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蕾莎修女1

特蕾莎修女1

尼古拉斯一家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常对地方上的教堂慷慨解囊,而且从不拒绝任何一位需要帮助的人。他的妻子德拉娜法尔更以提供食物和居所给那些流离失所的贫苦人民,在地方上为人称道。他曾经告诉小女儿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说:“女儿啊,在你还没有准备好把食物和别人分享之前,自己也最好别去动它。”

尼古拉斯和德拉娜法尔的第三个孩子在这一年出生了。博杰舒出生的第二天就被带到教区教堂受洗,献给了耶稣的圣心。德拉娜法尔怜爱地抱起这个小女孩对大家说:“如果你们没有意见,那就叫她艾格尼丝·龚霞·博杰舒吧!”她母亲习惯叫她博杰舒,家人都认为这个名字非常贴切。对于艾格尼丝而言,受洗的日子比她的实际生日更重要。这也是在许多档案和记录里,包括护照,她的生日都填写 1910 年 8 月 27 日的原因。

小博杰舒渐渐地长大了。当她和邻居家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时候,她的身上也没有散发出什么任何特别之处。她是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偶尔会有些忧郁。她和城里的其他孩子一样在一所公立学校上学,虽然她的成绩不是最好的,但是她喜欢独立思考问题,做事认真踏实,从不说空话。这些重要的品质在她日后帮助穷人的过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我们从以后的故事也会看到,她毕生都在反对说空话。

小博杰舒的父母非常坚强,即使是赶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混乱时期,他们也会用慈爱让 3 个小孩忘却战争的可怕,使 3 个孩子生活在阳光般的温暖和安宁里。

这种爱就像著名的印度诗人泰戈尔在赞美神的时候所写的一样:“让你的爱像阳光一样的包围着我,同时给予我光辉灿烂的自由。”小博杰舒就是被这样的爱包围着。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生活在这样的爱中。如果我们没有感觉到,那一定是我们感受爱的能力麻木了。

在上学和玩耍之余,小博杰舒还定期和父母去参加教堂的活动。不过,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当地的居民都信奉宗教或清真寺,他们还会把这种活动当成是社交活动的一种重要方式。

小博杰舒和姐姐都特别喜欢唱歌,而且她们也是教堂唱诗班的主要成员。小博杰舒天生嗓音清亮,所以经常担任独唱。每当这时,为她伴奏的钢琴师总是连连地夸奖她:“听啊,这声音多美啊!”无论在任何地方,小博杰舒美妙欢快的歌声总是给大家带去欢乐。因此,即便出去游玩,大家也会提醒小博杰舒带上她的手风琴或曼陀铃。

但是,美妙的音乐并不能代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那时的斯科普里,贫穷无处不在,几乎每天都会有饥饿的穷人上门乞讨。因此,母亲德拉娜法尔经常教

育3 个孩子,任何时候,都要友爱地对待他人。对待上门乞讨的穷人,德拉娜法尔都是倾力相助。而且在施与的时候,她会尽量微笑、和蔼,以免他们脆弱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她知道没有人会喜欢那种被救济的感觉。

为了家计,德拉娜法尔以她精巧的裁缝手艺,当女装裁缝师,挑起了养家的重担。即使自己过得不是很好,她仍然想尽办法对地方上的穷人们伸出援手。这种仁慈无私的精神,在无形之中对她的孩子产生了强大的影响力。即使在博杰舒还十分年幼的时候,她就已经开始伴随着她的母亲去探视那些老病孤苦无依的人;对于这些遭遇较自己更不幸的人,艾格尼斯的态度总是和蔼可亲,从小就显露出一副慈悲悯人的胸怀。

当德拉娜法尔不需要工作或在家照顾孩子们时,她总是将自己的时间花在斯科普里的一所圣心教会里,忙着为前来祷告的团体做准备工作,并为教会安排特别的礼仪活动。每一年,德拉娜法尔全家人都会前往邻近的门的内哥罗向雷特尼斯圣母朝圣,同行的约有数百人。这一年一度的阖家朝圣之行,是博杰舒感到特别兴奋的时刻。

