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抄43:王绩《咏怀》,最后的隐士

出自全唐诗补编

全唐诗抄43:王绩《咏怀》,最后的隐士

【背景大略】

老实来说,本期题目当作“隐士的最后”才对,大抵多受过影视作品《最后的武士》的感染,想起了明治维新三杰中最为矛盾复杂的西乡隆盛,终是不忍改正。而我们的主角,唐初诗人王绩,实也是一位复杂的人物。《咏怀》一诗是王绩对自己人生的回顾与总结。

全唐诗抄43:王绩《咏怀》,最后的隐士

【不求甚解】

  • 桑榆汾水北,烟火浊河东
浊河,即黄河;汾水,位于今山西省境内,黄河的第二大支流
桑榆,桑树和榆树,《淮南子》“日西垂,景在树端,谓之桑榆”,常比喻黄昏、暮年

桑榆、烟火,富有生活气息的词汇,均借指家乡。王绩的老家在绛州龙门,恰恰是汾水之北、黄河之东。不同于直愣愣地说“家在河汾”,诗家笔法,运用具象借代,更为立体可感。

全唐诗抄43:王绩《咏怀》,最后的隐士

绛州龙门县,位于汾水以北、黄河之东

  • 未必寻归路,居然息转蓬

不是一定要找到回家的路,安然停下了漂泊的脚步。蓬,草本植物,秋季易枯,遇风折断。随风飘转的蓬草,比喻漂泊的游子。

且认他乡作故乡,音乐诗人李健那首动人的《异乡人》,多少带有无奈。常年漂泊,王绩收获的却是释然。进一步的阐释见下——

  • 故乡行处是,虚室坐间同

行经之处就是故乡,安坐其中空空的房间在哪里都一样。

“虚室”,是庄子提出的一个概念,比喻虚无空旷的心境。《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吉祥止止”,把杂物移除,让出空空的房间,这样阳光才能进来,光明才能诞生,最终达到吉祥的境界。

怀持这样的心态,就不会执念于思乡,执意要回到自己曾经的那个小屋里去。

全唐诗抄43:王绩《咏怀》,最后的隐士

虚室生白,吉祥止止

  • 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若仅用一个字概括对世界的看法,可能有人用“炫”,有人用“酷”,有人用“爽”,新新人类甚或用“丧”,不过有过佛学修为的人会偏爱用“空”吧。王绩也用的是“空”,至于“空”究竟是什么,诗人并没有说透。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无谓过度揣测。

黄昏眼见日落西山,诗人认为这整个世界终归结为一个空字。

王绩,难得的有抽象思辨能力的诗人。《咏怀》则是富有哲理具备思维深度的一首诗。此诗今天读来,甚或觉得内有禅意。

全唐诗抄43:王绩《咏怀》,最后的隐士

日落西山暮,方知天下空

不过,王绩了悟虚空,缘出道家一脉。王绩是隐士,一位追随老庄的隐士,偏偏生长在儒学氛围浓厚的家庭,成活在隋亡唐兴后的贞观治世。治世归隐,碌碌无功,简放傲物,不守礼法,世人多不解,连家族成员尚存有隔阂。《新唐书》记载,其兄王通“知绩诞纵,不婴以家事,乡族庆吊冠昏,不与也”,又《东皋子集序》“庆吊礼绝,十有余年”。婚嫁丧葬,乡族礼节,一概无缘参加。王绩常年隐居的地方就在宗族附近,他的诗中却鲜有提及与亲戚的往来,就像是一个被家族遗忘了的人。

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这位倔强、孤独的隐士,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辞别了这个让他格格不入的世界。临终前撰有墓志铭一篇,现于兹全载,作为最后的致意吧:

王绩者,有父母,无朋友,自为之字曰无功焉。人或问之,箕踞不对。盖以有道于已,无功于时也。不读书,自达理,不知荣辱,不计利害,起家以禄位,历数职而进一阶,才高位下,免责而已。天子不知,公卿不识,四十五十,而无闻焉。于是退归,以酒德游于乡里,往往卖卜,时时著书,行若无所之,坐若无所据。乡人未有达其意也。尝耕东皋,号东皋子,身死之日,自为铭焉。曰: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院止三迳,堂唯四壁。不知节制,焉有亲戚?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无思无虑,何去何从?垅头刻石,马鬣裁封。哀哀孝子,空对长松。全唐诗抄43:王绩《咏怀》,最后的隐士

【今日金句】

故乡行处是,虚室坐间同。——王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