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1682-1756),字秋嶽,號新羅山人、兩峰,白沙道人、布衣生等。福建上杭人。華喦出生比較低微,二十三歲到杭州用功讀書、學畫,結交了很多詩友,如徐逢吉、吳允嘉、厲鶚、金志章等。三十六歲北上至北京,境遇不佳,失意而歸。在杭州過著比較困苦的生活。四十七歲前後與蔣妍成婚,生有一子,不久即夭亡,結婚八年後妻子病故。六十六歲時,繼室蔣媛病故。華喦迫於生計往返於杭州和揚州之間近三十年,七十一歲自揚州返杭州後,至七十五歲去世,不再離開杭州。華喦在揚州居於員果堂之淵雅堂,在員家教書作畫,並常受到員家的資助。華喦在揚州交往的朋友不多,比較密切的是金農。華喦在揚州除了教授員家子女外,另有一位學生張四教,張四教曾作《新羅山人像》(現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上有其題跋。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圖冊》之一

雍正初,餘杭華秋嶽先生來揚州,先君一見如舊相識。教甫六歲固未望見先生顏色也,後侍先君客遊將十載。歸而ト居郡域之北、則先生主員果堂先生家。員氏餘世成而比鄰者,於是肅衣冠,拜先生於淵雅堂中。先生忻然日:“瓠谷翁與我為莫逆交,其子與我子皆長成,又同時列於庠序,兩家世好其弗替乎。”繼見教詠,籬門一詩,中有句雲:晚日懸漁網,秋風絡豆花。”顧謂教:“子詩富畫情,何不作畫?吾生平無門弟子,蓋畫意不畫形,匪不欲授人,無可授也。”教寫短幅獻之。先生日:“異哉!子於六法有宿悟焉,其勉為之。雖然畫藝也,藝成則賤,必先有以立乎,其貴者乃賤之而不得,是在讀書以博其識,己以端其品吾之畫法,如是而已。”教謹識之不敢忘,然終未執贄先生之門、先生亦不屑以畫中末事一一指示也。自此日或一再至,先生皆不餘厭。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圖冊》之二

華喦並沒有留下繪畫方面的專論,其畫大多題以詩句。張四教此則題跋可知華喦對於畫的一些認識。其一,“蓋畫意不畫形,匪不欲授人,無可授也”。“畫意不畫形”是華喦對於畫的基本認識和根本把握點,不以物之形為追求的目標,形是意中之形,凡物之形必有特定的意相隨,畫之意必借相應的筆墨之形來體現和表達,而這樣的畫是無法在技術層面來把握的、因而不易傳授。其二,“雖然畫藝也,藝成則賤,必先有以立乎,其貴者乃賤之而不得,是在讀書以博其識,己以端其品,吾之畫法,如是而已”。此則強調畫外學識修養和個人品德的重要性,實際上這所關涉的,是“意”的高低及其境界。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圖冊》之三

對於華喦的繪畫特徵,我們有必要通過具體作品的分析來認識和理解。華品於花鳥、山水、人物均所擅長,這大概與他以畫為生有著密切的關係,可以應付有不同需求的求畫者。而其突出的成就則在花鳥方面,於花鳥則又花卉、草蟲、鳥獸、鱗介皆擅。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圖冊》之四

現藏中國美術館的《紅白芍藥圖》,自識:“鶯粉分奩豔有光,天工巧制殿春陽。霞繒襞積雲千疊,寶蠡冰脂蜜半香。並:蒂嘗當階盤綬帶,金苞向日剖珠囊。詩人莫詠揚州紫,便與花王可頡頏。辛安初夏,坐研幽書舍點筆,新羅山人品。”又識:“粉痕微帶一些紅,吐納幽香薄霧中。正似深閨好女子自然閒雅對春風。”此圖作於雍正九年(1731),時華喦五十歲。這幅沒骨花卉,由兩簇顏色不同的芍藥花組成,花朵隨枝葉起伏,極盡姿態,如浴於陣陣春風之中,顯得高貴而嬌柔。畫中詩句與畫面形象很吻合,“正似深閨好女子自然閒雅對春風”之喻極為貼切。畫中物象枝、葉、花皆合於自然之理,其基本表現方法,明顯受到惲壽平的影響,唯略加誇張賦予其姿態而生情趣,因此與他人之沒骨寫生不同。此“態”和“趣”兩字是華喦的個人特色所在。華喦自謂“畫意不畫形”,此“意”字與之相配即“意態”和“意趣”,將所繪之物賦予生命同時,也賦予了精神意蘊。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紅白芍藥圖》