当时,德拉娜法尔常常为她这个体质虚弱又经常咳嗽的小女儿感到忧心。不过,博杰舒没有随母亲出外探访时,她经常埋首书中;尤其和其他同龄孩童不同的是,她很喜欢一个人冥想;在空无一人的教堂里,常可发现她独自跪念祷文。小博杰舒深受她母亲奉献天主的信念所影响,她也相信她母亲的话:为天主工作这个行为本身,已经可以得到足够的回报,不需要获取别人的认同。德拉娜法尔经常告诉孩子说:“你们做善事,不要勉强的做,要像是在岸边丢小石子到大海那么自在才好。”母亲那种伟大和仁慈的精神,在博杰舒的脑海里始终印象深刻。

德拉娜法尔一直耐心地教导她的子女奉献和正直的真意。有一次,一个富有的女子到他们家里订制一件洋装,嘴里一直不停地絮叨某人的坏话。德拉娜法尔立刻打断她,并指着挂在房门上的一块匾牌,匾牌上面写着:在这间屋子里,任何人都不得用言语攻讦别人。这名女子愤怒地拿起自己的东西就走。虽然这家人也许需要这笔生意赚得收入,但德拉娜法尔却对她的孩子们说:“我们没有钱,

日子照样能够过下去,但是我们绝不能和罪恶为伍;就算因此失去再多的钱,我也不能让我的心沾染一丝罪恶。”

德拉娜法尔坚定地信仰天主,辛勤工作,含辛茹苦,尽可能让孩子们吃好穿好,让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她缝纫,刺绣,卖衣服,以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她坚持每天带领全家诵读玫瑰经。“家人若能一起祈祷,家庭将更有凝聚力”,她常这样说。后来,特蕾莎修女常对人们说这句话,这要归功于她的母亲。德拉娜法尔还教导孩子们要把己之所有与需要的人共享,帮助穷人是莫大的快乐,抚恤受苦的人是我们的责任。

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之下,小博杰舒从小就对穷人特别友爱。

她的父亲尼古拉斯是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者。在寂静的深夜,尼古拉斯和他的同志们在客厅开会,小博杰舒则在自己的房间读书。可是无论小博杰舒多么专心读书,父亲和叔伯们激昂的陈词依然会吸引着她的耳朵:“阿尔巴尼亚一定会独立的,我们要为这一天而付出毕生的努力。”因此,这虽然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厚的家庭,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笼罩在浓烈的政治气氛之中。

小博杰舒深深地被她的父亲所感染,她从小就明白,一个人在追求理想时,力量和决心是必不可少的。父亲还经常教导她说:“只要你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就绝不要放弃。”

1914 年 6 月,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大公被塞尔维亚人暗杀,触发了第一次世

界大战。因为政局变乱,尼古拉斯亦受到波及。1918 年,在贝尔格莱德举行的一场阿尔巴尼亚人集会上,尼古拉斯突然重病发作,离开了这个世界。

父亲死时年仅 45 岁,他的突然离去对这个家庭是难以承受的打击,尤其是对他的妻子。后来发现,他的意大利生意伙伴已经将父亲的所有生意和财产据为己有,一家除了所住的房子外一无所有——这也是靠国家法律的保护才得以留下来。从那以后,他们除了仅有的住所之外,一无所有了。那是一段悲惨的时光,对于某些过惯安逸生活的人来说,那简直就是可怕的地狱。

尼古拉斯的去世,对他的全家人而言是个重大的打击。尼古拉斯一直是家中唯一的支柱,他的去世亦使德拉娜法尔和 3 个孩子顿失依靠。可是德拉娜法尔和她的孩子们却从未放弃过希望,更没有忘记爱。每当在最困难的时刻,德拉娜法尔总是对孩子们说:“我们一定要坚强,孩子们,上帝永远会帮助我们的。”之后,德拉娜法尔开了一间小店,以卖衣料、手工织毯和刺绣为生。

德拉娜法尔的小店生意竟一天天好了起来。小博杰舒和她的哥哥姐姐又可以

继续上学了。德拉娜法尔就这样凭借她的坚强维持了这个家,也保住了孩子们的前程。假如因为尼古拉斯的离开而使这个家再也站不起来了,那么,辍学在家的小博杰舒就很难成为后来伟大的特蕾莎姆姆了。这个世界再也不会出现这个善良的天使、穷人的圣母了。哦,我们真应该好好谢谢德拉娜法尔,她是个多么伟大的母亲啊!

在那段艰难的岁月里,小博杰舒经常到田里帮忙做事,她还会种一些田地。田间艰苦的劳动,培养了小博杰舒吃苦耐劳的品质,也培养了她毫不服输的个性,这使她在以后的传教工作中有足够的信心和力量面对所有的困难。

尼古拉斯在世时,整个家充满了政治氛围。而现在,在德拉娜法尔的努力下,整个家笼罩在宗教的气氛之中。过去家里的话总是围绕在阿尔巴尼亚的独立,现在则被虔诚的祈祷和美好的善行所取代。

有一天,德拉娜法尔在街上遇见了一位得重病的女人。让德拉娜法尔感到悲哀的是,她的家人都抛弃了她,她变得无家可归了。德拉娜法尔并不认识她,但却被她的悲惨遭遇深深打动了,她深切地同情这个可怜的女人。德拉娜法尔对她说:“到我家去吧,我来照顾你。”

于是,德拉娜法尔把这个毫不相干的女人带回了家。德拉娜法尔告诉孩子们,家里有客人来了,虽然这句话并没有什么特别,却使那位病人受到莫大的鼓舞,她感觉贫苦的自己还是被人尊重的。

母亲的一举一动深深地影响了小博杰舒,使她在以后帮助穷苦人的时候,懂得爱和尊重的必不可少的。穷人虽然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但他们有尊严和人格。所以,当你为什么做一点事情时,首先要让他们感受到,你是在用爱来帮助他们,而不是施舍。

在德拉娜法尔一家人的精心照顾下,那个女人渐渐康复了。离别的时候终于到了,满眼含着泪水的女人紧紧握住德拉娜法尔的手说:“恩人啊,我该如何报答您呢?”德拉娜法尔的回答很简单:“只要你好好照顾自己,就是对我最好的报答。”就这样,女人含着感激的泪水离开了。这感人的一幕深深地刻在了小博杰舒的脑海中。如果说小博杰舒从父亲那学到了坚强和不屈的意志,那么,她从母亲身上懂得了另一个道理:同情心是最有价值的。

转眼间复活节又到了,母亲送给小博杰舒一本《圣方济各·亚西西传》当作节日礼物。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本书竟然影响了小博杰舒的一生。《圣方济各·亚西西传》这本书深深打动了小博杰舒,她没有想到世上还有人这样的活着。一天

夜里,当小博杰舒读这本书时,她突然有了一个强烈的愿望:我也要像方济各那样,为社会作贡献,我不能只为了自己活着。

那是一个春天的美好夜晚,明亮的月亮照耀着斯科普里这座美丽的小城,夜风吹过,带来了清香怡人的花香和小虫子清脆的鸣叫声。12 岁的小博杰舒站在窗前,望着皎洁的月亮许下了自己的承诺。

《亚方济各·亚西西传》是一本描写方济各生平的书。方济各是 12 世纪的一位圣人。他出生在意大利的亚西西,他的父亲是一位富有的呢绒商人。方济各在年轻时因在战争中被俘而生过一场重病,康复后的他便信奉了基督教,成了一名专为穷人服务的修士。在那个年代,人们非常害怕传染病,在方济各之前,已经有不少为穷人服务的修士死于传染病,但方济各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道路。

方济各创建了一个修会,取名叫“小兄弟会”,它的含义就是自甘卑微,比任保人都小。意大利最伟大的诗人但丁也曾经是小兄弟会的成员。著名的《神曲》

就是但丁在 14 世纪初完成的。700 年来,这部不朽的著作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人。为了表示对基督和圣母玛丽亚的无限崇敬,但丁在《神曲·地狱篇》中从不直呼他们的名字。

在“小兄弟会”中,方济各和他的小兄弟们只有一件灰粗布长外衣、两条裤子、一根系外衣的绳子,此外一无所有。为了追随基督的宗旨,他们放弃了所有的荣华富贵,全心全意地为穷苦的人服务。方济各去世后,所有的人都认为他是最伟大的圣徒之一,是最完美的模仿基督的人。他影响了无数的人,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特蕾莎姆姆。

事实上,特蕾莎姆姆的一生与方济各极其相似。她放弃了富贵。她对基督的崇拜、依赖,她为穷人服务的坚定信念等等。还有,方济各在那个时代被视为异端分子,因为他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他始终相信神在护佑着他,并密切遵行福音书的教诲,他在自己的组织内部对他信仰的宗教进行改革,但又与教会紧密结会。

在20 世纪的特蕾莎姆姆,也是一个激进派人士,那时的教会完全是男性领导,唯独她是一个坚强而极富感染力的女性领导者。方济各创建的修会是世界上最大的修会之一,特蕾莎姆姆也是,只不过她的地点是在印度的加尔各答。可以说,加尔各答是亚洲最贫穷、污染最严重、困难最多的城市之一。特蕾莎姆姆同方济各一样,都分别建立了男、女修会。不仅如此,方济各的修会发展的更大了,即成立了方济各第三会;而特蕾莎姆姆的修会则分离出在俗的一支,也就是她的义工或协助会员。他们都选择了一条简单质朴的道路,这也为基督信仰开启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另外,方济各还是一个很特别的人。他说小鱼和蟋蟀是他的兄弟,蝉是他的妹妹;他捡起路上的虫子放进草丛里,因为他害怕它们被人类践踏了;他在林子中放了足够的蜂蜜和葡萄酒,目的就是防止蜜蜂在寒冬的时候饿死;当他走在被大雪覆盖住的密林时,他不在乎冰冷的枯枝是否会划伤他,却担心自己踩坏那些美丽的树叶。

他是那样的深切地爱着世间的成物,在他的眼中,它们都是上主的化身。后来,他的爱感动了万物,万物也回馈给他同样热切的爱。听说他在一个岛上静修时,有一只野兔形影不离地跟着他;在西也纳的时候,有一群羊向他柔顺地叫唤,信赖地依偎他;有一次在一个湖中航行,一条鱼儿紧紧跟着他的船只;甚至豺狼也愿意听从他;而小鸟们,则更喜欢他了。当他讲道的时候,小鸟们争先前后的落在他的身上,有的落在他的面前,静静地聆听他讲道。据说有一次,方济各在一个城市讲道,他头上的燕子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方济各就对着它说:“燕子妹妹,你们讲够了吗?该让我讲讲上主的故事了。”话刚说完,燕子们立刻安静了。

方济各还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在本书的开头那首和平的祷告词,就是方济各写的。这是一首最美妙最受人喜欢的祷告词。1226 年,方济各离世后,“主啊,请使人人成为和平的工具”的祈祷,响彻整个全世界。而在 1979 年 12 月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特蕾莎姆姆给每一个参加典礼的人都发了一份“和平祈祷词”,并邀请大家一起为全人类的和平而祈祷。

12岁的小博杰舒,在那个寂静美好的夜晚,手捧着《圣方济各·亚西西传》,望着天上明媚的月亮,暗暗地发了誓愿。不过那时候,她从未想过自己可以做什么,更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一名修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