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別強調內驅力,請問怎麼理解內驅力?

第三代嬰幼教育


內驅力可以簡單解釋為學生的內在動力。

俗話說興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內在的力量是一種驅使的力量,強調的是孩子的主觀能動性。外在的力量會產生反作用是因為很多情況下,外在的力量會產生壓迫的感覺。而孩子在感受到壓迫時,大多就會選擇反抗。這肯定不是我們想要達到的效果。

只有讓孩子們自己去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他的內驅力,它才能用心的去鑽研一件事情,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說白了,就是培養孩子對一件事情的興趣。

那麼為什麼教育特別強調內驅力呢?

那是因為在中國長久以來的教育模式中,基於我們人口眾多的國情,我們選擇了應試教育,而不是素質教育。而這種教育方式的弊端在近幾年的教育成果上來看愈發明顯。但是我國的國情依舊是人多,兒童多,而我國又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基於人道主義,我們推行的是義務教育。這種國情不改變,我們還是沒有辦法學習西方那樣的素質教育。而這種國情,同樣也是不可改變的。

所以在不能改變這樣國情的情況下,我們怎麼發展素質教育呢?

為了達到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並行的效果,我們在素質教育探索的路途中,提出了激發學生的內驅力。目的就是要遵從學生們的興趣,實現自我發展。通過激發學生們的內驅力,達到學生們可以自己給自己進行素質教育的結果。

怎麼樣才能夠激發學生興趣,從而使學生對其產生內驅力呢?我覺得應該有以下幾點。

首先,既然是內驅力。切記不可逼迫學生。拿我自身舉例。小時候喜歡學繪畫,卻因為被老師家長逼著考級,從而逐漸慢慢的減少了對繪畫的熱情和興趣。我覺得要想激發孩子的興趣。首先不應該對其產生那些消極的負面情緒。只有讓孩子們儘可能多的感受到其中的積極因素。才能激發孩子的興趣。

其次,一個好的老師。一個好的老師的作用不僅僅是能夠讓孩子們少走彎路。他更大的作用其實就是激發學生的興趣。一個好的老師懂得如何引導學生。而且,說句實話,咱們不一棒子打死所有人。很多教師在很多時候,不經意間就會摧毀一個孩子的自尊心。好的老師應該維護孩子的自尊,帶給他正面的意義而不是讓學生陷入到“我是不是不行”的自我懷疑當中。

最後,尋找意義。其實考級也可以是一種意義,但前提是,這些都要在孩子自願的基礎上。否則這種意義就會變成了一種負擔。除此之外,能夠證明孩子自身能力的都可以為孩子帶來積極意義。當然這種證明能力可不是說過年過節讓孩子表演,孩子表演了大人卻不看,這會很挫敗孩子的。像是真的站在了學校舞臺乃至更大的舞臺,克服自己內心的恐懼,獲得雷鳴般的掌聲,那會給學生帶來意義。或者是像去養老院,用自己的才能給老人帶來歡樂,他們都會從中感受到積極的意義。

最後希望我們中國的學生能夠活得與眾不同,活得出彩,綻放他們不一樣的色彩。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大學新看點


所謂內驅力,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這就像是一臺汽車的發動機,有了這種內在動力,學生在學習中就能爆發出極大的熱情、長久堅持力和不怕困難、不怕失敗的勇氣,因此這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品質,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要著重要開發和培養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可著眼於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是燈塔,理想信念是方向,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信念的學生,就能在自身理想信念的支配下,產生強大的學習內驅力,進而激發其不斷努力學習,最終實現自己的理想。尤其是當這種理想信念與國家民族的發展相契合時,學生會產更大的學習內驅力。

家長和教師在對孩子進行理想信念教育時,要注意把長遠目標和中期目標、近期目標相結合,既要讓學生“仰望星空”,又要讓學生“腳踏實地”,把長遠目標分解成階段性的中期目標和當下的近期目標。不可好高騖遠,整天讓孩子將理想掛在嘴頭上,就是不願意下功夫,抓好當下的學習,否則這樣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會成為空中樓閣。

二是善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某些事物的興趣,也是讓學生產生學習內驅力的主要原因,愛因斯坦之所以成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來源於小時候他對宇宙起源的一個追問;瓦特之所以能發明蒸汽機,引發了英國的工業革命,來源他對水壺燒水時蒸汽衝擊壺蓋的興趣。所以說,真正的興趣是學生產生學習內驅力的根源。