華喦對花卉的表現,更多用寫意的方法,現藏上海博物館的《花鳥草蟲冊》第八頁“菊花”,枝葉以寫意法,用筆直接寫出,略勾葉脈。對於花的處理則用了兩種方法,其一以意筆勾寫繪出花瓣,未加設色以示為白色;其對處於更為重要位置的花朵,以毛筆薩紅色勾寫花形外又以紅色粗染花瓣。整體上是屬於小寫意的畫法。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高松雙鶴圖》

同一冊中還有“水仙山石”。自描水仙自宋以來都是文人表現的重要題材,在惲壽平的傳世作品以此為題材的畫作也有多幅。華喦此頁水仙仍以線描來表現,然而在保持水仙生理結構的基礎上有很大的主觀發揮,勾寫花瓣輕鬆靈動,花朵不論正側側、初綻或滿開,皆備足情態,而長葉之弧形,於婀娜中見増拔,向不同方向順次伸展,若舞者之長袖,兩株一簇在整體上若一群仙子之舞。花簇後面石塊以略粗的淡墨筆觸勾寫而成,與前者之線描形成對比。石塊以整體的寫意形象展現,其形亦富婉轉之態與前面的花簇相協調。華喦的筆下並不拘於單一的表現方法,往往多種手法同時運用,相諧無礙。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冊》之五

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松石清陰圖》卷,在五米多長的畫幅中以松枝和松針為主體,間以山石,意筆寫出。卷末自題五絕一首:“虛閣敞寒軒,寂居聊自詠。悠悠抱雲心,秉此松石性。”現藏故宮博物院的《蘭石圖》卷,則以極為寫意的筆觸畫出坡石間的簇簇叢蘭,末有墨竹數竿。這兩卷以松和蘭為題材的水墨畫卷是文人畫家經常採用的表現形式,華喦在《松石清陰圖》末的題詩充分表達了其中的寓意。在這兩捲上我們看到的是華喦水墨寫意的風格,異於上面幾例。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冊》之六

華喦擅長繪鳥獸。現藏上海博物館《荷花鴛鴦圖》,繪有鴛鴦一對,較為工細,自題:“鴛鴦懷春,芙蓉照影。如此佳情,如此佳景。新羅山人擬宋人法,時年七十有三。”其中佔位置較多的是荷花、荷葉,雖然自題為“擬宋人法”,然而這種畫法和構圖與唐莢的作品相類似,明顯是受到類似作品影響的。現藏南京博物院《桃花鴛鴦圖》,也繪鴛鴦一對,略微寫意,自題:“春水初生漲碧池,臨流何以散相思。含情慾問鴛鴦鳥,漫對桃花題此詩。”兩幅畫上的鴛鴦,前幅棲於坡上,雌作睡姿,雄站在其側,作望姿。後幅雄戲於水中,雌蹲於其側坡石上下望。畫中鴛鴦皆有類於人之情趣。而畫家以荷花和桃花分別創設了活動的美麗情景,以寓人間的美好生活。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冊》之七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花鳥冊》中的一開,繪兩隻鳥雛棲於結青果的弱枝上,在風的吹動下,努力保持自己的穩定,且舞且鳴,其態其趣,令人生情。同冊中的另一幅則以略為寫意的手法,表現了嬌小而矯健的母鳥銜食,飛向窩中餵食小鳥的情景,以頌天下之母愛。同冊中還有一開繪海棠小鳥,此幅畫面物象集中,題語中“一點春心欲搖盪”自然是指海棠花,“海棠初放鳥來時”則點出花枝上的鳥,而鳥來乃為枝頭之蟲。花枝靜為鳥、蟲為動,鳥蹲於枝上,側身凝視蟲,而蟲則全然不覺。畫幅中的空白若有春之氣息瀰漫。畫面極具真實感,情趣盎然。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花鳥草蟲冊》之八

