不等個十年八年,都覺得孩子難登大雅之堂,但美國老師喜歡“趕鴨子上架”,在文藝學習上,學習和演出幾乎同步進行,讓孩子們通過練習、彩排和實際表演的方式來學習,所以,在美國,大部分人的文藝素養都還不錯。不妨中美結合,給孩子創造更多公開展示的機會,收穫最及時的反饋。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藝術啟蒙老師

美學大師蔣勳曾說過這麼一個故事:

當時,他受邀給一個公司的員工上課,這些員工多從名校畢業,平均年齡三十幾歲,工作很辛苦,幾乎沒有一個人能在晚上十一點之前回家,其中有一個人,八年了都沒有休假。

講完課時,這個人舉手提問,說“我女兒現在五歲了,您認為我應該去送她學美術麼?”蔣勳是這麼回答的:“你可不可以不要關心要學什麼,趕緊回家抱抱你的女兒!”

這個答案讓我至今印象深刻,因為它點明瞭藝術教育乃至一切教育的本質——讓孩子收穫其後的生活的哲學,而顯然,一個只關心孩子學什麼技藝,卻疏於陪伴引導的父母,是不能給孩子真正的教育的。


藝術教育,教給孩子們的到底是什麼?

藝術教育,應該是一個七彩的通道,為人父母,我們陪伴孩子穿越其間,最終抵達孩子內在最通透、最快樂的那片豐饒之地,讓他們願意傾聽自己的內心,懂得探索自己的本質,珍惜生活的美,也表達他們對生活的認知。

學習並不是追求一個標準的答案,而是更深沉的意義。

來源:中國藝術教育網

(侵權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