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喜馬拉雅:一場美學探險》

普拉特帕提亞·帕爾博士等著

芝加哥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年出版

譯/張睿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76 度母立像

印度喜馬偕爾邦或查謨及克什米爾地區

10世紀

黃銅嵌銀

H.26.8cm.

私人收藏

身材纖細的度母,以三折扭姿優雅的站立在火焰狀橢圓形背光形成的光暈當中,下承方型高臺底座。度母身穿極具克什米爾民族風格的罩衫,衣服的尖角垂至腰腹間。底座旁邊的女性捐贈人,也穿著類似的民族服飾。度母頭冠頂端的化佛是五方佛中的不空成就佛。有一點比較奇怪,此種形式的度母是財富的施予者,所持法器中卻沒有象徵財富的。她右下方的手施與願印,和之相對應的左手則握著自底座蜿蜒而上的、長長的蓮花莖。左上手持有一本書,右上手持念珠。因此從法器看,重點強調的似乎是智慧而非財富。捐贈者的名字——Ujalaknata,出現在底座簡短的銘文中。捐贈人身軀後折仰望著女神,左手持花環,右手施象徵智慧的手印(chinmudra),其姿態彷彿正向女神解釋著什麼。

本次展覽中的圖錄74(見下圖)的杜爾迦像與此尊度母像風格更相近,同樣是雙目圓睜的女神像。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參閱)圖錄74 女神杜爾迦像

這兩尊反映出藝術家同樣的偏好:身材高大,姿態優雅,軀幹偏短,稜角分明,腰窄,臀部輪廓分明,雙腿細長,這樣的造像偏好,我們常在印度喜馬偕爾邦(Himachal Pradesh)的人物造像中見到,而在Utpala王朝時期(8-11世紀)的克什米爾卻比較少見。拉達克的阿爾奇女神畫像也延續了這種特殊類型的形象,身穿著類似的柔軟的服裝。銘文使用梵文而非藏文,也證明此像與印度有一定的淵源。銘文字體接近於迪達女王在位時(980-1002)的銅造像銘文,但在整體造像風格上兩者卻是迥然不同的。【1】


註釋:

1、見帕爾博士1975a,第51號;同時參閱勒納1984作品第28號,一件風格相近的木雕作品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77 女神卡莉忿怒相化身

印度喜馬偕爾邦或查謨及克什米爾地區

10世紀 黃銅彩繪

H.15cm

私人收藏

這件漂亮精緻的小雕像,描繪了Bhairavi女神的最簡單形式,它是與溼婆忿怒相化身怖畏(Bhairava)相對應的女性形象。然而,在此像中,只有女神的面容稍微透露了她忿怒的本質,除此之外,她就是一個非常迷人的女性形象。

嘴部咬牙切齒的狀態、緊蹙的眉頭、翕張的鼻翼、怒瞪的雙目、曾被染成紅色的火焰狀豎發以及五骷髏冠構成了她兇猛的外表。她以瑜伽的姿勢坐著,雙腿在腳踝處鬆弛地交叉,右手舉至胸前託著一個顱碗(kapala),胸部豐滿突出,身材健碩,卻並沒有常見的窄腰豐臀。相反,卻按照圖像學上的要求,為Bhairavi塑造了一個凸起的鼓腹。像溼婆一樣,也有一條蛇似聖帶般纏繞著她,且額間也有第三隻眼睛。左手可能抓著一根手杖,就象我們在圖錄82(見下圖)中看到的那樣,理論上,她應與拉克希米有關聯。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參閱)圖錄82 女神拉克希米像(局部)

我們並不知道這件小而有力的作品的創作者是誰,但顯然他有一個不出錯的設計理念。他在顱碗的刻畫上反覆使用彎曲和旋轉的形狀,刻畫極富表現力的雙手和手指,以及對稱而又捲曲飛揚的飄帶,這些細節創造了一個高度靈動的構圖。相比之下,背光和頭光的設計都非常簡潔,以使觀察者的眼睛保持聚焦於充滿活力的人物形象上。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經典分享】帕爾博士的美學探險24:克什米爾早期忿怒相尊神

