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昨天看到了一條熱搜,讓小編十分痛心。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隨手翻了翻評論,大家小時候似乎都被家長打過。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不同程度的打孩子,好像已經成為了家長的一種“家長便飯”。


那麼,到底應不應該打孩子呢?


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嗎?


俗話說:“棍棒底下出孝子”,事實真的如此嗎?


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應該是越打越皮實,越打越聽話的,然而事實是——


首先,打罵不會使孩子認識到錯誤,還會讓他在暴力的環境下長大。


孩子在意識萌芽期的時候,相處最多的就是父母,所以孩子的性格和父母有很大的關係。


如果經常對孩子進行打罵,會讓孩子在潛意識認為暴力是一種很常見的手段,長大後可能也會更想用暴力解決問題。


這樣的思想一旦形成,對他們未來的發展很不利。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其次,打罵只是結束問題,並不是解決問題。


很多時候,家長打孩子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怒火,逼著讓孩子認為自己錯了。


可是,孩子錯在哪裡,要如何改正,可能他們心裡並不知道。


要知道,我們打孩子的目的並不是為了讓他們感受到疼痛,而是想讓他們改正錯誤和承擔責任。


前幾天看到應採兒和兒子Jasper上了熱搜,事情的原由是這樣的:


在節目《新生日記2》中,Jasper想要追求完美的拍攝效果,但是沒有買到合適的衣服拍,所以故意刪掉了節目組拍的所有視頻。


相信很多家長遇到這種情況,都會特別生氣,甚至動手。


儘管應採兒很生氣,但是她也沒有動手,而是給Jasper講道理。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聽了這些話的Jasper自己思考了一會兒後,開始對著攝像機道歉。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我們可以看到,應採兒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並沒有用打罵的方式來發洩不滿,而是強烈的在表達自己不同意的觀點。


當Jasper不願意吃飯獨自上樓的時候,應採兒也沒有強迫他,而是給了他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反省和思考。


這才讓Jasper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並且勇於承擔了自己的責任——道歉。


這種教育方式不是比打罵來得更有用,對孩子的傷害也更小嗎?


所以,動手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也不是好的教育方式。


比打罵好的方法有很多


《放牛班的春天》裡有一段話,讓我印象很深刻:


每一顆心都需要愛,需要溫柔,需要寬容,需要理解。

每一個孩子都來自純淨無邪的地方,永遠都應該是人間萬分疼惜的珍寶。


打罵從來都不是教育孩子的方式,愛才是。


當孩子犯錯時,比打罵好的辦法有很多——


1

傾聽孩子的想法


孩子和大人的視角不同,對待事情的看法也不同。


不要用你認為的對錯觀作為衡量孩子的標準,發生事情時,用心去了解事情的原委,耐心去傾聽孩子的看法。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比如,孩子打碎了餐具,但其實他的本意是想幫你分擔家務。


2

用溝通代替打罵


當孩子犯錯時,不要用鋒利的語言去刺痛孩子。


要用溫和、易於理解的語言去告訴孩子錯在了哪裡。


比如,孩子不吃飯的時候,用“多多吃飯才能身體強壯哦”代替“不想吃就別吃了”!


3

告訴孩子怎樣彌補自己的錯誤


當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何處時,不要不了了之,告訴他要如何去彌補。


比如,給他這幾種選擇:道歉;重新來過;賠償損失。


4

讓時間暫停


這裡的時間暫停指的是在想要發脾氣的時候,試著讓自己去冷靜一段時間。


這段時間不僅是給家長冷靜、緩和的時間,也是給孩子思考、反思的時間。


親媽失手打死12歲女兒:別讓你的暴脾氣,毀了孩子一生


比如,在自己情緒要爆發的時候,和孩子保持一定的距離,並且問一下自己:這件事情有這麼嚴重嗎?


5

拿走孩子的“特權”


讓孩子認識到錯誤的方法有很多,最讓他刻骨銘心的大概就是拿走他的“特權”。


比如,拿走他的電子設備,讓他少玩幾個小時,作為犯錯的代價。


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讓孩子更聽話,而是為了讓孩子更好。


父母的雙手是用來擁抱孩子的,而不是用來打孩子的。


願每個孩子都能遠離家長的打罵,都能擁有美好又溫暖的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