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擊的大清 第二章努爾哈赤的崛起1

要說努爾哈赤能夠在白山黑水間崛起,開基立業,成就一番大事業,還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平地造樓閣,這也是他們愛新覺羅家族幾代人一起努力的結果,因為他是官N代。

一切要從努爾哈赤的六世祖愛新覺羅·孟特穆(公元1370年-1433年)說起。孟特穆又異譯為猛哥帖木兒,被大清朝後世的順治皇帝尊奉為肇祖原皇帝。但其實孟特穆也是個官三代,他爹揮厚就是繼承了他爺爺的“豆漫”一職。再往上數,就說不清了,據說揮厚的爺爺就是那個沒爹的孩子布庫裡雍順了。

這個“豆漫”是個什麼官兒呢,那個時候還是元朝統治時期,大概就是萬戶之職。

金國被蒙古滅亡後,留在東北的女真部族散居在黑龍江及松花江流域一帶,大致分為三部:建州、海西、野人。

建州女真又分為三部,即胡裡改部、託溫部、斡朵裡部,為啥叫建州呢,因為他們所居之處為唐朝時渤海國建州之地。胡裡改是因胡裡改河得名,胡裡改河就是今日之牡丹江。斡朵裡因鄂多理城得名,為驛站之意。託溫也是驛站之意。鄂多理城就是滿洲始祖布庫裡雍順開基立業之處。胡裡改部和斡朵裡部隔胡裡改江比鄰而居,關係密切。

元朝為便於管理將這些女真部落的首領封為“豆漫”,揮厚就是斡朵裡部的豆漫。

轉眼時間到了大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揮厚病逝,孟特穆襲職豆漫(萬戶),當上了斡朵裡部的首領。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人與建州女真三部即胡裡改部、託溫部、斡朵裡部取得聯繫,對其大加撫慰,以求共同對付北元殘部。建州女真三部遂從今黑龍江、松花江一線和牡丹江逐漸南遷至圖們江流域。

永樂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剛剛篡位登基,為安定北方,他便以建州女真胡裡改部屬地設置建州衛,任命其首領阿哈出為建州衛指揮使,並賜名李思誠。

朱棣為啥對阿哈出這麼好,因為阿哈出是朱棣的老丈人。想當年朱棣還是燕王,鎮守北平的時候,阿哈出就獻上了一個女兒以表誠意,在朱棣的後宮中排行老三。

等到朱棣奪了侄兒朱允炆的皇位,在南京稱帝的時候,阿哈出這個老丈人自然要去賀喜,翁婿二人一見面,阿哈出就對朱棣說,在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個孟特穆,他聰明又能幹,他勇敢又聽話,你一定要重用他。


進擊的大清 第二章努爾哈赤的崛起1

孟特穆畫像


朱棣一聽自己老丈人大力推薦,就派人招諭孟特穆,讓他進京陛見。孟特穆一聽大老闆要親自面試,哪敢不來,這樣在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他就屁顛屁顛的大老遠從東北跑到南京,覲見了永樂大帝。朱棣一見之下,龍顏大悅,這個孟特穆果然是個人才,也封他為建州衛的指揮使,並賜姓童。

阿哈出為啥對孟特穆這麼好,因為他們兩家是姻親關係。孟特穆的妹妹嫁給了阿哈出的長子釋家奴為妻,阿哈出的次子莽哥不花的女兒又許配給猛哥帖木兒的次子都赤為妻。這親戚關係有點亂啊,不過沒關係,人家兩家認為是親上加親就夠了。

因為阿哈出是朱棣的老丈人,那孟特穆也和朱棣攀上了親戚,故此說清朝是以外戚身份奪了明朝的天下也沒錯,不過兩百多年過去了,這親戚關係也實在扯得有的遠。

後來斡朵裡部就從建州衛分了出去,單獨成立了建州左衛,孟特穆是首任指揮使。在宣德八年1433年)二月,孟特穆因從野人女真處招撫叛逃明軍士兵有功,晉升為右都督。同年八月十九日,他也因為這個原因,被野人女真楊木答兀部偷襲殺死,其長子阿谷也同時被害。

孟特穆死後,明廷任命其弟凡察為都督僉事,掌管建州左衛事務。凡察既是孟特穆的親弟也是他的堂弟,因為孟特穆的老媽在他老爸死後嫁給了他叔叔,生下了凡察。

沒過幾年,明廷又任命孟特穆的次子董山為建州左衛的指揮使,這不是使壞添亂嗎?董山,明朝人稱之為童倉。一山不容二虎,董山和他叔叔凡察為爭建州左衛的指揮權,打得不可開交。明廷為達到他們二人相互制衡的目的,又從建州左衛中分出建州右衛,任命凡察為都督同知,管理右衛事務。

這樣建州女真就分成了建州衛、建州左衛、建州右衛,合稱建州三衛。

這個時候建州衛的老大是阿哈出的孫子李滿住,時任都督同知。三衛之中,李滿住勢力最強,他合三衛之力,開始不安生起來,也不認他姑姑這個大明皇妃了,假稱韃子,領兵抄掠大明和朝鮮邊界,濫殺無辜,搶奪財物,成為兩國大患。

故此在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大明與朝鮮共同出兵數萬,夾擊建州衛,此役斬殺了李滿住及其子古納哈等,餘部逃散,左衛首領董山被處死,右衛首領納郎哈(凡察的孫子)被關入錦衣衛大獄。建州女真遭受有史以來最大打擊,幾近毀滅。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成化犁庭。

建州三衛雖然被揍得鼻青臉腫,但剩下的人還是要有人管吧。於是過了兩年明廷任命原建州左衛都督董山之子脫羅,建州衛原都督李滿住之孫完者禿,襲其父、祖之職。建州右衛的原右都督納郎哈無子,被他叔叔卜花禿撿了便宜,當上了執掌右衛衛事的都指揮同知。

此後建州三衛老實了一段時間,錫寶齊篇古是董山的第三個兒子,從哥哥手裡襲職建州左衛都指揮僉事。他生了個好兒子,就是努爾哈赤的曾祖,愛新覺羅-福滿,後被清朝順治皇帝追尊為興祖直皇帝。

福滿襲父職擔任建州左衛都督,故人稱都督福滿。福滿對愛新覺羅家族做的最大的貢獻就是率部遷至赫圖阿拉,主要是由於此處土地肥沃,利於耕作,建州左衛女真部落由此進入定居狀態,不專射獵,大大促進了該部的經濟發展,自成化犁庭後,女真各部進入了一段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承平日久,人口繁衍,邊境晏然,五六十年間不聞金鼓。

福滿生有六子,分別為:長子德世庫、次子劉闡、三子索長阿、四子覺昌安、五子包朗阿、六子寶實,這六個兒子各自築城,環繞赫圖阿拉而居,彼此間相距近者五六里,遠者不過二十餘里,守望相助,統稱為寧古塔貝勒,後均被尊稱為努爾哈赤六祖。

四子覺昌安就是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生有五子,長子禮敦,次子額爾袞,三子齋堪,四子塔克世,五子塔察篇古。

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氣,生三子,長子為努爾哈赤,三子為舒爾哈齊,四子雅爾哈齊。努爾哈赤,滿語意為“野豬皮”。 森林之子滿族人非常喜歡用各種動物來給新生兒命名,大概努爾哈赤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大兒子長大成人後,能象森林中的野豬一樣勇猛,象野豬皮一樣厚實堅韌,耐操耐用。三弟舒爾哈齊,意思是“小野豬皮”,就差點意思了。四弟雅爾哈齊,意為“豹皮”,在森林中豹子可不敢招惹野豬的。如此深意,真是可憐天下父母心。


進擊的大清 第二章努爾哈赤的崛起1

看這架勢,誰敢惹?


在努爾哈赤十歲那年,喜塔喇氏病逝,塔克世又娶了個老婆,納喇氏,是王臺(萬汗)的養女,生第五子巴雅喇。那老二呢,別急,他還有個小老婆,李佳氏,生了老二穆爾哈齊。果然男人都是大豬蹄子。

好一個興旺發達的愛新覺羅家族啊,如果照這樣指數級的裂變下去,估計家族聚會彼此間都叫不上名字了吧。

好在有個聰明機智的人跳了出來。

大清天聰九年(公元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為區分尊卑,理順直系與旁支的傳承關係,詔令覺昌安四子塔克世的後裔稱為宗室,腰繫黃帶,俗稱黃帶子,走路帶風,載入宗人府玉牒。覺昌安之外另外五祖子孫稱覺羅,腰繫紅帶,俗稱紅帶子,以別於宗室,有點外圍組織的意思,後裔子孫載入覺羅族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