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文 陆九奇


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文学意味是一个值得努力的方向

我在标题中用了“文学意味”的概念,原本写的是“文学功底”或“文学底蕴”,但我想这对青少年来说似乎不很现实,只有极少的标杆学生可以做到。但对大多数而言,能让自己的作文有点“文学意味”已经不错,是更切实的。

毕竟,文学意味通过有意识的几个方法,是可以很快实现的。

有人说,想要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作文时多来点形容词就好,可以用华丽的辞藻征服读者;也有人说,作文时多用点排比就好,可以增强行文的气势。

其实,这样说都是很片面的。

以华丽的辞藻征服读者,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现如今的作文语言更追求质朴无华,凡是堆砌辞藻的文章,都不能算是好文章,这是语文教育者的共识;而后者以常见的排比来完成结构上的堆砌,更容易陷入装腔作势,反而显得底气不足。

我们的作文,想要增强文学色彩、彰显文学底蕴,除了长年写作累积而成的“语言功底”之外,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快速实现这一点的。这里给出的是四种常见而实用的方法,在写作时有所加强,是可以快速实现这种转变的。

把明喻变成暗喻,并围绕“喻体”进一步延伸


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暗喻较之明喻,可以体现丰富的文学意味

比喻,作为修辞格中的老大哥,是大家最为熟悉的。自从在语文课中演练以来,大部分同学都能轻松地掌握。但问题是,学生写作时对比喻停留在“明喻”的层次上,显得非常简单,比如:北京,好像祖国的心脏一样。这是一个典型的明喻句子,有本体“北京”、有喻体心脏,有连接词“好像”。

但这样写稍显简单,随着写作经验的丰富,我建议大家把一些明喻变成暗喻,并围绕喻体去进一步发挥。

这一招看似简单,不就是把好像、像等表示明喻的词进行替换,换成“是”之类的吗?比如,北京好像祖国的心脏,改成“北京是祖国的心脏”,这样做就能体现文学意味了吗?如果改成“北京——祖国的心脏”,似乎是更好一点的。这样做可以将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从那么直接的关系(文字表达上的直接),变成一种需要需要读者去稍作思考才行,这种“隔”所造成的效果,就可以加深文本的文学性。

如果作者的经验更丰富一点,则会围绕着喻体进一步展开,比如我们随便写上几句,以说明这个意见:

北京——祖国的心脏。我似乎听到了你澎湃的律动,一股股力量冲向四方,去滋养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一寸土地……


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北京——祖国的心脏

这里的思路在于:当我们把一个主体(案例中的北京)比作了一个喻体(心脏)时,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次上,文章的内容难以拓展的。在有拓展必要的时候,沿着喻体的方向发散思考,将喻体的作用进一步展示,如案例中将“心脏”这个喻体做进一步的延伸去写,写出了心脏的价值和意义。自然,写的是喻体(心脏)的价值,其实凸显的本体(北京)的意义。

在作文时,能将某些抽象词汇写成暗喻的句子,是最能体现比喻的动人色彩的,还能展示丰富的文学意味。比如:

Ⅰ.挫折是人生路途上的纸老虎,它张牙舞爪地出现在你的生命中,考验的不过是你的胆识和勇气。

Ⅱ.时间是一把无情刻刀,改变了我们的青春容颜。

在学生作文中,常常出现对一些抽象概念的书写,如上面例子中的“挫折”“时间”等,都是比较抽象的概念,当你把它们进行暗喻时,可以更形象化地体现出你对这些概念的认识,而且生动。

给读者以暗示。

有话直接说是好的,体现出人的一种直率性格。但在文学意味浓厚的作品、文章当中,出于策略的需要,有些话是不会明说的,是需要暗示给读者的。这样做,可以让作品的内涵更丰富。


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变色龙》是契诃夫的一篇奇文

实际上,越是高明的作家,越是喜欢使用暗示。他不会把竹筒倒豆子一样,都叙述给你,他只是“文学地看世界、文学地写东西”,用到一定程度,给读者的感觉常常是朦胧的、不甚清晰的,需要读者在字里行间去领会才行。