78 降三世明王像

印度喜馬偕爾邦或查謨及克什米爾地區

10世紀

黃銅

H.32cm

私人收藏

眾所周知,降三世明王是至高無上金剛薩埵(見圖錄30)的神秘的忿怒相表現形式。在金剛界曼荼羅的九會中,第九會降三世三昧耶會,主尊即為金剛薩埵,第八會是降三世羯磨會。在無畏笈多大師(譯者注:Abhayakaragupta,音譯阿巴雅卡拉古達,印度佛教理論大師,活躍於11晚-12世紀早期)的著作《究竟瑜伽鬘》中,降三世明王的身份特徵,在殊勝金剛神的曼荼羅中得以進一步確認。本次展覽的這件作品,在圖像學上,與任何已發表的文章中的相關描述都不完全相符。作品中的圖像信息,更象是《成就法》和《究竟瑜伽鬘》(印度無畏笈多大師的兩部著作)中所描述的形象的結合體。

從本質上講,這件充滿活力的人物雕像更符合殊勝金剛神(Vajrahumkara)的特徵描述,而不是《成就法》中描述的降三世明王的形象。他有三個而非四個頭,有六臂而非八臂,其中兩臂在胸前交叉施“金剛哞迦羅”印,這在兩個神祗的形象中是共同特徵。除左展英勇站姿外的其他形象特徵,均與兩部著作(指《成就法》與《究竟瑜伽鬘》)中描述的降三世明王形象不符。雕像中,主尊身體右側兩隻手分持寶劍與法輪,左側兩手分持蓮花與一朵類似鳶尾的三瓣花【1】,可能代表佛三寶。寶劍,可以說是文殊菩薩的主要法器(見圖錄91),就象寂靜相的密集文殊金剛同樣手施殊勝三界印一樣。此外,佛教造像中文殊菩薩也常與金剛薩埵在一起,常被用來表達愛慾,就象印度教中的愛慾之神伽摩一樣(Kamadeva, 見圖錄70)。有趣的是,伽摩的主要法器是弓和箭,這一特徵又與《成就法》中描述的降三世明王的形象一致。事實上,根據文中描述,降三世明王正面的臉孔應該是krodhasringaram,譯為“多情的憤怒”或“憤怒的激情。”因此,在某種層面上,降三世明王是金剛薩埵與文殊菩薩的集合體。

也許這件作品最不尋常的特徵,就是矩形蓮座上沿處,正朝相反方向奔跑的兩個動物形象了。神靈右腳邊的一隻是一頭公牛,另一頭似是貓,也可能是母獅。這兩隻動物分別代表溼婆和杜爾迦,據說他們在《成就法》中曾被降三世明王擊敗【2】。明王的左腳踏在溼婆的頭上,右腳踏置在杜爾迦的胸前。藝術家不僅顛倒了他們的立場,而且用動物坐騎指代真正的神,故意避免了公開的宗派紛爭【3】。

我們在拉薩布達拉宮的另一幅神像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圖像元素上隱晦的變更。這可能表明當時的政治環境,不利於公然展示反溼婆派情緒的作品【4】。據此,這件作品創造的地點,可能指向克什米爾或印度喜馬偕爾邦的昌巴,在十世紀時這兩個地區,是被溼婆派掌控的。在造像比例、外貌特徵和地域特徵方面與此件作品風格最接近的,應是在溼婆派位於昌巴高裡尚卡寺發現的溼婆雕像,該寺遺存有大約1000座相關的宗教雕像作品【5】。此像的外觀形式,要比高裡尚卡寺的雕像更為簡潔不繁瑣,但細節處理之處卻同樣精緻巧妙。頭冠設計相似,雙腿間圍腰布的褶皺,雖然略有不同,卻顯示出創造者類似的嗜好與創意。其他的細節,如火焰狀背光,帶有箭頭圖案設計的法輪,以及披掛垂至腿間的長花環,顯然都是喜馬拉雅西部造像的特徵,而活潑的獅子更易讓人聯想到喜馬偕爾邦藝術作品中的動物造型,而非克什米爾的。


註釋:

1、這朵花,我們在布達拉宮的一件藏品中也可以見到,且更加清晰,詳見馮施羅德2001年作品,卷一,第200頁圖62。施羅德先生也提出,那尊也有可能是軍荼利明王,當然這可能性很小,他還判定該像出自古格王朝。如果是古格出品,也一定是以本次展出這件作模,因為那一件並未能完全捕捉此像的精妙細節。

2、巴特查里亞1958年,第184頁

3、見馮施羅德2001年,卷一,圖99D,出自印度東部,描繪降三世明王征服溼婆與葛莉的造像

4、同上,圖62

5、帕爾博士1975a. 第85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