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題老是不會有多少人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尤其是疫情期間?

鋼的強


孩子經常不會做題,一定是孩子學習方面出現了問題,學習內容沒有學懂學透,這時候你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拿出書本,耐心的講解題目要掌握的要點,對老出錯的問題,分析為什麼會錯?通過複習書本內容,再反覆練習,多做題,經過一段時間後,錯題就迎刃而解了。

當孩子學習上遇到問題,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和孩子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發脾氣,你的脾氣只會讓孩子越做越錯,因為孩子害怕,如果你用讚許的眼光耐心地輔導孩子,孩子就會慢慢地進步,每天只要進步一點點,就要立即表揚,哪怕10道只對了幾道題,你也要肯定他做對的題,這樣他才會增強學習的信心,而且會越做越對。

養育孩子是一個修行的過程,為了讓孩子今後有獨立的生存能力,作為家長,我們必須以身作則,多讀書、控制住脾氣與孩子共同成長!


童年的天空


由於延遲開學,孩子每天都只能待在家裡,按道理父母這段時間可以好好陪伴孩子,彌補以前忙碌時缺失的親子時光。然而想象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

尤其是在輔導孩子做功課時,沒有哪位父母是真的想對孩子大吼大叫,發脾氣。大家都想平平和和地解決問題,而不是像個噴火龍一樣四處發火。但事實卻是,這樣的場景在大多數家庭中幾乎天天都會上演,因為疫情,大家只能待在家裡,吵鬧情況更是愈演愈烈。

父母為什麼會發火?除了孩子題目老是教不會,其實很多時候讓自己控制不住脾氣的,說起來可能都是一些小事情罷了,也許是孩子起床磨磨唧唧總是不願意離開被窩;也許是孩子寫作業拖拖拉拉,還總是粗心大意;也許是父母一遍遍地說,孩子卻總把話當耳邊風……在無數個這樣的瞬間累積起來,父母的耐心總會快速耗盡,接著便進入噴火模式,在孩子題目總是不理解時,給孩子一頓狂風暴雨式的斥責、甩臉色乃至打罵,不管能不能取得效果,發洩怒氣才是最重要的。

其實,很多時候家長對孩子缺乏耐心的問題根源都不在孩子身上,也無關孩子行為對錯,只是剛好孩子的行為觸及了家長內心的矛盾、癥結。孩子的行為,只是導火線而已。很多家長一心只想教育好孩子,當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盡如人意,就會內心焦躁,乃至產生恨鐵不成鋼的心理,在對孩子的教育過程中,焦慮的情緒也會越來越明顯。比如孩子理解比較慢,做題總出錯,講了總是不能領會,家長就會進一步聯想到孩子成績的下降,更杞人憂天的家長甚至會考慮到孩子以後的人生都受到影響,於是各種焦慮情緒同時湧上心頭,耐心也便消失了。

我們發脾氣其實是一種無能的表現,這件事情超出我們的控制,我們想了辦法還是沒有平息的狀況之下,我們才會憤怒,才會怒不可遏發脾氣。我們這樣的做法真的是愚蠢開始,最後想想還是我們的家人承受了我們的怒火,我們是不是心裡也極其的自責,後悔這件事情,這樣的做法我們又何必去做呢?人是感情動物,我們會有些許的煩躁,但是這種煩躁的累加爆發是很可怕的,最先受到波及的便是我們自己的家人,能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也是一種本事。

情緒不分好壞,它只是經由身體來表達,給情緒一點時間,它總會過去。“一會兒”是個時間單位,因情緒強烈程度和個體處理能力等因素的影響而變化。據心理學家們研究顯示,情緒在身體裡停留的時間並不長,最強烈的感受也會在30天內消散過去。如果和孩子互動時,你明顯感覺自己煩了。那你就需要立馬停止互動,身體在提醒你,需要安靜地、平靜地疏散它。

孩子的成長本身就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種花種菜只需要幾年時間就能得到結果,而養育孩子卻需要耗費十幾年乃至二十幾年的時間,我們需要耐著性子,不驕不躁,平和地陪著孩子慢慢成長,才能看到更好的結果。

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的花期,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節奏,家長不必過於糾結。過好生活,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樣的家庭環境才能給孩子的成長教育帶來更大的幫助。


阿麗語文


孩子總是不會做題,作為家長,可能大多數人都會發脾氣。但是,為了更多的教育孩子,我們應當適當地控制自己的脾氣,冷靜下來分析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如果是孩子上課不專心,基礎知識薄弱,我們就要從最基礎的知識點講解,深入淺出,詳細講解解題思路,儘量讓孩子舉一反三,會讀題解題。

作為一個理性的智慧型家長,我們無論在任何場合都要少對孩子發脾氣,積極尋找應對方法。這樣,孩子也會感覺到我們的愛,減少逆反的心態,聽父母的話,理性的對待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