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畫用筆的方法與墨色變化的關係

我們學國畫用筆,首先應學會執筆的方法。中國畫的執筆方法與書法基本相似,如書法中的“拔鐙法”。一般執筆通常靠拇指與食指把筆夾住,以中指與無名指再夾住筆桿,小指抵著無名指,起到輔助作用,手心一定要空,筆的運動主要靠中指與無名指的撥動,這樣可運用自如。然而,繪畫與書法又有不同處,執筆不一定像書法那樣嚴格,不必固定一種執筆法,完全可以根據畫面及筆法變化的需要,靈活自如地加以變化。


國畫用筆的方法與墨色變化的關係

運用毛筆的筆觸變化去描寫世間萬物,這是中國畫最主要的特點。中國畫,若離開筆觸的變化,那麼物象的輪廓、結構、明暗和色彩等一切,均不復存在了。所以衡量一幅作品的藝術水準,主要看作者運筆的變化能力。當然,這是說的作畫的一個主要方面。繪畫行家常說:“一幅好作品,要見筆見墨”。見筆,就是運筆功力深厚,筆觸變化豐富;見墨,就是墨色變化韻趣無窮。可見,筆與墨是不可分割的骨肉關係,一幅作品,要求墨色變化韻趣無窮,首先筆中所蘸墨色先有變化,並且要運筆有方才能達到,可見筆是筆墨變化的靈魂。

國畫用筆的方法與墨色變化的關係

毛筆的筆頭可分為三個部分:筆尖、筆腹和筆根,不熟練的初學者往往只用筆尖一個部分,最多用上一部分筆腹,未能充分發揮一支毛筆的作用。運筆通常有“中鋒”“側鋒”“散鋒”(也稱開花筆)“順鋒”和“逆鋒”。

所謂中鋒,就是筆管垂直於紙面所畫的線(只要筆尖不出墨線均可稱中鋒)。中鋒的效果圓渾光滑,適用於較工細的輪廓線。

側鋒(也稱偏鋒),是筆管倒向一側,筆鋒露在一側。側鋒的線條毛和澀,適於表現粗糙的內容,如樹的枝幹等。

散鋒是把筆鋒在調色盤中捻開呈雜亂多鋒狀,這樣一筆下去,會形成粗細不均的筆鋒,可表現樹幹、石塊及寫意的松鼠等

。順鋒,是指右手執筆行筆從左到右,從上到下較為順手,所行線、塊均較流暢光潔。逆鋒則是筆逆行而上,不順手,減少紙吸水的時間,容易出現飛白,線條較毛,適於表現樹幹等,如逆鋒行筆穩、慢也可以達到線條圓潤,流暢。

國畫用筆的方法與墨色變化的關係

另外還有拖筆和臥筆,這兩種運筆方法近似。拖筆,筆管倒向筆要行進的方向,然後拉筆而動,筆鋒順力而行,這種線條流利、細潤,宜於表現柳枝、昆蟲的長鬚,較長的草等。臥筆則是行筆的方向和筆管倒臥的方向呈丁字形,這種方法可中鋒行筆也可側鋒行筆,側鋒時,筆鋒、筆腹、筆根均橫臥在紙上,能畫出較寬的線條(也可稱塊、面),是畫樹、竹之杆、花、葉常用的筆法。

國畫用筆的方法與墨色變化的關係

以上幾種筆鋒的運用要根據描繪物象的實際需要而綜合使用。要熟練運用筆法,關鍵在於準確地掌握筆中的水分(墨與色的濃淡及多少)和行筆速度的快慢。水分多行筆的速度當快一些,以減少宣紙的吸水時間,以免在宣紙上滲化過度,如果筆裡水分少,行筆速度適當放慢些,以增加宣紙吸水的時間,以免在宣紙上留出過多的飛白。除此以外,還得注意宣紙的性能,易滲化的宣紙宜水分少些,反之則多些。

國畫用筆的方法與墨色變化的關係

只有熟練準確地掌握筆中水分、墨色的濃淡多少以及行筆的速度快慢,方可在宣紙上表現出濃、淡、幹、溼的無窮情趣,這是需要平時的刻苦磨鍊方能達到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