家長和教師在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時,要注意區分孩子的真興趣和假興趣。一個新生兒,對世界上有一切事物都感興趣,這是孩子的天性,但不一定是真興趣。有些家長有攀比心理,看到人家的孩子學鋼琴,也投入巨資讓自己的孩子學鋼琴;看到人家的孩子學書法,也讓自己的孩子報書法班。這隻能說是家長的興趣,不一定是孩子的興趣,這樣的興趣培養只能讓孩子產生厭學情緒,不會產生內驅力。

三是善於抓住教育的契機培養學生的內驅力。內驅力有時候與理想無關,也與興趣無關,往往出於學生改變現實的願望。比如,有些農村家庭家境貧寒,孩子就是在一種改變命運的信念支撐下,發奮學習;在學校教育中,有的學生因為某次考試失利,就是要在下一次考試中實現趕超而努力力學習。

不要小看孩子這種短時的學習動力,只要家長和教師善於引導,多表揚鼓勵,少批評指責,積極為孩子輸送正能量,也可讓其成為長久的內生動力,最終激勵孩子成為一個出類拔萃的人才。

很高興回答這一問題,個人管見,不當之處歡迎“關注”作者繼續交流!圖片來源於網絡,若侵權,請刪除!


王營評教育


內驅力就是要驅動孩子本人在學習中所具備的各種能力,主要有三種能力

第一:驅動孩子自主學習的能力

孩子學習的動力來自於自己從內心深處願意去自覺積極主動學習,而不是被父母催著才去學,這種外在力量所驅動才去學習的孩子是不可能取得好成績的。因為父母不可能一直守在孩子身邊,父母催一下動一下,父母不在身邊不催就不學習了,就開始吃喝玩樂去了,這就是很多孩子成績一直上不去的主要原因,每一個孩子就像汽車的發動機一樣,很多父母一直沒有點燃孩子學習的這臺發動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在後面推著這臺汽車往前走,結果推的父母心力憔悴,身心疲憊,而孩子卻一直和父母打游擊戰,父母在就學,父母不在就不學,詳細內容下圖所示

因此作為父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點燃孩子學習的這臺發動機,讓孩子能夠從內心深處明白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承擔起學習的責任,從爸爸媽媽要我學習轉變為我要學習,只有這樣才會主動前行!學業有成

第二:驅動孩子堅強的意志力,能夠在學習中吃苦耐勞

學習自古以來就是一件特別辛苦的事情所以古人講: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從小學到初中再到高中這12年的求學歷程中學習會越來越辛苦,知識會越來越難,作業會越來越多,學習的時間會越來越長,所以這就讓孩子必須具備吃苦耐勞的能力,可是現在很多孩子嬌生慣養吃不了學習的苦,受不了學習的累正如下圖中這位初中生意志力薄弱,在學習中偷懶英語不及格可是每天早上睡懶覺不早起背單詞聽磁帶,有一次我抽查了他30個單詞。結果他有18個單詞背寫不出來,而且每天晚上作業還沒有寫完,他就瞌睡打盹堅持不住了上床睡覺去了

第三:驅動孩子對待手機遊戲的自控力

沉迷於手機遊戲,讓很多孩子學業荒廢,如果孩子在小學階段沉迷遊戲,那麼他就不會給初中打一個好基礎,如果孩子在初中沉迷於手機遊戲,那麼他在中考的時候就會被淘汰出局,連一所普通高中都考不上,如果孩子在高中沉迷於手機遊戲,那麼他高考的時候練一所普通的二本大學也考不上,最後兩手空空只拿到了一張用處不大的高中畢業證,然而很多孩子卻深深沉迷於遊戲之中徹底脫離了學習的軌道。正如下圖中這兩位初中生和高中生面對中考和高考成績一塌糊塗,每天回到家中還要玩手機,還要想方設法給媽媽要錢,給遊戲充值買遊戲裝備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是我多年來給學生講的最多的一句話,結合到中考和高考來說,那就是“初中不努力,中考就傷悲”,高中不努力,高考就傷悲!”以此告誡那些不努力學習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們面對中考和高考有危機感和責任感,明白中考和高考是自己人生中的轉折點,它直接改變自己的命運和前程,所以應該珍惜時間積極主動努力學習詳細對話下圖所示

因此想要讓孩子取得好成績就必須驅動孩子內心學習的動力,而不是讓孩子一直被父母逼著才去極不情願的學習,事實證明,如果孩子本人認識不到學習的重要性,即使被父母逼著坐在椅子上了也是心不在焉熬時間混日子,學不在心裡。

以上內容和圖片選摘自《贏在終點家庭教育實操手冊》,感興趣的家長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