華喦也擅於將禽鳥與花草樹石組合為畫幅較大的作品。現藏上海博物館的《翠羽和鳴圖》,以山石置於畫幅下部,使其足以承擔古柏、花鳥的力量。古柏蒼勁,有纏於其上的紅色凌宵相點綴,主幹之左右,各有一隻大鳥,上下舞動相應和。下面兩隻小鳥簇於月季花細枝之上,枝受重而彎成弧形,下面還有一隻小鳥在石上向上呼叫。石旁略有小竹相襯。整幅畫面,清朗明靜而生機盎然,處處顯情顯趣,在於雅俗之間。華喦的這種處理法對於海上畫派的花鳥創作有著巨大的影響。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蘭石圖》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雜畫冊》之十題為:“腥羽獵寒溪,攪亂一潭玉”,描繪的是魚鷹捕魚的情景,是其“畫意不畫形”的代表作。上有魚鷹兩隻浮於水面上,以墨筆擦寫出鳥之形,寫意傳神。尤為令人叫絕的是下面三鳥逐一魚的景象。因為水中之景不可能親眼所能盡見,須通過想象而作。魚之形態較為具體和完備,三隻鳥則以寫意手法表現,其形的不確定性恰恰可以表現運動與速度。儘管鳥只是意思而已,但並不給人以虛假的感覺,這是華喦的獨到之處。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荷花鴛鴦圖》

現藏南京博物院的《花鳥三條》之三《雙鴨圖》,是華喦所繪禽鳥的代表作。此幅與上一幅有共同之處,上幅是兩隻魚鷹在水面,三隻魚鷹在水中,而此幅則佔次要地位的只鴨子在水面,佔主要位置的一隻頭、胸、腹部在水中,足、尾在水面。此作在物象的表現上比上一幅具體細緻得多,但是他並沒有停留在形狀的真實刻畫上,仍然以輕鬆寫意的筆調傳寫他心中的意象,這種意象是對物象在運動瞬間的整體把握,所以是一種情態。華喦對於所表現的物象基於長期的觀察,將心中物象鮮活的生命之態通過筆墨展現出來。這種方法是中國畫寫意的本質所在,旨在傳神而不拘於形之細節的完善。畫家賦予這種鮮活的形象以情,則為情態,賦予不同物象之間以相應的關係則成趣,如此便成就了他獨特的風格傾向。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桃花鴛鴦圖》

現藏故宮博物院的《禽兔秋豔圖》也是華喦的代表作品,畫面分成上下兩部分,上面是據於花朵散佈的細樹枝上的鷹,下面是盛開的海棠花和其下的野兔。畫面中海棠花的面積最大寧靜而熱烈。海棠下的兔子神態極為緊張,而樹枝上的鷹則著勢以對。在這美好的春色中歳種動物間的緊張關係。畫家通過外形、姿勢準確地表現了兩個動物的即時情態,但是並未完全按照它們的真實生理結構來造,在形態上有較大的誇張,這種誇張是他心裡認為的真實。我們無法按照這種形狀找到相應準確類屬的鷹或兔,但並不妨礙我們對畫中鷹和兔的確認。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禽兔秋豔圖》

華喦的畫沒有強調追求惲壽平要求的“筆墨之外”的“高情逸興”,但他的筆墨也是“虛靈”的,他以虛靈的筆墨,追求物象現實的情態和意趣。惲壽平有較強的超越世俗的文人情懷,而華喦的表現是與世俗生活相關聯的更多美好理想。兩人都重視花鳥生機的呈現,但因為不同的出發點,使得表現的結果不同,形成了各自的風格。惲壽平的“高簡”追求,表現了對於物象即時的把握和即時的超越,華喦的“寫意”,是對於心中之美的營造和呈現,表現為對物象把握的內心轉換。一般人難以完成對惲壽平的超越,最後只能追求形之真,而華喦轉換的結果能使人迷戀,故學華喦者,往往迷戀其紙上的形象,而不知從物致之真上去追求,導致對其可見形象的概念化把握,這在海上畫派的畫家群中很明顯,成為一種脫離現實之真的形式把握。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山鵲愛梅圖》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梅竹春音圖》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疏樹歸禽圖》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觀泉圖》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高枝好鳥圖》


讀一讀   一顆痴心寄硯耕——華喦

華喦《牡丹竹石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