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市場跌成狗 背後有人搞串謀

近期,國際原油市場風起雲湧,原油價格在劇烈波動中下跌,原油期貨等衍生品價格的降幅更大,由此引發的國內某大型銀行原油寶事件至今仍在發酵,數千名投資者遭受損失。

原油市場跌成狗 背後有人搞串謀

除了導致全球投資者遭遇損失,國際油價波動還有更大的影響。2017年,美國能源就業人數總計達到650萬人,由於油價暴跌,美國數以百萬計的能源工業就業以及大量高槓杆的石油公司的收入都受到了較大影響,進而導致能源行業的失業和石油公司的信用風險。

同時,原油作為基礎能源,大跌的背後反映出需求量大幅萎縮、經濟活動急凍的現實。雖然從因果關係來說,經濟衰退在前,油價下跌在後,但油價下跌又釋放了更加明確的衰退信號,促使更廣泛的投資者形成一致的悲觀預期。

以上兩個因素說明了為什麼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會導致美股迅速下跌。

決定原油價格的因素

國際原油期貨通過覆蓋未來不同時期內的結算合約,使得無論是未來1個月還是半年的時間內,不同時期的油價預期都能夠兌現到現在,加劇了油價的波動。不過,油價波動的根源仍然在於原油作為一種產品的供需變化。

對於近期油價持續下行,市場上普遍的觀點是因為疫情導致的需求下滑,以及美國頁岩油供給增加導致了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和俄羅斯發起的增產和價格戰。

其中,需求端的邏輯很簡單:全球疫情導致經濟活動驟減,石油需求明顯收縮。根據國際能源署(IEA)預計,2020年全年全球的石油需求將較2019年減少930萬桶/日。事實上,自2012年以來,原油便一直處於供過於求的壓力之中,世界的石油需求量始終低於實際產量。到2019年11月,全球原油需求約為9414萬桶/日,全球原油供給約為10214萬桶/日,供給量超過需求量800萬桶/日。

原油市場跌成狗 背後有人搞串謀

供給端的因素則相對複雜些。表面上看,近期原油價格的下跌,是以沙特為首的OPEC和以俄羅斯為首的非OPEC產油國之間的價格戰。當疫情剛開始侵襲全球經濟時,沙特提出了減產的提議,但遭到了俄羅斯的拒絕。俄羅斯之所以拒絕,是因為他們認為即使沙特和俄羅斯一起減產,美國的頁岩油還在繼續增產,這一方面不會將油價抬起來,另一方面自己的收入還將進一步減少。沙特這才反應過來,美國這個“攪局者”如果不一起減產,油價很難漲回來,最後也加入了價格戰,不再減產。

因此,儘管是價格戰,雙方卻充滿著默契。這種默契,是為了一起打擊美國的頁岩油生產,最終迫使美國一起加入減產協議,或者將美國擠出原油市場,這對沙特和俄羅斯等“在位者”而言絕對是好事一樁。

原油市場競爭模型

默契的價格戰背後,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即國際原油市場競爭格局和模型發生了根本改變。

全球原油的開採和生產,是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在產業組織學中,我們可以根據廠商的數量、產品特質、信息是否充分以及進入壁壘等因素,將商品市場分為: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這四種類型的市場競爭程度遞減,壟斷程度遞增。

其中,寡頭壟斷是非常重要的一類市場,經濟學中重要的一支學科——博弈論的誕生,便是為了研究寡頭壟斷市場。寡頭市場上有極少數的賣家,同時存在眾多買家,因為賣家數量很少,每個賣家都能形成自己的一部分市場,因而一定程度上控制著價格。其市場均衡時的產量雖然多於完全壟斷,卻明顯少於完全競爭的水平。

寡頭壟斷市場具有以下特徵:

(1)廠商極少。市場上的廠商只有少數幾個(當廠商為兩個時,叫雙寡頭壟斷),每個廠商在市場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其產品價格具有相當的影響力。

(2)競爭決策互相影響。任一廠商進行決策時,必須把競爭者的反應考慮在內,因而既不是價格的制定者,更不是價格的接受者,而是價格的尋求者。

(3)產品同質或異質。產品沒有差別,彼此依存的程度很高,叫純粹寡頭,存在於鋼鐵、水泥等產業;產品有差別,彼此依存關係較低,叫差別寡頭,存在於汽車、重型機械、石化產品、香菸等產業。

(4)進入壁壘極高。其他廠商進入相當困難,甚至極其困難。因為在規模、資金、信譽、市場、原料、專利等方面,其他廠商難以與在位廠商匹敵。

根據這4個特徵,可以判斷國際原油市場是個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對於國際原油在國家之間的競爭而言,儘管國家不同於企業,這產生了地緣政治的複雜影響,但從本質上看,經濟利益依然是決定產油國產量決策的核心因素。

首先,“廠商”數量較少,全球主要產油國集中在以沙特為首的中東地區、俄羅斯以及南美少數國家,近年來美國頁岩油供給日趨增加,使其也日漸成為主要產油國。但從總體來看,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這幾個少數國家中。其次,各產油國之間的產量互相影響,一個國家的供給增加,將刺激其他國家也增加產量,互相競爭。再次,就原油本身而言,儘管各國原油質量不同,適宜生產的石化產品有些許區別,但絕大多數國家之間的原油質量差距較小。最後,原油乃是自然資源,現有技術條件下,發現新資源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新的國家幾乎不可能進入原油供給市場。頁岩油的開採可能成為打破這一壁壘的渠道,但當前來看,除了美國的頁岩油開採成本相對較低以外,其他國家已發現的頁岩油預估開採成本極高,現有技術很難在短期內降低開採成本。

