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張雨舒 :明德敦仁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2019年8月22日,陝西著名作家袁銀波先生告知我,說要見一位老師,去取份雜誌刊名。因為當時我們正籌辦《長安文化》雜誌,我也是特約編輯。我便打電話給攝影師馬宇田先生,一起趕往袁老師工作室。

我們坐著馬宇田的車出發了,同行的還有杜軍娥女士。路上,我問袁老師說:“我們去見哪位老師呢?”袁老師說:我們去見屈應超老師,你長期在國外可能不清楚,屈老師是一位很有名的書法家,《華商報》報頭就是由他題寫的。我長長地:“哦”了一聲。想了想,和馬宇田商量了一下,找了一處報亭,買了一份當天的華商報。我們想這樣去見屈老師更有意義。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到了屈老師家,客廳裡坐著他的夫人以及一位朋友。我們簡單打了招呼。屈老師直接把我們引進他的書房。一個大大的案几加一個書櫃就把屋子填滿了。他見了我們沒有什麼表情,這點其實和袁老師很像,他們都屬於那種表面看似很冷淡,其實人都是很善良,相處起來很真誠的。開始,我以為屈老師和袁老師並不熟悉,原來他們兩個差不多近五十年的老朋友了。這恰恰應了一句話:君子之交淡如水。君子之間因心懷坦蕩,所以無須存有戒備之心。不用講究太多禮節及客套語,不用太過謙卑。可以輕鬆自然,心境如水一樣清澈透明。對他們二人來說,這樣的關係似乎才更長久,更穩固。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因為袁老師給屈老師提前打了電話,他已將刊名題好。隨後取出他給雜誌題寫的名稱,我們捧著屈老師題寫的《長安文化》刊名和他一起合影,氣氛十分融洽。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屈老師隨後招呼我們坐下,問袁老師有關雜誌的事情。馬宇田小聲對我說:“他岳父是葉濃老先生”。我說:“哦,葉老我知道”。葉濃原名張茂林,陝西高陵人。曾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書法家協會理事,陝西作家協會名譽理事,陝西詩詞學會顧問,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顧問,中國老年書畫院名譽院長,陝西善之緣書畫院名譽院長,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記得2018年6月6日,我受邀主持西部文化藝術研究院的開幕儀式,葉濃老先生拄著柺杖參與了整個活動。當天他一直笑臉迎人,狀態很好。沒想到了2019年1月4日,享年95歲的葉濃老先生卻突然駕鶴西去了,令人無比惋惜。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這時,我突然想起買的《華商報》,就拿出報紙,請屈應超老師合了影。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合影後,我們稍事休息就和屈老師告別了。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2019年9月21日,《長安文化》掛牌儀式,我主持儀式並且邀請了屈應超老師做嘉賓。

屈老師上臺後發言:“我的老朋友袁銀波讓我題《長安文化》刊名,我題了;他讓我給《長安文化》發送作品,我發了;讓我來開會,我把別的事推了,人也來了。我今天來的目的,一是想會會朋友,二是想長長見識,但我更多的,是衝著長安文化而來的。我認為,長安文化它是個大文化而不是小文化,它既是陝西文化,也是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銀波他們還要辦《長安文化》刊物,這是個大事情,不是小事情。《長安文化》應是文化之刊,藝術之刊,史料之刊”。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這場活動持續時間長,人多地方小,但屈老師一直堅持到最後,等照完大合影才離去。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第二天,我受關中書院黨委書記馬偉先生邀請,參加了詩酒墨香—禧福祥·第二屆吟酒詩詞書法名家作品展。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出席開幕式的嘉賓有原陝西省常務副省長、陝西省慈善協會終身名譽會長徐山林,原陝西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陝西省慈善協會會長劉維隆,原陝西省委秘書長、省于右任書法學會會長王改民,西安市書法家協會主席石瑞芳,西鳳酒15年6年陳釀品牌創意策劃人、陝西禧福祥集團王延安董事長,西安碑林博物館副館長李樹清、香港曉風學社主席梁誠威及陝西省教育書法研究會會長馬西平,陝西省教育書法研究會名譽會長陳雲龍、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副會長王綱等名家。活動在西安亮寶樓舉行。馬偉一見到我就說,早知道你來,我就不主持了,換你來主持。我說男主持我可當不了,我們哈哈大笑。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在活動中,我又遇到屈老師,因為他是這次藝術活動的顧問,我便同屈老師在他的作品前留影紀念。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轉眼《長安文化》首刊出版,我和雜誌社的攝影記者馬宇田帶著雜誌去拜訪屈老師。其實我們不單單是送雜誌,更是想和屈老師聊聊。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要知道,《華商報》曾是陝西甚至是西北地區發行量最大,閱讀量最廣的報紙。《華商報》前身是1941年4月8日由進步新聞工作者在香港始創,同時得到中國共產黨的積極支持。當時是晚報,稱《華商報》晚刊,對開四版鉛印。主要宣傳對象是海外僑胞。領導人範長江,督印人兼總經理鄧文田。至1941年12月12日停刊。

新的《華商報》創刊於1995年元月,1997年7月改版。由於新的辦報思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規律,報紙發行量由改版前的不足2萬份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60餘萬份。其超常規、跳躍式的發展速度被業內人士稱為“報業發展史上的奇蹟”。

《華商報》在發行渠道上實行自辦發行、上門徵訂、投遞到戶的方式。發行隊伍(黃馬甲)當時有1800人左右,他們採用“上門徵訂、投遞到戶”的送報方式,使《華商報》成為本地的強勢媒體。

黃馬甲堅持以"黃馬甲方便千萬家"的宗旨,在送報的同時,相繼開展了免費送書上門、送票到家(各種門票、機票)、代售各種日用品、回收舊報、送奶到戶等一系列投送業務,使黃馬甲成為三秦大地上一道風景線。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當時很多陝西人的清晨到夜晚都是黃馬甲們陪伴的。那時滿街都是報刊亭,在一堆雜誌報紙中,最醒目的當然就是《華商報》了。而給這一重要媒體題寫報頭的人,就是我們眼前這位風輕雲淡的長者。

這次拜訪,家中只有屈老師愛人和他兩個人,我們仍然被屈老師請進他的書房。屈老師給我們倒水拿水果吃,我們也把雜誌拿給他看,他看到後很高興。轉身去了其他房間,給我取了一副書法作品,所寫為“明德敦仁”。說是要贈與我,並且說出這幅書法作品的含義,令我很感動。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他說:“明德敦仁,我認為是文化人、藝術人的終極目的”。

明德,意為光明之德。詞語出自《大學》首句: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明德《尚書.鹹有一德》中指一德,又稱天德、乾德、大德、俊德、正德、元德、上德,在於弘揚一心,弘揚精一之德、專一之德、惟一之德、純一之德。只有精一、專一、純一,學業和工作事業才能日新月異的進步發展、創新。

敦仁:仁厚。語本《易·繫辭上》:“安土敦乎仁,故能愛。”韓康伯 注:“安土敦仁者,萬物之情也。物順其情,則仁功贍矣。”《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諸葛 敦仁,則天活物”。

簡單地說敦,意為誠懇、厚道。

仁,有友情,有感情,表示德重。意為同情,友愛,仁義。

我收下了這珍貴的禮物,把它認真收存,且今以此為題,寫下了這篇文章。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經過交談,我對屈老師有了更詳細的瞭解。屈應超,生於1945年的7月15日(農曆)。他有一個姐姐、一個妹妹和一個弟弟。12歲之前他都生活在藍田縣孟村鎮。

孟村鎮東靠終南山東段的簣山,依偎在終南的懷抱,南臨湯浴河與岱峪河匯入滻河順原西南向北轉入渭河,北依輞川灞河,三面環水。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西部,處於白鹿原上,古名“長壽山”、“霸上”,為中更新世紀時期流水和風等自然力經過幾百萬年長期作用下沉澱形成的土狀堆積形黃土臺原,原面平坦完整。歷史悠久,人文遠古,實為一文化大原、歷史名原。據史料記載,“周平王東遷,有白鹿遊於原上,人們以為祥瑞,是以得名焉”。

也可能是這個原因,陳忠實先生當年經常和屈老師走動,感情很好,遇到一些事情兩人也會互相商量。《白鹿原》中的許多人和事,也都是在藍田周邊發生的。另外兩人也有一個相似之處就是屈老師也是煙不離手。2016年4月29日7點40,中國當代著名作家陳忠實因病在西安西京醫院逝世,享年73歲。失去如此好友,屈應超先生驚聞噩耗,傷痛不已,2016年6月29日,記下如下文字:昨日思念老友忠實,寫詩幾首並擇一而書。今天各界為忠實送行,特將其發至圈內,再寄哀思………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鹿原月夜

清風明月白鹿原,

鯨魚溝畔吼亂彈;

聲聲唱的陳文公,

一字一句淚潸然!

2019年4月29日他又回憶起和陳老師在一起的時光:數年前,忠實先生與我和韓起先生(原省作協副主席)、陳雲龍先生(現省教育書法研究會會長)及一些青年友人,到東郊一家小餐館聚餐,這是餐後的合影。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撫今追昔,令人感慨,故口占俚句,再寄哀思-----

不怨大地恨蒼天,

招我陳公去作仙;

神仙何如生民好?

忠實永駐白鹿原!

當天是陳忠實請客,屈老師說,忠實請客,多在麵館,燃面一碗,白酒幾杯,如是而已。他還記起有一年的一天,他在石油學院門口散步碰見陳忠實。我問他,你咋不回家?他唉了一聲說:忙,沒空兒。我開玩笑說,莫不是想娶另一房?他笑著說,咱哪能捨得人家擀的那碗麵嘛!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藍田縣孟村鎮人傑地靈人才輩出。在南北朝時期的智勝法師就是白鹿原孟村鎮人,他自幼聰慧過人,譽為神童,24歲從揚州乘船經海路赴印度求法,遍遊印度及爛陀寺等,併到鹿野苑學習大乘諸論及講經說法,名聞西域佛國;唐代中葉著名的畫家韓幹也是白鹿原人,他特別擅長畫馬,官至大廟寺丞;明末闖王李自成麾下大將劉宗敏便是白鹿原大王村人,他參加起義十餘年,馳騁疆場,有勇有謀,屢建奇功,被封“權將軍”、“汝侯”,為17世紀中葉舊中國大地上叱吒風雲的一位英雄人物。還有現代為民除害、護送汪峰、令白匪聞風喪膽的原海軍劉司令員趙啟民;德高望重,對家鄉懷有濃濃深情,原陝西省省長的趙伯平,也是藍田人特別是白鹿原上孟村鎮人的傑出代表。

同為出生在藍田孟村鎮的屈應超老師告訴我,他6歲之前是沒見過鋼筆的,也沒機會練習書法。這個我們也能想到,畢竟那還是在1950年左右,藍田的老百姓,雖說生活清貧,但是每到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對新的一年即將到來,還是充滿了憧憬和喜悅之情的,貼對聯,不管富貴貧賤,是必須的。那時候,農村人買東西,有的依靠小貨郎,有的就要到縣城裡去趕集。比如紅紙,因為過年需要貼春聯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又稱“春貼”、“門對”、“對聯”、“桃符”,是過年時所貼的紅色喜慶元素“年紅”中一個種類。它以對仗工整、簡潔精巧的文字描繪美好形象,抒發美好願望,是中國特有的文學形式,也是中華人民過年的重要習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後漸漸發展為春聯,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辟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世界紀錄協會收錄的世界最早的春聯是:“三陽始布,四序初開。”這副春聯記載在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敦煌遺書(卷號為斯坦因0610)上,該遺書記錄十二副在歲日、立春日所寫的春聯。該聯為排列序位中的第一副,撰聯人為唐人劉丘子,作於開元十一年(723年),較後蜀主孟昶的題聯早240年)。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相傳,唐太宗生病,聽見門外鬼魅呼號,徹夜不得安寧。於是他讓這兩位將軍手持武器立於門旁鎮守,第二天夜裡就再也沒有鬼魅搔擾了。其後,唐太宗讓人把這兩位將軍的形象畫下來貼在門上,這一習俗開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寫對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詩中寫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戶戶掛桃符的盛況。同時,隨著門神的出現和用象徵喜氣吉祥的紅紙來書寫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負的驅邪避災的使命逐漸轉移給門神,而桃符的內容則演化成用來表達人們祈求來年福運降臨和五穀豐登的美好心願。

“春聯”一詞的出現,則是在明代初年。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當上皇帝之後,喜歡排場熱鬧,也喜歡大戶人家每到除夕貼的桃符,所以朱元璋定都南京後的第一個春節,就專門下了一道聖旨:“公卿世家,門前需加春聯一副,朕自親觀。”而且他自己也寫過很多春聯,比如給開國大將徐達寫的一副春聯就非常經典:

上聯:破虜平蠻功貫古今第一人

下聯:出將入相才兼文武世無雙

這副對聯,霸氣十足,頗具帝王風采。

至此,春聯就慢慢普及開來。

地處藍田縣坡原地帶的孟村鄉屈家坡頭村,村子不大,識字的也沒多少,能寫字的就只有那幾位了,每到過年時節,村裡人就會拿著早就買好的紅紙虔誠的上門求字,這幾位會寫字的先生,就會在自家的院落,擺好桌子,磨好墨,端端正正的書寫著各家的對子,從早到晚,不管再累,旁邊的叫好聲不斷,先生就越發寫的認真。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真是寫得一筆好字啊”,一戶莊院傳出叫好聲,寫字的這位先生大約二十八、九歲,皮膚是莊稼人特有的棗紅色,規整的站在那裡運筆題字,穿著列寧服。這人就是村裡小學教書先生王學海。

在這些圍觀叫好的人群中,有一個男孩站在大大的八仙桌旁,點著腳尖,小手扒著桌邊,認真的看著先生妙筆生花,彷彿要把先生寫的一筆一劃都記在心裡一樣,隨後,他跑出人群,回到家中,看到從省城回來的爸爸,用手抱著爸爸的腿說,我要讀書,我要寫字。這個小男孩就是6歲的屈應超。1950年之前,只有有錢人家裡,才能讀的起私塾,所以在村子裡教書的這些先生,家境都還是很好的。到了1950年之後,有些村莊,就會有一些祠堂,會讓大家免費去讀書,村裡人會把這些祠堂小學稱為“讀洋書”。屈應超的祖祖輩輩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戶人家,到了屈父這代,雖然沒有讀過書,但是憑著勤勞肯幹,節衣縮食,終於在西安的東門裡做起了生意。生意雖沒有那麼紅火,但比起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親們來說,還是要寬裕許多。兒子這番求叫,屈父也是非常高興,他說,只要你好好的學,哪怕再苦再窮,爸也把你送到學堂去。過了年,屈父就把屈應超送到了村裡的學校,成為了王學海的學生, 這個學校其實就是村子廢棄的破廟。學生雖然不多,但是大家深知求學機會不易,如果不好好學習,不僅辜負了老師,也愧對家長。所以,屈應超白天在學校認真聽講,晚上回家刻苦學習。他的母親就會點著煤油燈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在燈下紡線織布。他就依偎著母親讀著課文或者寫字複習。晚上躺在被窩裡,聽著外面的蛐蛐叫聲,手指也在肚皮上默寫生字......

王學海老師雖然年輕,但是文化高,人品好。在當時,鉛筆、鋼筆都十分罕見,王老師雖說衣服口袋上彆著鋼筆,但是很少會去使用。他鼓勵同學們使用毛筆寫作業。自己改教案、閱作業也都是毛筆,而且都是小楷。每到自習課時,他就會把同學們叫到廟前的空地上,讓大家站成一排,然後蹲在地上,用小石塊或者樹枝在地上背寫課文,看誰寫的好,寫得快。屈應超在王老師的教導下,每天主動寫幾頁正楷,交給王老師批改。王老師也很喜歡他的刻苦和自覺,經常對他說:“你要好好學習不要浪費時間,要多學,多看,多想,這樣你就會進步”。屈應超牢記老師教誨,每天回家,在院子裡、牆壁上、地上、桌子上寫寫畫畫,連幹活也不忘記寫字。王老師雖然沒有當面誇獎過他,但是背地裡跟鄉親們說,別看這小孩不愛說話,但是勤奮好學,將來就數他最有出息。

在屈應超11歲的時候,他的母親突然病逝了。屈應超和年幼的兄弟姐妹們就像遭了驚天霹靂一樣,哭著喊著要媽媽,村子裡的鄉親們也是唏噓不已,都說,可憐的娃,沒了孃親,以後日子可不好過啊。屈應超也像霜打了一般,幹什麼都提不起精神,字也不寫了,上課也不去了。屈父見孩子們都這樣了,還是帶在身邊放心。於是,領著去他們孃的墳頭,磕了三個響頭,就這樣幾個孩子跟隨父親依依不捨地離開了生他們養他們的故鄉藍田縣孟村鄉屈家坡頭村。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來到西安,幾個兄弟姐妹隨父親住在中山門附近的一間草房裡,並很快在昌仁裡小學插了班。說到昌仁裡小學,就不得不提東嶽廟。它就在東門裡西北側,離城牆不足50米的地方,高大雄偉的“東嶽廟”,而它的歷史竟然可以追溯到北宋。在西安東門內昌仁裡的東嶽廟,始建於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是西安城裡供奉東嶽泰山大帝及諸神的道教場所,為東嶽大帝在關中地區的總祠。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關於東嶽廟的來歷,《咸寧長安兩縣續志》上有這樣的記載:北宋徽宗政和年間,陝西關中久旱無雨,道士於淨中邀集百姓,在東嶽廟一帶設立道場祈雨成功,連下及時雨,當年秋糧豐收。道士遂募化錢物,於政和六年在當地修大殿一座,祭祀神靈,後因奉祀東嶽泰山神,故改稱“東嶽廟”。及至元代,廟宇被毀,明清兩代曾多次修葺、擴建。明弘治年(1488~1505年)、萬曆十年(1582年)秦王曾翻修大殿,增建石牌坊,上書“岱嶽尊崇”四字。清代東嶽廟被圈入“滿城”之內,及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擴充修葺,原廟有華表、山門、會堂、牌坊、牌坊和三教宮。

1911年,辛亥革命中東嶽廟毀於兵火。僅剩下三個大殿、偏殿、少量石碑及三五名道士。1917年,廟內道士李道真、谷天貴、焦元芳等人,以“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解除愚昧,弘揚道德”為本,在廟內創辦私塾“道德班”,進行義務掃盲與道德教學。1931年,改名為“道德小學”,1937年改製為完全小學。至1942年時,該校成為有30餘名教師、20個班級、學生逾千人的學校。

從建校開始,該校校長一直由東嶽廟道士擔任。1949年5月,西安解放後,谷天貴道長年事已高,校董事會遂推舉焦元芳道長的徒弟童楊清繼任校長。1952年10月,政府撥款對東嶽廟古建築群進行了一次修葺,並將“道德小學”改為公辦小學,派李春茂任校長,校名改為“西安市東大街第二小學”。1953年又改名為“昌仁裡小學”,至1954年西安市文教局將該校劃給剛成立的新城區政府文教局管理。

1956年,東嶽廟被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定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道士與師生共處一院的情景一直延續至1966年,在那段時期,學生放學後,道士從事宗教活動。每逢東嶽廟會,學校放假,遊人如織,成為這裡的奇特一景。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根據參考資料來看,當時的昌仁裡小學可是馬路縱橫,車水馬龍,煞是繁華,但由於是從鄉下來的孩子,同學之間會有排擠嘲諷他的現象,每當這個時候,屈應超就格外思念鄉下的學校,老師、同學們,尤其是思念自己故去的母親。但是他轉念一想,對他們最好的回饋方式不就是好好學習,為父親爭口氣麼。想到這裡,他除了每天寫完作業,還堅持用毛筆練正楷字。剛好在此時,學校高年級開設書法課,這使得已經習字四五年的屈應超,一下在學校名聲大噪。學校牆報上貼的都是他的大字。師生們都推薦他為大隊宣傳委員,各個班級紛紛邀請他寫板報,辦學習角。從此以後,同學們爭先和他做朋友。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自從母親去世之後,屈應超也知道父親為了這個家有多不容易,所以一放學就幫著父親擦桌掃地,照顧生意,想讓父親多休息會。父親看在眼裡,寬慰不已,對屈應超說,你每天上學回來也挺辛苦,爸爸這裡活不多,你沒事就去外面轉轉,長長見識,這對你學習寫字都有好處。也是,西安城商鋪林立,門樓牌匾眾多,讓屈應超大開眼界,他經常會在一些店鋪門前,看著名家題字欣賞揣摩。

有一天,屈應超轉到解放路遊藝市場裡,說到西安的遊藝市場也非常有意思,有一位名叫小英的網友這樣回憶:在五,六十年代,吃玩在西安,首選地是有“北京天橋”之稱的遊藝市場(後稱民樂園)。那裡河南人多,是漢,回民聚匯地。

遊藝市場位於解放路南段,路西。南起西一路,北至西新街。遊藝市場(下稱市場)有正街,一街,二街,三街東西走向的四條小巷。另有一條南北走向的小巷將它們連在一起,它的北出口在西新街上。這裡座落著西安清真東寺。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市場南端是解放電影院。影院兩層。進影院後,牆兩側掛的是當年電影明星照。男有趙丹,孫道臨…個個英姿倜儻,美女照有秦怡,王曉棠...個個天仙一般。緊鄰影院的是珍珠泉浴池。內分男女部。浴池很大,洗澡人多,泡澡跟下餃子一樣。年終歲末,小孩子們才能跟著大人來泡澡,算是帶年味的享受。

早晨:油茶,豆沬,丸子湯,糊辣湯,油饃頭(小油條)擠佔了正街。一街口,有家賣燒餅夾饊子的,燒餅綿軟,饊子酥脆,現在想一想都叫人流口水哩!

走街串巷是推車賣甑糕,挑擔賣鏡糕的。甑糕鍋大,三尺開外,赤豆,大米,大棗層層碼放,悶制而成;鏡糕籠小,盈寸之間,米粉,青紅絲小籠蒸熟,圓餅狀,叉一竹籤,是一種甜品。

電影院對面是間天津豆漿鋪,前店後坊。那豆漿在闇火中要慢慢熬製幾個小時才開賣,豆味醇香,漿汁掛碗,配上現炸制的金燦燦油條,那可是國人公認的絕配!

中午時分:市場里人頭攢動,水洩不通。爐火呼呼呼,炒瓢叮噹響。河南炒餅,陝西葫蘆頭,天津小籠包,山西刀削麵,天下名小吃,競相叫賣。正街口,有位麻子,戴伊斯蘭小帽,架口大鍋,賣羊肉湯。羊肉酥爛,湯汁濃白。上面撒上綠綠的香菜,滴上紅紅的辣子油,配上燒餅,真是美味。二街口處,有‘老萬興'飯荘,地道杭幫菜。近鄰“百花香甜食店”。當時與東大街‘老中華'齊名。裡面經營的乾果醪糟,八寶稀飯,油炸元宵,各式甜點,格外香甜。到了六十年代,吃甜食也要收糧票了。一兩糧票,三個元宵。現在買元宵,一斤三十個,就是這個來頭。

正街內有說書棚四、五座。相聲,曲藝,評書都是專場。分午場和晚場。相聲有雙口,單口和數來寶。曲藝有河南墜子,京韻大鼓,山東快書。鼓一敲,板一響,嗓一亮,滿堂喝彩。

評書棚裡,說書人一桌,一扇,一警木。說到緊要處,吼聲如雷,大有爆棚之勢;細微處,攝人心魂,聽眾屏聲靜氣;關鍵處,警木一拍,且聽下回分解,使人慾罷不能。

中間休息時,提籃賣瓜子,五香花生米的;挎小木箱賣大前門,黃金葉菸捲的小販們穿行在茶座中間。

到了晚上,華燈初上。解放路從市場正街街口到三街口金家燒雞處,各種夜宵,一字排開。推車子賣烤紅苕,黃燜雞,滷花乾的;挑擔賣雞絲餛飩,酸湯水餃的;敲梆子賣滷肉的;吆喝著賣:‘天上龍肉,地上驢肉,好吃不貴錢錢肉'的。小販們的電石燈賊亮賊亮。改革開放後的東新街夜市,便是這裡夜市的延續。

商鋪昏暗的燈下,聚集著拋竹圈,扣碗,紙格戳彩,筷子扎圈,擺相棋殘局各種雜耍小把戲。江湖小把戲都是唬人的。街頭相棋殘局水深著呢,你就是高段位棋手也休想贏他,那棋局均出之‘和'棋譜。

夏秋之際,總有一盲人琴師,在二街口拉二胡賣藝。曲子委婉動聽,猶如阿炳的“二泉映月'。夜深了,琴師撫弦左手指上下一滑:″三輪車!三輪車!'音調清晰明亮。像新年音樂會交響樂“拉德斯基進行曲”指揮,樂隊,與聽眾互動一樣,孩子們跟著曲調高喊:“三輪車!三輪車!”。

曲終人散,琴師坐車遠去……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最近一首民謠《說書人》這麼唱到:

路邊的茶樓 人影錯落

街上傳來 兩三聲吆喝

人前搖扇 醒木拍桌

各位看官 你細聽分說

這江山風雨 歲月山河

刀光劍影 美了多少世間傳說

且看他口若懸河 衣上有風塵

卻原來是一位江湖說書人

那天山女子 獨守枯城

也只是為了曾經的那一個人

那崑崙痴兒 一情難分

誰曾想這一去再不相逢

這江山風雨 歲月山河

俠骨柔腸 醉了多少此間看客

本就是浮萍遊子漂泊本無根

萍水相逢浪跡天涯君莫問

那江山如畫 各走一程

也苦盡了人間的多少蒼生

那美女多嬌 愛看英雄

道盡了江湖的血雨腥風

城中樓閣 幾經風霜

天涯遊子 一夢黃粱

神鬼誌異 荒唐一場

談笑一段 半生疏狂

江山易老嘛 幾度斑駁

痴兒俠女 奈何情多

酒劍隨馬 他鄉異客

白衣不見 桃花如昨

在坐的看官 莫想太多

書中故事 是世間蹉跎

各人心中 它自有評說

聽完這段 一笑而過

城中樓閣 幾經風霜

天涯遊子 一夢黃粱

神鬼誌異 荒唐一場

談笑一段 半生疏狂

這江山風雨 歲月山河

人世苦短 又有幾人看破

大夢一場也只是戲中你我

欲知後事如何 且聽我下回分說

屈應超一下就被說書人吸引住了。評書,也叫評詞,流行於華北、東北、西北一帶。在江南則稱為評話。它歷史悠久,早在春秋時代就有人說書。它是我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口頭文學。戰國時,諸子百家遊說諸侯,經常旁徵博引,用故事做比喻,後來形成許多膾炙人口的成語,象“怒髮衝冠”、“刻舟求劍”、“濫竽充數”等,實際上這就是早期的評書。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許多渠道的資料證明,評書雖然是口頭講說的表演形式,但其藝人來源卻多為“唱曲”的轉行。評書的特點:1.故事性強。2.篇幅一般較長。3.人物眾多、情節複雜,但結構單純,眉目清楚。4.語言豐富,表演細緻,人物性格鮮明突出,細節描寫較多。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當時說書的種類大致有三大類:

袍帶書多以名將賢相為主人公,描寫他們反抗昏君、抗擊外族侵略和保家衛國的英勇行為。有《列國》、漢朝有《西漢演義》(又名《楚漢傳奇》)《東漢演義》(又名《劉秀傳》)《三國演義》。五代十國時期有《馬潛龍走國》《陳隋演義》隋唐時期有《隋唐演義》(陳蔭榮版為《興唐傳》)《說唐後傳》《羅通掃北》《薛家將》等。北宋有《楊家將》《呼家將》《曹家將》。南宋有《岳飛傳》,描寫精忠大帥岳飛英勇抗擊金兵入侵的故事。

短打書多以劍俠與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鋤強扶弱、懲惡揚善和濟世救人的英勇行為。宋代有施耐庵的《水滸傳》,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單田芳的《白眉大俠》《水滸外傳》,明代書有《海公大紅袍全傳》《海公小紅袍全傳》;清代書有《彭公案》(又名《龍虎東西巡》)《施公案》(又名《五女七貞》)《永慶昇平全傳》《劉公案》《於公案》等書。民國時期,評書大家張青山又根據《水滸傳》中“孫二孃贈僧袍”一段,編演了《梁山軼事》,建國後又重新出版,改名為《水滸拾遺》。張傑鑫的《三俠劍》,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又名《童林傳》)。

神怪書多以記敘神異鬼怪的故事傳奇為主體內容,最具影響力的神怪評書當為明朝中期的《西遊記》《封神演義》與清代的《聊齋志異》《濟公傳》四部。東周列國時有《六部春秋》,分別為《左傳春秋》(又名《臨潼鬥寶》)《吳越春秋》《英烈春秋》(又名《無鹽娘娘》)《銀盒春秋》(又名《孫龐鬥智》,評書名家田連元表演過《孫龐演義》一書,並整理出版)《走馬春秋》(又名《樂毅伐齊》)《鋒劍春秋》(又名《萬仙陣》)。後三部書以孫臏的傳奇故事為主,受《封神榜》的影響很大,書中的妖怪擺陣,請神破陣,都與《封神榜》中的誅仙陣、十絕陣等相似,書中人物也有很多在《六部春秋》中出場。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我們可想而知,在那個年代這些題材豐富的評書對當時的屈應超的吸引有多大,可是聽一段書是要花2分錢的,為了給父親省錢,他就會在驚堂木起拍前混進去,某天聽到那些引人入勝的情節,連語調也是勾人心魄的時候,收費的將聽到入迷的屈應超堵個正著,這時候,突然有一個慈眉善目的長者從旁邊給了收費的兩枚硬幣。屈應超抬頭一看,這人是個熟面孔,自己幫著照看父親生意的時候,和這位田師傅有過幾面之緣。這位年愈六旬的田師傅是專做舊書古畫生意,他注意屈應超已經很久了,他發現這個孩子聽書時候那種專注和入迷是他很欣賞的。他安慰屈應超說,聽書不過是兩分錢,以後你想聽我替你出,但是有個條件就是你要學柳,我來教你。聽說能學柳還能聽書,屈應超喜悅不已。於是跟隨田師傅到了尚儉路三義裡的家中。田師傅把自己多年來的收藏都拿出來給屈應超看,比如翁同龢、何紹基、王鐸、傅山、王文治、劉塘、康有為、于右任等人的真跡,而且還把每幅作品的來歷,內容都介紹給他,聽得屈應超如痴如醉,心裡在想,能碰到這樣的老師真是託了聽書的福。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田師傅問他,你願意拜我為師麼?屈應超說當然願意。屈應超拜師後,田師傅有一天對屈應超說:“我收你為徒,教你學柳(柳公權(778--865),中國唐代書法家。字誠懸。京兆華原(今陝西耀縣)人。曾任翰林院侍書學士、中書舍人、翰林書詔學士、太子太保,封河東郡公。擅楷書,柳公權書法以楷書著稱,與顏真卿齊名,人稱"顏柳",又與歐陽詢、顏真卿、趙孟頫並稱"楷書四大家"。在書法史上具有很大影響。柳公權傳世墨跡有《送梨帖題跋》,碑刻有《金剛經碑》《玄秘塔碑》《神策軍紀聖德碑》《平西郡王李晟碑》《羲陽郡王苻璘碑》《魏公先廟碑》《高元裕碑》《馮宿碑》《蘇夫人墓誌》《李石神道碑》《大唐回元觀鐘樓銘》等),就是想幫你打好基礎,我先教你學寫三個字,飛、鳳、家,別看這三個字簡單,咱們漢字裡面很多筆畫都在裡面,練好基本功,以後你再寫別的字就會容易很多。說完還給屈應超演示一遍,屈應超看著田師傅寫的這三個字,簡直佩服的不行,大聲叫道:寫的太好了。田師傅很高興的跟他說,學柳呢,這三個字是基礎,你好好練習,以後你就知道師傅的用心了。屈應超特別感謝田師傅,因為師傅家裡只有兩個房間,卻有六口人,可還是在狹窄的空間裡給他支了一張寫字的桌子,從此以後,屈應超是上學放學在家去師傅家裡,都是練習著這幾個字。過了幾個月之後,屈應超寫的這幾個字是飄逸灑脫,風筋多力。田師傅看在眼裡喜在心裡,見人就誇自己收到一個好徒弟,而屈應超自打把這三個字練熟後,再寫別的字真的是容易許多。他這個時候才慢慢懂得自己遇到一個多麼好的師傅,肯把自己累積多年的經驗告訴自己,讓自己少走彎路。

時間飛逝,不知不覺中,屈應超也跟著田師傅學了好幾年的時間了,他發現在三義裡還有位蔡師傅,這位蔡師傅是練習魏碑(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盪不安,適應社會意識需要的佛、道之學勃然興盛。佛、道的宣傳方法是以寫經為一大功德。尤其佛學,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學之士,撰寫文章以紀其事。或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巖壁摩崖刻寫,一時間,從漢代風行的立碑時尚,轉向佛學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內雖戰亂不止,造像求長生的心理卻更加熾烈,刻石佛記文字漫山遍谷,不下數千萬。魏碑應運而生。魏碑是我國南北朝時期(公元420-588年)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稱,以北魏為最精,大體可分為碑刻、墓誌、造像題記和摩崖刻石四種。)的,而且蔡師傅當時也教出了幾個書法水平很高的學生,比如:邵夢龍和尹玉榮等。於是,屈應超在一些同伴的鼓勵下,也兼學魏碑,並且領悟出一些魏碑的精髓。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在每天學習和練習書法中,幾年時間又過去了,屈應超以優秀的成績考到了西安四十三中高中部,本來這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可是值得興奮的是,他在這裡遇到了他的第三位恩師——曹伯庸先生。

曹伯庸(1930-2011),陝西禮泉人,早年畢業於西北大學,陝西師大中文系教授,中國著名書法大師之一。從小受到良好教育的薰陶,並以臨摹歐陽詢的作品開始進入書法界,中年時在吸收各家之長的基礎上融會貫通,真正擁有了自己的風格,其作品的藝術境界益爐火純青,其作品多次出版,本人也多次獲得海內外各種榮譽。而且除了書法,曹伯庸教授的繪畫和詩詞也別具一格,頗有水平。那時候,曹老師就職於四十三中,當語文老師。同學們最喜歡上曹老師的課,因為曹老師的板書寫的字形結構是其他老師無法比擬的。雖然是粉筆書寫,但是同學們都不捨得擦掉。與此同時,曹老師也發現了屈應超這個學生,他非常欣賞屈應超的書寫能力。屈應超也很崇敬曹伯庸老師,經常會拿自己的書法作品讓曹老師指點批改。

可是,這樣平靜的日子過了沒多久,文化大革命的到來使師生二人分隔兩地。曹伯庸被隔離審查,屈應超被送到漢中地區西鄉縣板橋公社三合一隊“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雖說兩人無緣見面,但是屈應超一直把這種感恩之情放在心裡。多年後,曹伯庸先生去世,屈應超書寫這樣的文章來紀念他的老師。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先生一生好修為

懷念曹伯庸老師

文\屈應超

在陝西學界、書界乃至考古界,大凡與曹先生交往過的人,都會對他作出這樣的評價——品德剛正,作風質樸,書藝超邁,學識廣博,煦煦然有長者之風,洵洵然多儒者之氣。先生之所以有如此好的口碑,蓋源於其修為也!

先生處世謹慎,治學精嚴。他注重生活中的細節,曾用工整的小楷把自己從初中到大學的日記,一天不拉地記錄下來,裝訂成冊,既留下美好的回憶,又用以示教子女。在市43中任教時,他蝸居在一間約8平方米的陋室裡,書櫃、床頭、桌子上擺滿了新版書、線裝書和發黃的古版本。那些書碼得整整齊齊,為檢閱方便,書中夾滿了白紙條兒,上面密密麻麻地寫滿了存疑或點評語。那時,我曾翻閱過先生的教案,一律的鋼筆或毛筆小楷,躍躍然字字鮮活,森森然整飭有序。我從事教育工作多年,見到的教案不少,像先生那樣精緻的教案至今卻未得一睹。

書法是先生的至愛。生於上世紀30年代的他,自幼與毛筆結緣。上學時,他是學生中的書家。解放後,在中學、大學任教,對書法愛之更甚。他藏有許多古帖、拓片,使當時不少已成名的書家都感到眼紅。80年代前書事不那麼活躍,先生習書,除臨帖外,主要是為學生寫仿影,用毛筆批改作文,再就是上課寫板書,或為友人寫條幅、中堂、楹聯之類。80年代“書法熱”興起,先生久隱而出,書名日隆,求字者絡繹不絕,有時竟到了應接不暇的地步。他一一接待,個個滿足,從不驕人、負人。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先生學識過人,向來低調。論書藝,他是當之無愧的書壇名家;論學識,他於金石、版本、訓詁、古錢幣、古鏡、瓷器、書畫鑑賞等均有涉獵,且造詣非凡。然而,他從不譁眾取寵,也從不屑於在書界、學界撈取一官半職。有人求教,他商討指點;有人奉迎,他擺手制止:“我是個教書的,才疏學淺,還得好好學習哩”。由此,我想到有些人,稍有成就便裝腔作勢,盛氣凌人。與先生相比,實在是可笑而又可悲!

80年代中後期,先生的許多門生走上了領導崗位,不少人想為先生做些事情。先生卻依然是老作派,你派車,我不坐;你送禮,輕者收下,重者奉還。94年,我到西安美術學院任職,先生見了我第一句話就是“好好工作,好好寫字”。他從手提袋裡抽出一卷字遞給我,我展開一看,是先生寫好的四條屏——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霎時,一股暖流湧上心頭,我的眼眶溼潤了。

在美院,寫字的機會多了。一次,有人找我題寫校名,我推薦先生去寫。那人與我找到先生,待先生寫好後便遞上潤筆。先生數了數字說:“才十來個字,免了吧”。那人執意不肯。先生見推辭不過,便從案頭抽出一張四尺橫幅送給了他。

垂暮之年,先生喜歡回憶在中學任教時的事兒。我去看他,免不了談到一些同學的近況。有位同學喜好先生的書法,文革中曾“勒令”他寫字,他執意未從。聽說那位同學現在常搞點收藏,先生笑著說:“他生性爽直,外粗內秀,有機會請他到家坐坐,我欠他的債,總是要還的嘛”……

《道德經》雲:“死而不亡者壽”。人總是要死的,有的人死而即亡;有的人死而不亡,精神永在。先生一生的修為,表明他屬於後者。

文章結尾表明,屈應超已經把老師對書法和做人的精神傳承下來,沒有辜負老師對他的厚愛。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到了鄉下,屈應超白天干著繁重的體力活,晚上還會點著煤油燈,寫日記,練書法或者讀書。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不久之後,他因為給村裡寫標語,辦板報竟然出名了,公社大隊競相請他去辦板報寫標語。他也常常把自己對生活的的感悟寫成小說,散文或者新聞稿件。有不少還發表在報紙上,對讀者產生不小的影響。後來縣裡廣播站調他當編輯,然後縣委調他做通訊幹事,緊接著漢中地委調他任通訊幹事。在漢中,他與評論家肖雲儒、畫家方濟眾、詩人王寅明、作家王蓬、韓起、周競等成了至交。短短四年,他發表了十多萬字的文章。很多朋友見他頗有寫作天賦,叫他放棄書法專心寫作。在這種彷徨時刻,屈應超認識了著名書畫家葉濃先生,並很快成了忘年交!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葉濃先生慈祥地對他說:“寫文章與搞書法,有一個共同的前提是要多讀書。這兩者並不矛盾,寫作有時需要靈感,而書法則不同,他需要勤學苦練。當你有寫作慾望時候,你提筆捻來,沒有感覺的時候你就練習書法,這樣子,讀書寫作練書法不就可以很好的結合起來了麼。而且你練好字,相當於多了一項生存技能,書法對修身養性也有好處”。葉濃的話讓屈應超一下找到了前進的方向。兩個人關係越處越好,最後成為翁婿關係,這在三秦書界,傳為佳話。屈應超也很慶幸自己遇到了人生當中第四位恩師。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到了1973年8月,屈應超以優異成績考入西北大學中文系,一回到西安。他就馬上去看望自己的三位老師,可是王學海,田師傅都不在了,幸虧曹伯庸先生身體健康,見到他也格外開心。 大學畢業屈應超被分到陝西省教育廳工作。不管平時工作有多繁忙,他每天一定留出一定時間來練習書法。有時候連節假日,他在辦公室也練的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回家和吃飯。就在這種情況下,讓他沒想到的是,1984年底,中共陝西省委在全省試行民主推薦副廳局級領導幹部試點工作,省委副書記周雅光、副省長孫達人親自主持了教育廳的領導選舉工作。三十九歲的屈應超,成為陝西省廳級幹部中最年輕的一位。雖然身居副廳長職務,他還是會用晚上或者節假日練習書法。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在省教育廳工作的十年中,他有上千副的作品參展獲獎或者是發表。鄉村工業、陝西教育、西北工商報等數十種報刊刊登了他的多幅作品。而且不少的廠礦學校商家都邀請他題字。80年代後期他擔任全國教育系統書法大賽的評委會主任,九零年西安國際硬筆書法大展賽評委,第二屆全國硬筆書法大賽評委會的主任,艾德杯全國書法大賽組委會的副主任等,成功組織了許多群眾性的書法活動。

在此期間,他從魏碑代表作《張猛龍碑》入手,每天演練,四年時間,終於將柳與魏融為一體,呈現出顏筋柳骨的風采。1994年,一紙調令將屈應超由陝西省教育委員會副主任的崗位上,又推到了西安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的位置上。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在美院工作之餘,屈應超練字的習慣絲毫沒有改變。在這之後三年間,他相繼被陝西省書協、中國書協吸收為會員,被陝西省老年書畫學會西安市書協誠聘為藝術顧問。1995年,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推出其《屈應超書法作品集》後,西安市文聯、市書協等單位還在西安解放路越秀食街召開了“屈應超書法藝術研討會”。會上,劉自核、王愚、邵養德、李正峰、趙熊等數十多位專家、學者,熱情地肯定了他為中國書法藝術的繁榮和發展所做出的努力。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在1996年初的一天,美院辦公室副主任李敏到屈老師辦公室說,美院畢業生石卓立現在在《華商報》當美編,想請您給題寫個報頭,屈應超當場題寫好這個報頭,立刻就被拿走了。隨著《華商報》發行量劇增以及在整個西北的影響力擴大,屈應超所題寫的報頭在社會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此時已是書法名家的屈應超,卻默默地練起了趙孟頫(趙孟頫1254年10月20日-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晶宮道人,一說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南宋晚期至元朝初期官員、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趙孟頫博學多才,能詩善文,通經濟之學,工書法,精繪藝,擅金石,通律呂,解鑑賞,尤其以書法和繪畫的成就最高。在繪畫上,他開創元代新畫風,被稱為“元人冠冕”;趙孟頫亦善篆、隸、真、行、草書,尤以楷、行書著稱於世。其書風遒媚、秀逸,結體嚴整、筆法圓熟,創“趙體”書,與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並稱“楷書四大家”。)書法。他試圖將柳、魏、趙融為一體,形成新的風格,使自己的書法藝術達到一個新境界。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2001年《陝西教育》記者蘭宇採訪屈老師,以下記者為蘭宇。

記者:方塊漢字在世界各國文字中是一種特殊的文字。它的形式和內容極為豐富,這可以從漢字的型制、結構、涵義等多方面看出。漢字寫得俊逸瀟灑、神采獨具,各顯各的風骨、氣韻和個性,我們稱之為書法藝術。屈先生能否從多年研習書法的實踐中,談談學習書法的好處。

屈應超(以下簡稱屈):我從多年的追求和實踐中體會到,學習書法有四大好處:一曰養德。一個書法家或書法愛好者演練書法,常常要接觸一些被人們認可的健康的文字,像哲學格言、經典性的詩詞等,在書寫這些內容的過程中,他的思想就會受到薰陶。比如,寫“積學儲寶”四個字,就會明白世界上最珍貴的東西是學識。再比如,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受這一名言的影響,就會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而不去做有損他人的事情。這些健康、高雅的東西寫得多了,通過潛移默化,個人的道德也會漸漸地高尚起來;二曰益智。不管是誰,學習書法,都需要了解漢字發展史和書法演變史,都需要了解或熟記古代思想家、文學家的一些優秀作品,都需要學習ー些楹聯、詩詞創作的基本知識。這樣,久而久之,就會開闊自己的知識視野,豐富自己的學識。三曰健體。學習書法要求站著寫字,因為站著寫有利於傾周身之力於毫端,有利於擴大目光覆蓋面,完善章法。多年來,為了練好書法,我堅持每天站著寫幾個小時字。寫字時通身運力,手腦並用,既練身--使腿力、腰力、臂力、肘力、腕力、指力協調一致,又練腦--使思維隨著筆鋒行進,努力實現隨機應變,心手合一。多年來,我自感食慾不減,睡眠香甜,身體健康,應該說,多得益於習書;四曰娛情。書法創作,不但要求作者把每一個字寫好,而且要求作品的章法到位,即要處理好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輕與重、濃與淡、枯與溼、斷與連、欹與正等關係。這既是創造美的過程,也是審美的過程。堅持這種過程,能提高人的審美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一個人最大的幸福是成功。一個書法家寫出好作品,得到社會的公認是莫大的欣慰。因此,許多人寄情於書法創作,以書養性,以書娛情。事實上,正是在書法藝術的超追求中,一些人的情趣愈來愈高雅,精神愈來愈高尚,鬥生志愈來愈高昂。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記者:屈先生,從您談到的學習書法的好處中可以看出,學習書法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功具有積極作用。現在,社會上、學校裡辦有不少書法班,很多孩子從小就開始學習書法。您認為,中小學應該怎樣開展書法教育呢?

屈:我認為,中國漢字發展史是一部輝煌史,它始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與其一道同步發展。漢字對中華民族來說,實在太重要了,如果沒有漢字作為載體來記錄中華民族的文明史,那麼,將會給我們瞭解自己的民族帶來很大的困難。當前,中小學強調素質教育,我上面談到的學習書法的好處,已在很大程度上回答了書法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係。中小學校引導學生學習書法,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種好方法。這項工作理應受到重視。中小學生學知識,是從認識、書寫漢字開始的,識字並學會寫字,是他們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們將來步人社會,與他人交際的重要手段。作為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能把漢字寫得工整、流暢、秀麗、厚重或俊逸,這是熱愛祖國、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表現。我主張,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中小學可以開設書法課(從嚴格意義講,可稱為寫字課)或舉辦書法興趣班。引導中小學生學書法,在工具上可以使用硬筆,圓珠筆、鉛筆等。硬筆和毛筆有相通之處,不必一律要求使用毛筆。學生有興趣使用毛筆的,應當給予鼓勵。因為毛筆比硬筆的表現力豐富得多。教中小學生寫字,一定要牢記從楷書入手。教學中,要講筆的入、行、收,講字的間架結構,這對寫好楷書再重要不過了。古人云:行、草不離楷法。楷書是行書和草書的基礎。楷書基礎打好了,可以為以後進入書法藝術實踐奠定基礎。中小學開展書法教育,不是要培養學生人人當書法家,而是要求更多的學生把字(指楷書)寫好。有了寫好字這個基礎,他們當中以後一定有人脫穎而出,成為卓越的書法家。

記者:生活中有句俗語說:字是人的門面。我記得上小學時,有一位老師字寫得漂亮,大家都喜歡接近他,喜歡模仿他的字。就這個話題,我想請您談談教師寫好字對學生的影響。

屈:老師要成為學生的書法榜樣,我們應該提出這樣的要求。老師寫得一手好字,對學生必然產生積極的影響。大家知道,老師的思想、知識、才能,是通過語言、漢字傳授給學生的,書寫在教學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說字是人的門面,對教師更是如此。長期以來,我國中等師範學校一直要求學生---未來的教師寫好三筆字(粉筆字、鋼筆字、毛筆字),這已成為師範教育的優良傳統。我主張,高等師範學校也要對學生進行三筆字的訓練;在職教師在這方面也應繼續努力,精益求精。搞好中小學書法教育,語文教師負有直接責任,教育行政部門、校長和其他學科教師,也應給予足夠的重視。我想,在社會各方面的支持下,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學的書法教育活動一定會蓬勃開展,為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全民族的書寫水平,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做出貢獻。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如今看來,屈應超先生是有遠見卓識的,現在書法課已經走進校園,成為必修課。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袁銀波先生和屈應超先生曾有段對話是這樣的:練書法我主張立足傳統,再求創新。我出身於農家,是個窮苦的農民子弟。正因為如此,我從來沒追求過官,但不小心當了官,甚至當了幾十年官,在做官的過程中,我自信未爭過名,爭過利,爭過錢,爭過地位。現在就要退休了,退休後我將回歸老百姓的行列,吃簡簡單單的飯菜,過普普通通的百姓生活。

衝著應超的心境,我問他:“你知道馬融嗎?”

他說:“馬融是馬援的後裔,字季長,是東漢關中大儒。他官拜郎中,曾任武都太守和南郡太守,被大將軍梁冀所誣免官。他厭惡官場黑暗,辭官故里教書,學生上千,因設帳教學而名,教學地得名絳帳。其高足有盧植、鄭玄等。他著有《三傳異同說》及詩、賦、七言琴歌等20多部。同時,還註釋了《論語》、《離騷》等10多部古籍。”他一口氣說完了馬融的經歷。

我笑著說:“那麼,你是要學馬融了?

應超笑著說:“我欲學馬融,卻不學馬融,他是先當官而後教學,我是先從事教育而後專研書法。退休後,我不會教那麼多學生,而是甘於寂寞,專研書法,唯求精到。這就是我的最大追求。”

最後,應超又說:“不少久居官場的人,認為退休是失意、是失落,我卻不這樣認為。我認為這是放鬆、是解脫。我以後除了寫字還是寫字,除了研究還是研究……,如果10年或20年後,我能有幾卷書法精品集問世,這就是我留給後人的財富。”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曹操《觀滄海》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在屈老師家中,我突然發現一個現象就是,他家牆壁上沒有任何裝飾品。他說,他不在自己辦的雜誌和報紙上發表文章,家裡也不掛自己作品。我問屈老師:“您現在在書法上已經取得了這樣的成就,未來的時間還會有突破嗎?”他答:“我認為還會有突破”。他告訴我,寫好書法需要六大基本要素:要血壓好,因為眩暈會暈筆;視力要好;思維要敏捷;脊椎要好;腰要好;腿力好。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他今年雖然已經75歲了,以上這幾個要素他都具備,在家練書法,有時一站就是六個小時。

從談話間,我最大感受就是,屈老師是深諳《道德經》並運用實踐的,道德經·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能瞭解、認識別人叫做智慧,能認識、瞭解自己才算聰明。能戰勝別人是有力的,能剋制自己的弱點才算剛強。

屈應超先生一直強調的就是人一定要認清自己,找準目標,堅持恆心的做好每件事。縱觀他的人生經歷,也就是這麼走過來的。


《華商報》報頭題寫者著名書法家屈應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