暗示在诗歌和小说是最常见的。根本地说,暗示是在叙事文学或诗歌中最常见。表达观点的文章如议论文,怎么暗示?不需要暗示的。

比如在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开篇,作者说:

巡警奥楚蔑洛夫穿着崭新的大衣制服,手提一个小包袱,穿行在集市的广场上,他身后亦步亦趋地跟着一个长着红褐色头发的警士……

在这里作者写出的“崭新的大衣制服”,并非一个简单的外部刻画,而是对读者的一种暗示,暗示出这个叫做“奥楚蔑洛夫”的家伙在内心有点志得意满。有意思的是,文中是多次出现对大衣的描写的,如:

(1)……耶尔德林,帮我把大衣脱掉……热的不行了。

(2)耶尔德林老弟,给我穿上大衣吧……

(3)我回头再来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威胁他道,一面把大衣裹裹紧,持续取道集市广场,穿行而去。(谢周译《变色龙》,天津人民出版社《伟大的短篇小说们》)

其实,读者可以从这件大衣上,接收到作者的诸多暗示,但都是关于大衣的拥有者奥楚蔑洛夫的心理变化的。作者没有必要明说,而是采用高超的技巧,以暗示来完成的。

更多的暗示如通过环境来暗示,通过某个特定的物件来暗示——可能就是象征的由来。

采用象征手段——一种特殊的暗示

我个人认为象征也是暗示的一种,但发展成了一种更具体的文学手法。


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典型的象征手法

象征的本质是“以物示意”,通过对物件、物品、景致等做刻画、做叙述,以导向一种抽象的主题要义,用它来代表一种象征义。以前我在文章中列举的象征例子还印象深刻,这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那句诗词: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作者写的是青山、是夕阳,都是极为具体的东西(景致),但所导向的主题可不是赞美它们的,而是以它们为象征,向读者传递一种亘古未变的人生意识、一种内在的规律性。这就是永恒的自然存续,青山巍然不动,象征一种永恒;夕阳象征时光流转的过程,给人以进入暮年的人生况味。

我们作为学生,怎么使用象征手法呢?

要抓住象征的核心要点:以物示意,用一个具体的物件,来体现抽象的思想、精神等内涵。所以,在文章写作时,去找到这个物件,比如“门”,当年高考作文中似乎出现过这一话题。“门”可以象征一种封闭的隔阂,可以象征一种自由开合的灵活,可以象征打开心门才能认识世界,等等。总之,要找到一个具体的物件,才能赋予它以一定的象征含义。

刻画梦境,以虚映实。

梦是对现实人生的反映。“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但在文章中写梦,可能是两种情况——


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刻画梦境,以虚映实

一种是描摹真的梦境,我昨天做了一个梦,后来还记得,真实地记录这个梦。这种情况其实也是“现实主义”的叙事,并未摆脱现实,只是将现实移入到了真实梦境当中。——这是以真实的“梦”展开的叙述。

另一种是“造梦”——是以作者虚构的梦来完成写作,比如穿越到特定的环境中。在写作时又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情节化完整的梦境;一种是“自说自话”的梦境。前者有梦的框架去展示作者要说的情节、故事;后者则主观地去写梦中的模糊印象,以一种自说自话的方式来体现,这样写的好处在于:作者的自由度很高。当然,“造梦”而自由写作,也难以将情节和自说自话完全分开,两者常常是融合在一块的。


著名作家巴金有一篇文章,写的是对鲁迅先生的怀想,叫做《秋夜》,作者是刻意营造了一个和鲁迅会面的场景,以“梦”来组织全文的。我们看一看其中的几个小段落:

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一下。我刚翻到《野草》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

…… ……

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

在这里,巴金是以造梦来完成全文结构的,并将梦境中鲁迅先生和“我”的一番对话,我的感想等写出了出来。通过营造梦境完成了全文。

总之,在中学生写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学习一些文学化的手法,让自己的文章有一些文学的意味,我想是可以做到的。上述手法,稍加训练,是可以很快学会的。


让作文体现文学意味的4个好方法,一个比一个高级

去看作者的书 点击 了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