串謀中的兩種誘惑:高價格和高產量

寡頭壟斷市場中,最典型的一類現象是企業之間的串謀行為。因為競爭者極少,互相溝通很方便,很容易形成關於價格或者產量或明或暗的默契。一旦形成串謀,行動一致,寡頭企業就好像構成了一個“企業”,市場便由寡頭壟斷市場變成了完全壟斷市場,每個企業都能夠獲得比串謀之前更大的利潤。

寡頭壟斷市場中,寡頭企業的主要決策變量可以是價格或者產量。國際原油市場是典型的產量寡頭競爭(產業組織學中稱“古諾競爭”,以發現此模型的19世紀法國數學家古諾命名),而非價格競爭。尤其是在國際油價決定機制較為完備的情況下,各產油國更多的是通過調整產量來影響價格。主要的產油國便是通過協定各自的產量來控制油價的。

然而,一旦產量協議達成後,每個國家都有動力偷偷增加產量,以高價格賣出更多的石油。可是,當所有國家都偷偷增加產量時,油價便不可避免地往下走。原油市場作為典型的寡頭壟斷市場,每個產油國都面臨著兩種誘惑:高價格帶來的單位利潤增加和偷偷提高產量帶來的總體利潤增加。在明目張膽的串謀背後,每個產油國都在瘋狂地打著自己的算盤。

雙寡頭變成三寡頭

當市場上只有兩個寡頭互相競爭時,我們稱雙寡頭市場,此時更容易形成串謀,即使不串謀,也更容易達成穩定的市場均衡。

在美國頁岩油尚未加入競爭時,國際原油市場上的雙寡頭是俄羅斯和OPEC(OPEC自己也是14個成員國串謀的結果)。雙方在長久的競爭和合作中已經形成了較為穩定的產量關係,和比較穩定的古諾均衡。

但2008年以後,這種均衡逐漸被打破,主要還是因為美國頁岩油的大開發。2008年美國頁岩油開採成本開始明顯下降,直到2011年爆發頁岩油革命,開採量劇增。美國石油產量從2011年的每天570萬桶增加到2018年創紀錄的1160萬桶。

美國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原油生產國。同時,美國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大幅下降,到2019年僅佔34%。

事實上,到2019年底,美國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出口量已經幾乎超過了其進口量。美國徹底地從一個原油進口國變成了名副其實的主要產油國。此外,由於頁岩油氣井開發週期一般只需3-6個月,開採生產靈活度高,能夠對原油市場形成快速響應。在低油價的時期,頁岩油產量會迅速下降,在高油價時期,頁岩油產量會迅速提升。這些都使得美國對其他在位產油國的威脅較大。

原油市場跌成狗 背後有人搞串謀

由此,國際原油從雙寡頭完全變成了三寡頭。在產業組織學中,三寡頭市場最典型的模型是所謂的領導者模型(又稱斯塔克爾伯格模型),即成本更低的一方成為領導者,其他兩方在領導者確定產量或價格後,再根據利潤最大化原則確定自己的產量。由此來看,若能確定一個成本更低的領導者,三方尚能維持市場的均衡狀態。

但不巧的是,開採成本最低的沙特卻由於國內政治不穩定,以及與OPEC成員國伊朗的敵對關係,搞得OPEC內部無法形成長期穩定的合謀,因而也很難當上這個領導者。這導致了短期內國際原油市場找不到領導者,無法形成斯塔克爾伯格均衡,不穩定性猛增,最終導致油價波動。

其實,早在2014年頁岩油革命最盛行時期,OPEC這個在位者便針對美國這個新進入者展開了一番增產競爭,導致油價從112美元/桶一路下跌到兩年後的28美元/桶。

原油市場跌成狗 背後有人搞串謀

未來油價:三寡頭背後的不穩定性

未來油價的波動可能還是會很大。這種判斷主要源於三寡頭競爭的不確定性和串謀的困難。而且短期內,除了沙特以外,俄羅斯和美國都因為開採成本較高而很難成為價格領導者。這導致了各個產油國既難以達成產量的一致合謀協議,又無法形成領導者模型的均衡。由此預計,未來國際原油市場的不穩定性仍然較大。

近日,國際原油市場迎來史上最大規模減產協議。“OPEC+”(OPEC加上俄羅斯和墨西哥)確認自5月1日起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首輪減產,規模為每天970萬桶;自7月起到年底,每天減產770萬桶;自明年起到2022年4月,每天減產580萬桶。美國特朗普也表示適時加入減產談判。這些改變有助於一定程度上減緩不穩定性,串謀的難度似乎在下降。

但在未來更長期內,原油市場的均衡價格依然取決於OPEC、俄羅斯和美國對高油價壟斷的誘惑與激烈產量競爭之間的博弈。由於美國的加入,重新達到某種均衡仍然困難重重。

本文源自蘇寧金融研究院


分享到:


相關文章: